绿色食品产品编号新制度将实施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品编号制度是绿色食品一项重要管理制度,目的是加强证后监管和查处假冒行为。现行的产品编号制度实行“一品一号”原则,即每一个绿色食品产品都有唯一的产品编号,编号印在产品包装上,可以直观反映产品的类别(共分57小类)、认证年月、产地(国别和省别)、等级等信息。编号的有效期为三年,续展认证后更换编号。
  绿色食品产品编号制度最早定立于1993年1月,以后经过两次修改。十多年来,产品编号制度对加强证后监管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事业发展,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产品编号制度,既方便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又利于加强监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2008年8月启动了绿色食品产品编号制度改革调研,随后提出了产品编号制度改革方案,经过在全国绿色食品管理系统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后,最终确定了现在即将实施的新编号制度。
  
  一、新编号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继续实行“一品一号”原则。现行产品编号只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许可使用证书上体现,不要求企业将产品编号印在该产品包装上。
  (二)为每一获证企业建立一个可在续展后继续使用的企业信息码。要求将企业信息码印在产品包装上原产品编号的位置,并与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组合图形)同时使用。没有按期续展的企业,在下一次申报时将不再沿用原企业信息码,而使用新的企业信息码。
  (三)企业信息码的编码形式为GFXXXXXXXXXXXX。GF是绿色食品英文“GREEN FOOD”头一个字母的缩写组合,后面为12位阿拉伯数字,其中一到六位为地区代码(按行政区划编制到县级),七到八位为企业获证年份,九到十二位为当年获证企业序号。
  (四)完善绿色食品标志商标许可使用证书。一是在证书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企业信息码;二是采用证书复印防伪技术,增加水印底纹,防止证书复印件涂改造假。
  (五)建立监管信息查询系统。在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建立企业查询数据库,向社会公开,可通过访问中国绿色食品中心网站(www.greenfood.org.cn)获得企业认证产品信息。
  
   二、新旧编号制度的过渡
  
  (一)为便于企业消化库存包装, 2009年8月1日前已获证的产品在有效期内可以继续使用印有原产品编号的包材,待再次印制包材或续展后启用新编号方式。企业信息码可从我中心网站“查询专栏”中获取或电话查询。电话:(010)62191419、62191420。
  (二)2009年8月1日后完成续展的产品,原产品包装没有用完的,经向我中心书面申请并获得书面同意后,可延期使用,但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三)过渡期截止到2012年7月31日。此后,所有获证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企业信息码。
其他文献
开放教育本科的教学实践设计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与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重点实践环节。本文围绕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专业教学实践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加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对中职学校养殖专业发展的难点与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普及,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变化的趋势,及时更新育人的环境。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因
徐勇教授提出中国政治具有非均衡性特点,这是一个新观点,其研究重点是国家转型期“三农”问题中的村民自治,他的研究为解决中国社会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徐勇教授
目的 比较分类层递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制定一套适用于抑郁障碍患者的分类层递护理操作手册.将6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分类层递护理组(简称干预组)
课外文学阅读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课外文学阅读,积极寻找读物.而语文教师则应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从茫茫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适应新时期的新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具有与实际俱进的精神,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扎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以往传统教育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凭借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说,多媒体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属于使用率较高的新型教学方式,它不但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无形中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