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光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商隐的诗在艺术的世界里登峰造极,在文学史上意义非凡,千百年来受到读者的审美的偏爱,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诗呈现了一个深窈缅邈的心灵世界。善感纤细的心灵特质和失意挫伤的人生体验奠定了李商隐孤独迷惘的心境和一往情深、伤感无奈的情感本质。他以描摹心灵的方式写诗,他的诗是他的心灵的光影的折射。其诗诗境与心境相融,字句间折射着他本质的情感,具有如光影般幽微窈眇、变幻朦胧的美学特质。
  关键词:李商隐;心灵;光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引言:
  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诸多成就,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所有的成就和影响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他对心灵世界的挖掘和展现。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有“诗言志”的传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1]”,其对心灵的表现是自然的抒发,近乎不自知的,其表现方式也是直接的,所谓“思无邪(《论语·为政》)”;到屈原《离骚》,因其志之强烈,用情之深,诗中对心灵的表现也自然加深,但仍是与情志相融的;汉魏古诗较好地沿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的诗学传统,心与物、情与景之间仍保留有“比兴”之自然融合,以致“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沧浪诗话·诗评》)”[2];从汉魏以后,诗的发展走向更加精细的分化,情、辞、采、声律等各方面分别得到更为细致和深入的发展,到盛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3]”的大融合,被称为“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勃发的生命力的高举,是蓬勃的心灵的力量的凝聚,是一片向外闪射、共襄盛世的光芒。而盛唐的辉煌在安史之乱后一点点消褪,诗歌作为时代最敏感的反映,其向外获取生命力渐渐变得难以为继,诗人只有走向自己的内心。李商隐是一个主动走向内心,有意挖掘和展現心灵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有时表现为纯粹的对于心灵的审美和描摹,没有明确的外物的引发,也没有明确的感情的表达,带有幽微窈眇、变幻朦胧的美感。汉魏及以前的诗表现心灵是与情志融为一体的,自然浑成,或天真烂漫,或坚贞不屈;汉魏以后,诗在各方面精细化深入化地发展,但其对心灵的表现的精细化和深入化可以说是在晚唐才有明显的发展。而在之后,更为精细地表现心灵、带有“要眇宜修[4]”之美的词兴起。李商隐的诗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非同小可。在他的大多数诗中都含有对于心灵细微而深邃的描摹,通过对实有的现实、物象、典故等的虚化来达到心灵化,因而他的诗中常写记忆、幻想、神话等远离现实之物。另一方面,对心灵的深入挖掘也产生了对情感的深入表现。李商隐的诗呈现的是一种情感本质,没有与志结合,是情感更为原始的状态。它不是一种具体确切、凝聚有力的成形的感情,而是徘徊在心中不断向外发散的情感本质,折射到诗中,带有深情缅邈的美感。
  一、从虚化看李商隐对心灵的描摹
  李商隐对内在心灵的描摹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外在现实的虚化来完成的。在他的诗里,很多地方虚化现实,包括现实中的物象、事件、人物,转而描写与心灵相关的感受、想象、记忆。他把向外寻求的目光探向内心,又将心灵的光影投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上,使之呈现出朦胧窈眇的境界。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往往不是对物象直接的选取和挪用,而经过了对物象本身的虚化和心灵化的修饰。《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雨和风两个实有的意象被修饰为“梦雨”“灵风”,因而带上一种虚渺、迷离之感,由现实中具体可感的物象变得朦胧起来,使其既指圣女祠中凄清的环境又指作者内在凄凉孤寂的心境。对物象本身进行虚化,使其与心灵相融,进而得到不断的向内的阐发,达到幽眇朦胧的境界,因而后人称其“有不尽之意”(吕本中《紫微诗话》)。《锦瑟》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有泪”与“玉生烟”都是作者想象中的意象,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虚化,而“泪”因其缘由不明,“烟”因其缥缈不定,更加深了虚化。义山把对意象的描摹与对心灵的描摹融合在一起,意象上透露着心灵的光影,而心灵的幽光也借助意象得以展现,致使他的诗含有一种幽微迷人的美感。
  在诗中描写想象也是李商隐虚化现实、描摹心灵的显著体现。《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以神话中的人物开头,一开始就营造虚构性的背景,通篇描写想象,讲述追寻仙人,最终求而不得的故事。然而整个叙事中没有出现具体的时间、地点,只有一个简单的轮廓,可见其对具体事件的虚化。他一方面虚化具体的事件,另一方面描摹想象中的情景和心灵的微观感觉。“云浆未饮结成冰”是他想象杯中的云浆来不及饮下、旋即结冰的情景,传达出一种理想旋即幻灭,怅然无措的心灵感受。而“雪月交光夜”是对于天气的想象,实则描摹的乃是心中孤寒寂寥的微观感觉;“更在瑶台十二层”,幻想仙人所处之地的高远与窈眇,传达出可望而不可即之感。整首诗极具虚构性,高度意象化,充分地表现了其幽微的心灵变化,显得幽约迷离。又如《燕台》诗中“此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想象东风随着春逝而变成幽光逝入西海。如此凄美,如此不可把捉的想象无法与现实产生明确的对应,而纯粹地是复杂幽微的心灵的一种投射。那道最终无可奈何逝入西海的“幽光”其实也是他自己的生命意识的闪现,在遭遇人生挫伤之时,他的生命也是这样,在无可奈何之中褪去生命的强力,只留下心灵的幽光和如光影般凄美的诗篇。《燕台》诗写于李商隐的早年,但其中隐含的生命意识却贯穿他的一生,这也正说明他对心灵的描摹之深之细微。
  此外,义山对心灵的描摹还体现在用典上。余恕诚先生曾指出“李商隐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和改造[5]”。这种“增殖和改造”实则是虚化典故本身的含义、而对其进行心灵上的情景再现。如《嫦娥》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用嫦娥奔月的典故,但虚化典故本身的含义,以想象的方式进行叙事。“应”字怀着对嫦娥的心境的揣测,再现了嫦娥独自面对“碧海青天”时的夜夜孤寒,传递出与之相融的凄清寂寞的心境。与一般的用典不同,义山用典重在再现典故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打通自己与主人公之间的心境,达到心灵与故事情景的融合。因为与心灵的交融,故事往往被阐发出丰富的含义,超越了典故已有的明确含义,更为深邃细微,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二、从复沓和虚词看李商隐诗中隐性的感情结构
  复沓是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义山的诗中被频繁地使用。他的诗中既有句中的复沓,如“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他生未卜此生休(《马嵬》)”“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又有句子间的复沓,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春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这些复沓一方面营造了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义山诗中一种徘徊宛转的感情结构。《无题》中“昨夜星辰昨夜风”,仿佛记忆就徘徊在心里,揮之不去,复沓之中追忆之感一点点地浸润开来;《马嵬》中“他生未卜此生休”一句宛若诗人的喃喃自语,怅惘之情蛰伏其后,显得低回婉转;《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在重复中层层点染,烘托出深层的悲哀;《夜雨寄北》整首诗意境混融,虽写现在和未来两个画面,但在前后的复沓中两个画面交融在了一起,今日遥想来日,来日追忆今日,来日的相聚在今日的分别里显得更为无望,今日的萧瑟在来日的温暖里显得更为凄清,在宛转的复沓中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更显深挚。义山的抒情往往不是精确地一步到位、表达后有去无回的,而是在重复中层层点染、委婉曲折,以整个混融的诗境来烘托感情的。此为义山诗中一种徘徊宛转的感情结构。
  虚词的使用也是义山的诗的一大特色,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心路的深曲宛转和情感的深邃缅邈。他的诗中常见“如何……不(已,更)……”“纵使……可堪……”“……,只是……”这类虚词结构,其中隐含着一种转折的逻辑关系,使情感的表达波荡起伏,深化了一种落空之感。虚词中所蕴含的他的感情结构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是“推进一层”。李商隐的诗中频繁地使用虚词“已”“更”“又”字,如《二月二日》中“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更”字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了凄凉;《无题》中“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已”“更”连用,加强了情感的推进,把思念推向深远乃至绝望;《柳》中“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已”“又”连用,把萧瑟的氛围连同无奈感推向了极致;《花下醉》中“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里的“更”把伤感推向自持、自赏,伤感之外增添了一层自知的孤寂,体现了一种深情和执着。在一种感情的基础上唤起更深的感情,在伤感中反复咀嚼、自知伤感而执着于伤感,这是义山一往而深的用情方式。缪钺在《论李义山诗》说:“义山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而不能自谴者,方诸囊昔,极似屈原。[6]”义山对他的心灵挖掘之深,用情之执着,他的诗中方频繁地出现这种“推进一层”的表现方式。而此种感情方式中尚含有一份自知与自持,义山诗中最深的感伤来自“一往情深,而不能自谴”。
  李商隐的诗中还有一些虚词,与其他部分没有逻辑的联系,体现一种没有缘由又极其深至的感情。如《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之“无端”,看似多余且无理,实则暗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愁绪,既不知为何而起,又不知如何安放,因而生出“无端”之辞;《燕台·夏》中“直教银汉堕怀中,未遣星妃镇来去”中的“直”,含有径直、理直气壮之感,表明不计一切地执意要让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表露出心中偏执的深情;再如《西溪》中“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的“莫”,与上一句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放在这里显得有些无由无凭,而这种缺乏逻辑和道理的表述近似于一种质问,又含有哀求的意味,体现出无可排遣的至深之情。叶嘉莹先生在论诗词的时候曾说:“有的时候,在诗词之中,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7]”义山用情之深,到“不能自谴”的地步,这时他已经不能再自持这份感情了,深情无措,无可奈何,散发出来即是这样的“无理之语”。
  李商隐的诗歌为历来的读者所偏好和模仿,但人们往往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致使西昆体学其皮毛、遗其骨髓,也给大多数人留下“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二》)”的遗憾。李商隐的诗最重要的美学特质是幽微窈眇、深情缅邈,如光影般难以把捉,而这种特质本质上来自其对心灵的挖掘和描摹。李商隐的诗是他的心灵的光影的折射。
  注释: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明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09.
  [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2014.04.
  [3]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5-06-01.
  [5]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表现——兼谈李诗研究的方法问题》,《文学遗产》,1997(2).
  [6]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
  [7]参见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5-01.
其他文献
摘 要:废名的小说《桥》以乡村生活作为背景,以小林与琴子、细竹三个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穿梭全文,小说通过对众多意象的描写来象征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体悟。尤其在桥与塔两个意象的象征意蕴及二者的关联中,更是蕴含了人物独特的生命意识。小说对意象描绘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意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独白联系起来,使得诸如桥与塔等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意象,在同时放到人物身上时,都暗示出一种人物对人生的感悟、对个体存在的思索。
记得8月23日那天下午,我们85人苏州支教团抵达喀什机场,分别乘四辆车前往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在这条路上,在我二十几岁的人生里,第一次看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它是那样的冷峻,让我充满敬畏。如果把苏州的山比作翡翠,那阿图什的山就是黄金。放眼望去,山体覆盖的都是黄色的砂土,几乎看不到任何植被,属于典型的风蚀性“雅丹”地貌。出于生物老师的敏感,随即就开始思考,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哪些生物呢?它们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下的英国戏剧研究》(编号:17YJA752010)阶段性成果。  摘 要:《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著名短篇,故事情节以芝加哥为背景来展开描述。该篇小说短小精悍,其中的典型场景充分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芝加哥的城市和城市人物特征,本文从城市的角度入手,分析《寻找格林先生》中的芝加哥城市形象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特点,为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2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流派,现实主义一般讲究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在写作方式上更加强调站在旁观者角度通过精确细腻的语言对生活本来模样进行描绘。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是描绘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典型性,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始终是非常重要的流派,而且伴随着各国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
摘 要:在河南沈丘方言中,“叫”字句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使役义与被动义,同时还可以表处置义。只是,不同的句式对句子成分的要求各不相同。  关键词:沈丘方言;“叫”字句;语法标记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  一、沈丘县的地理位置与方言  沈丘县隶属河南省周口市,地处豫皖交界处,居淮河最大的支流颖水中游。沈丘东接界首,西邻项
摘 要:吴文英是南宋著名词人,也是我国词学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位词人。自宋南宋张炎《词源》以梦窗词就被视为凝涩质实,隐辞幽思始,而后世之论词者多从张氏之说。直到清代周济、陈廷焯、戈载等人,谓其词“奇思壮采”“运意深远”,对梦窗词推崇备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给梦窗词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本文从“质实”的角度,来探讨何为质实、梦窗词质实的原因以及清代对梦窗词新的理解。  关键词:梦窗词质实;用典套语;
摘 要: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和巨大成就,而鲁迅在创作早期就对芥川龙之介的创作表示过关注和认可。在鲁迅以《故事新编》为代表的历史小说创作中,也对芥川龙之介的写作加以借鉴和吸收。本文以《鼻子》和《奔月》为例,分析两者在历史小说写作中的题材选择、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的异同。  关键词:鲁迅;芥川龙之介;《狂人日记》;《鼻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相当受欢迎的作品,如此受欢迎,究其原因有很多。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对一些作品品评的文章,可以从中找到很多这部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本文将从本作品的内在的原因即故事情节、作品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来试着分析其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现实主义;自闭  作者简介:俞芳(1984-),女,江苏苏州人,学士学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张九钺字度西,号紫岘。乾隆二十七年举人,晚年主讲于湘潭、昭潭书院,诗学太白。九钺不仅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在戏曲方面的才能也非常人所及。《六如亭》是九钺于乾隆四十九年所作,被世人称为奇文。就如同其序所说:“固一场之春梦,实千古之奇踪。”作者纂此传奇一乘禅赠,立教撒手悬崖;五迹灵扶,即是腾身觉路。因之感临行诵偈,亭额六如;合赠句悼文,名传全集,《六如亭》由此而来。为了禅门一段公案,谱写一曲浮生
摘 要:《扫红亭吟稿》是冯云鹏一部诗歌总集,盐民渔民诗歌是其中一大特色,不仅剖露了盐民渔民生活的艰辛与朴素,更体现了冯云鹏的儒者情怀。考察这些盐民渔民诗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冯云鹏的诗歌创作,更可以从中管窥他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冯云鹏;盐民渔民诗;儒者情  作者简介:赵文静,女,汉,南通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