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加强实验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法特别重视以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以实验为主导的多种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注重问题情境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当前,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为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以问题情境为中心来优化实验教学是化学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有助于发挥实验的功能呢?
一、问题情境拓展随堂实验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人的言行举止更易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操作简单且又无安全隐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完成.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将问题情境的教学功能和随堂实验的教学功能融合在一起,将更能展现化学实验的魅力.
例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教材只演示了镁与冷、热水反应的实验,并未对比铝和水反应的实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此不作处理,易使学生产生铝不能与水反应的错觉;又由于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简单,危险系数较小,教师可以将镁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并增加铝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教师请一个学生上台“演出”,同时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来整理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实验.
情境1:碱金属可与冷水迅速反应,生成氢气,那么镁和铝又能否和冷水反应呢?于是学生取出一小条镁带和一小条铝带.学生当众操作难免紧张,此时教师可以再设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情境2:镁和铝易被氧化,如果直接投入会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应如何处理?这一恰当的提示使学生想到镁、铝表面的氧化物可能会影响反应的进行,应用砂纸擦去其表面氧化膜.于是学生将已擦亮的镁条和铝条分别放入已标注a和b的两支试管中.往两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并往水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结果两支试管中都无明显现象产生.此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好似失败的心情进一步提问.
情境3:如果将两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会发生什么?结果发现当a试管沸腾时,溶液变红且有大量气泡生成;而试管b沸腾时溶液变为浅红色.此现象证明了镁比铝活泼.为了让学生对“铝与水反应”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允许学生对已沸腾的b试管继续加热一会.实验结果发现b试管中溶液颜色加深,由于溶液沸腾剧烈,不易观察气体的生成.这再一次证明了铝与水的反应速度比镁慢.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以上实验,不仅使镁、铝的金属性在学生脑海里显得更加清晰,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问题情境拓展趣味实验内容
趣味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改革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教学形式,它所展现的奇妙景象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领悟到化学实验的魅力.教师可穿插一些有趣的实验,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开谜团,启迪思维.
例如,在学习“铝易被氧化的性质”后,可补充“雪绒花的制作”的小实验.用香烟盒里包装用的铝箔制成5颗绿豆大小的铝球(有铝的一面在外),并用胶水固定在一支小木棍上(每两颗之间约间隔6mm).将铝球浸在硝酸汞溶液中,再用干净的棉花吸掉铝球表面多余的药液.过一会儿后,铝球表面长出了许多白毛,看似雪绒花!更奇怪的是,用棉花把毛擦掉后,雪绒花又可重现光彩.
瞬间,学生感官受到刺激,情绪高涨,兴致盎然.教师在学生非常兴奋的状态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情境1:我们平常看到的铝制品有“长毛”的现象吗?为什么?
情境2:铝和汞,哪一种金属活泼性强?
情境3:铝与硝酸汞会发生什么反应?“白毛”指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对实验原理有了一定认识,增加其知识面,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想知其究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后,教师再对其作解释,揭开谜底.
三、问题情境延伸实验知识体系
整个化学结构就像一个网络系统,每一环节既独立又相辅相承.如果教师以问题为纽带将化学知识牵连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观察、分析、探索、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当前,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为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以问题情境为中心来优化实验教学是化学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有助于发挥实验的功能呢?
一、问题情境拓展随堂实验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人的言行举止更易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操作简单且又无安全隐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完成.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将问题情境的教学功能和随堂实验的教学功能融合在一起,将更能展现化学实验的魅力.
例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教材只演示了镁与冷、热水反应的实验,并未对比铝和水反应的实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此不作处理,易使学生产生铝不能与水反应的错觉;又由于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简单,危险系数较小,教师可以将镁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并增加铝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教师请一个学生上台“演出”,同时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来整理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实验.
情境1:碱金属可与冷水迅速反应,生成氢气,那么镁和铝又能否和冷水反应呢?于是学生取出一小条镁带和一小条铝带.学生当众操作难免紧张,此时教师可以再设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情境2:镁和铝易被氧化,如果直接投入会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应如何处理?这一恰当的提示使学生想到镁、铝表面的氧化物可能会影响反应的进行,应用砂纸擦去其表面氧化膜.于是学生将已擦亮的镁条和铝条分别放入已标注a和b的两支试管中.往两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并往水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结果两支试管中都无明显现象产生.此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好似失败的心情进一步提问.
情境3:如果将两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会发生什么?结果发现当a试管沸腾时,溶液变红且有大量气泡生成;而试管b沸腾时溶液变为浅红色.此现象证明了镁比铝活泼.为了让学生对“铝与水反应”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允许学生对已沸腾的b试管继续加热一会.实验结果发现b试管中溶液颜色加深,由于溶液沸腾剧烈,不易观察气体的生成.这再一次证明了铝与水的反应速度比镁慢.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以上实验,不仅使镁、铝的金属性在学生脑海里显得更加清晰,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问题情境拓展趣味实验内容
趣味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改革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教学形式,它所展现的奇妙景象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领悟到化学实验的魅力.教师可穿插一些有趣的实验,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开谜团,启迪思维.
例如,在学习“铝易被氧化的性质”后,可补充“雪绒花的制作”的小实验.用香烟盒里包装用的铝箔制成5颗绿豆大小的铝球(有铝的一面在外),并用胶水固定在一支小木棍上(每两颗之间约间隔6mm).将铝球浸在硝酸汞溶液中,再用干净的棉花吸掉铝球表面多余的药液.过一会儿后,铝球表面长出了许多白毛,看似雪绒花!更奇怪的是,用棉花把毛擦掉后,雪绒花又可重现光彩.
瞬间,学生感官受到刺激,情绪高涨,兴致盎然.教师在学生非常兴奋的状态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情境1:我们平常看到的铝制品有“长毛”的现象吗?为什么?
情境2:铝和汞,哪一种金属活泼性强?
情境3:铝与硝酸汞会发生什么反应?“白毛”指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对实验原理有了一定认识,增加其知识面,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想知其究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后,教师再对其作解释,揭开谜底.
三、问题情境延伸实验知识体系
整个化学结构就像一个网络系统,每一环节既独立又相辅相承.如果教师以问题为纽带将化学知识牵连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观察、分析、探索、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