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课堂,快乐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在讲授《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上海世博会的五个主题馆和吉祥物的图片以及召开上海世博会的意义的视频(学生被吸引),老师趁热打铁说:“我们虽然远离上海,但也能为世博会尽微薄之力,今天我们就为上海世博会做一幅宣传画。”由于上此节课时正好还有一个月召开上海世博会,对于这个热点问题学生都很熟悉,精彩的图片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每一位同学都饶有兴趣地制作宣传画,效果比较理想。
二、巧妙设置教学内容,实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要使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某个软件或者某个技术的操作方法,即便学生很认真听讲并且基本掌握,然而如何灵活变通,这些学生往往感觉比较迷惘。为此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经常问到如何对调查到的数据进行图形化处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节课中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为到西藏去旅游做准备。笔者准备了“西藏各月节日个数”表、“拉萨平均每月气温”表、“拉萨各月平均降水量”表,让学生完成三个任务:①将三张表转换成合适的图表类型;②做完图表后,各组阐述所选择图表类型的理由;③结合图表分析数据,谈一谈本组认为什么时候去西藏旅游比较适合。因问题是由情境导入,学生产生了比较亲切的感觉,乐意完成任务,并且每个小组还积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了哪种数据使用哪种图形合适,即三种图形的特点。这为学生进行形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帮助。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发展余地,更快地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彼此激励、共同上进。
四、设置课堂亮点,令学生产生思维兴奋
完美的课堂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自己的每一堂课“亮”起来,是进行有效教学行之有效的办法。这能使学生们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进行课外知识拓展,以激励性评价来鼓励学生
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学科,理所应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留下几处伏笔,在最后小结及时地抛出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条,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在有效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价学生提交的作业时,主要采取鼓励学生的做法,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既能使大多数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组织,抑或是课后总结、评价反思,共同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掌握不能靠记忆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石泉中学)
一、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课堂,快乐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在讲授《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上海世博会的五个主题馆和吉祥物的图片以及召开上海世博会的意义的视频(学生被吸引),老师趁热打铁说:“我们虽然远离上海,但也能为世博会尽微薄之力,今天我们就为上海世博会做一幅宣传画。”由于上此节课时正好还有一个月召开上海世博会,对于这个热点问题学生都很熟悉,精彩的图片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每一位同学都饶有兴趣地制作宣传画,效果比较理想。
二、巧妙设置教学内容,实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要使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某个软件或者某个技术的操作方法,即便学生很认真听讲并且基本掌握,然而如何灵活变通,这些学生往往感觉比较迷惘。为此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经常问到如何对调查到的数据进行图形化处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节课中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为到西藏去旅游做准备。笔者准备了“西藏各月节日个数”表、“拉萨平均每月气温”表、“拉萨各月平均降水量”表,让学生完成三个任务:①将三张表转换成合适的图表类型;②做完图表后,各组阐述所选择图表类型的理由;③结合图表分析数据,谈一谈本组认为什么时候去西藏旅游比较适合。因问题是由情境导入,学生产生了比较亲切的感觉,乐意完成任务,并且每个小组还积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了哪种数据使用哪种图形合适,即三种图形的特点。这为学生进行形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帮助。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发展余地,更快地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彼此激励、共同上进。
四、设置课堂亮点,令学生产生思维兴奋
完美的课堂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自己的每一堂课“亮”起来,是进行有效教学行之有效的办法。这能使学生们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进行课外知识拓展,以激励性评价来鼓励学生
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学科,理所应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留下几处伏笔,在最后小结及时地抛出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条,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在有效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价学生提交的作业时,主要采取鼓励学生的做法,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既能使大多数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组织,抑或是课后总结、评价反思,共同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掌握不能靠记忆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石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