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猜想——任何目标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数学家欧拉的全集有七十二卷,相当于上百部新华字典;还有的人为了科学研究平均每天工作十九小时。所以我有时,甚至很羡慕吸血鬼那样可以有不睡觉的本事。”
有人将“西塔潘猜想”的难度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如果说“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杯冠军,那么“西塔潘猜想”就是联赛冠军。这个在1995年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抛出的石子,在过去十多年里虽然有过无数的研究,但依旧沉入海底,从未被解密。
直到某一天,还是学生的刘嘉忆在自学数理逻辑时第一次接触到西塔潘猜想,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给世界性的难题盖上了否定的印章,并通过《符号逻辑杂志》这一平台,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权威认可。
这个高瘦的大连男生因此而收获了各大数学会议伸来的橄榄枝,面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社会效应,他坦言自己的成功并非速成,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在高中时,他就已经自学完成高等数学课程。“在我内心中,一直有一种渴望超越别人,渴望证明自己的动力”。
除了谦虚,他还常怀感恩。侯振挺教授作为他的导师,其中各番辗转,识英雄重英雄的一幕幕努力都让他铭记在心。第一次在公开媒体上,他毫不扭捏地诚挚发声,对这位在数学领域推荐他赏识他的老恩师,说出了由衷的感谢:“对于今天的成绩,我最想感谢侯老师。”他没有用过多的修辞来夸大这份师生情,简单的两字“感恩”,在他温和的眼神中影影绰绰。
在所有人都认为刘嘉忆就要朝着“数学家”这一身份迈步前进时,对于梦想他却给出了“各种可能”这样的回答。相比于成为数学家,他更偏向成为“一个多面手,能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大学者。”
魔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我是一个爱玩的人,高兴时,我会为了给沙鸥拍照而不顾双腿陷入湘江边的泥潭;失落时,我会拿着长沙地图走到城市的最北边去看看,甚至偶尔会尝试一下露宿街头。”
众所周知,在那篇让他名噪一时的论文发表前,他还是普通的刘路,用刘嘉忆作为笔名曾一度让数学院的顶级教授遭遇了查无此人的疑惑。采访中被问及希望用哪个名字作为称呼,他含蓄地笑了笑,二话没说就选择了后者。
“刘嘉忆”不仅谐音于他的网名“6+1”,更承载着他对生活寄予的“美好回忆”。理科男的冷酷外形丝毫没有削减他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学术派的严肃冷静也完全不影响他多面的课余生活。爱运动,爱摄影,爱国际象棋,也爱看电影,这是大学生普遍的气质:简约而不简单,平凡却不平淡。
校运动会中400米和1000米的双料冠军在当时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关注度,在学生数以万计的大学校园里,他并不突出的专业成绩和低调少言的行事风格确实容易被大众遗忘。沉溺于图书馆和英文文献的他并不只有书呆子的逻辑思维,他不喜欢用固定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是他的日常装备。他认为想象力就是创造力,是突破一切瓶颈的唯一途径。他为数不多的空间日记中,将近半数都在着墨《哈利·波特》的魔法奇幻。在他看来,J.K.罗琳用臆想构造的世界就是他的世外桃源。他希望能有更自由的空间,包容他不着边际的想象。但他还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偶像的弊病,直呼“构思太老套”,原本同归于尽的结局在他看来才是最适合这部魔法巨作的。
爱挑大牌的刺,也敢向权威宣战,他俨然是现实世界中身披神袍、手握魔杖的哈利,轻轻点燃思想的火光,就能在专属他的数字世界中移形换影,掀起翻天巨浪。如果真的有特异功能,他祈求让自己再聪明一些,而对于十年后的自己,他想说的话也不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也许这就是他在破解难题前的魔法咒语吧。
类“90后”——和应试教育打了个平手
“因为成绩不好,许多人质疑我,我只能默默忍受。我想要呐喊,却无话可说。我不敢说某某某成绩不好但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我不是某某某,这样的理由只会招来更多嘲笑。”
采访中,刘嘉忆不像一般的被访者,会为了常规的礼节而无选择性地回答所有问题,种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表现并没有让彼此尴尬,反而趣味横生。1989年出生的他拥有类“90后”的特质,当问及自己对90后这个群体有何见解时,思忖片刻后他居然双眼迷茫,闪着求知的眼神反问:“什么是典型的90后?”
他所认定的概念里,90后是完全的中性词。“比较叛逆,有个性”,这是刘嘉忆总结的90后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他自己,其实也是这两个形容词最好的代言人。身为应试教育的抵触者,他虽然没有一些校园叛逆者那种揭竿而起的猛劲儿,但也默默地规避着传统教育分数为重的模式。不按时交作业,不认真听课,按照自己的喜好,充满计划和梦想地生活学习着。在他看来,时间要花在真正喜欢的事情上才是值得的。被主流价值观排斥不足惜,“辛辛苦苦地忙活,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才会真正地悲哀”。
不久前,刘嘉忆被邀请至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做了40分钟的学术报告,成为这次会议上亚洲高校的唯一参与者。国外专家们纯学术性的论点让他更有脚踏实地做科研的感觉。“当我中学时的朋友们一个个走进清华、斯坦福、香港理工等名校的时候,我心里虽有些失落但却无怨无悔。”
在谈到如何看待“天才”这一评价时,刘嘉忆的回答和在“2011~201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希望之星”的颁奖典礼上所说的别无二致:“这个只能由别人评说。”平淡中隐约的超脱却充满让人无法拒绝的王者气质。
“数学家欧拉的全集有七十二卷,相当于上百部新华字典;还有的人为了科学研究平均每天工作十九小时。所以我有时,甚至很羡慕吸血鬼那样可以有不睡觉的本事。”
有人将“西塔潘猜想”的难度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如果说“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杯冠军,那么“西塔潘猜想”就是联赛冠军。这个在1995年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抛出的石子,在过去十多年里虽然有过无数的研究,但依旧沉入海底,从未被解密。
直到某一天,还是学生的刘嘉忆在自学数理逻辑时第一次接触到西塔潘猜想,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给世界性的难题盖上了否定的印章,并通过《符号逻辑杂志》这一平台,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权威认可。
这个高瘦的大连男生因此而收获了各大数学会议伸来的橄榄枝,面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社会效应,他坦言自己的成功并非速成,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在高中时,他就已经自学完成高等数学课程。“在我内心中,一直有一种渴望超越别人,渴望证明自己的动力”。
除了谦虚,他还常怀感恩。侯振挺教授作为他的导师,其中各番辗转,识英雄重英雄的一幕幕努力都让他铭记在心。第一次在公开媒体上,他毫不扭捏地诚挚发声,对这位在数学领域推荐他赏识他的老恩师,说出了由衷的感谢:“对于今天的成绩,我最想感谢侯老师。”他没有用过多的修辞来夸大这份师生情,简单的两字“感恩”,在他温和的眼神中影影绰绰。
在所有人都认为刘嘉忆就要朝着“数学家”这一身份迈步前进时,对于梦想他却给出了“各种可能”这样的回答。相比于成为数学家,他更偏向成为“一个多面手,能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大学者。”
魔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我是一个爱玩的人,高兴时,我会为了给沙鸥拍照而不顾双腿陷入湘江边的泥潭;失落时,我会拿着长沙地图走到城市的最北边去看看,甚至偶尔会尝试一下露宿街头。”
众所周知,在那篇让他名噪一时的论文发表前,他还是普通的刘路,用刘嘉忆作为笔名曾一度让数学院的顶级教授遭遇了查无此人的疑惑。采访中被问及希望用哪个名字作为称呼,他含蓄地笑了笑,二话没说就选择了后者。
“刘嘉忆”不仅谐音于他的网名“6+1”,更承载着他对生活寄予的“美好回忆”。理科男的冷酷外形丝毫没有削减他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学术派的严肃冷静也完全不影响他多面的课余生活。爱运动,爱摄影,爱国际象棋,也爱看电影,这是大学生普遍的气质:简约而不简单,平凡却不平淡。
校运动会中400米和1000米的双料冠军在当时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关注度,在学生数以万计的大学校园里,他并不突出的专业成绩和低调少言的行事风格确实容易被大众遗忘。沉溺于图书馆和英文文献的他并不只有书呆子的逻辑思维,他不喜欢用固定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是他的日常装备。他认为想象力就是创造力,是突破一切瓶颈的唯一途径。他为数不多的空间日记中,将近半数都在着墨《哈利·波特》的魔法奇幻。在他看来,J.K.罗琳用臆想构造的世界就是他的世外桃源。他希望能有更自由的空间,包容他不着边际的想象。但他还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偶像的弊病,直呼“构思太老套”,原本同归于尽的结局在他看来才是最适合这部魔法巨作的。
爱挑大牌的刺,也敢向权威宣战,他俨然是现实世界中身披神袍、手握魔杖的哈利,轻轻点燃思想的火光,就能在专属他的数字世界中移形换影,掀起翻天巨浪。如果真的有特异功能,他祈求让自己再聪明一些,而对于十年后的自己,他想说的话也不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也许这就是他在破解难题前的魔法咒语吧。
类“90后”——和应试教育打了个平手
“因为成绩不好,许多人质疑我,我只能默默忍受。我想要呐喊,却无话可说。我不敢说某某某成绩不好但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我不是某某某,这样的理由只会招来更多嘲笑。”
采访中,刘嘉忆不像一般的被访者,会为了常规的礼节而无选择性地回答所有问题,种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表现并没有让彼此尴尬,反而趣味横生。1989年出生的他拥有类“90后”的特质,当问及自己对90后这个群体有何见解时,思忖片刻后他居然双眼迷茫,闪着求知的眼神反问:“什么是典型的90后?”
他所认定的概念里,90后是完全的中性词。“比较叛逆,有个性”,这是刘嘉忆总结的90后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他自己,其实也是这两个形容词最好的代言人。身为应试教育的抵触者,他虽然没有一些校园叛逆者那种揭竿而起的猛劲儿,但也默默地规避着传统教育分数为重的模式。不按时交作业,不认真听课,按照自己的喜好,充满计划和梦想地生活学习着。在他看来,时间要花在真正喜欢的事情上才是值得的。被主流价值观排斥不足惜,“辛辛苦苦地忙活,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才会真正地悲哀”。
不久前,刘嘉忆被邀请至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做了40分钟的学术报告,成为这次会议上亚洲高校的唯一参与者。国外专家们纯学术性的论点让他更有脚踏实地做科研的感觉。“当我中学时的朋友们一个个走进清华、斯坦福、香港理工等名校的时候,我心里虽有些失落但却无怨无悔。”
在谈到如何看待“天才”这一评价时,刘嘉忆的回答和在“2011~201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希望之星”的颁奖典礼上所说的别无二致:“这个只能由别人评说。”平淡中隐约的超脱却充满让人无法拒绝的王者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