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中学生在思品教学中的热情,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活动;二要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三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鼓励差生树立信心,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热情 教学情境 主动 成功
记得一位伟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品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调动不了学生的热情。没有热情,整个思品教学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干瘪瘪的接受,被动接受。其结果,质量将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热情呢?
一、 培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活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上。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效率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成才极为不利,要避免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求知欲的支配下主动汲取知识。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1)表演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摹仿文中描述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
(2)反复朗读法
对浅显易懂的内容,教师稍点拨,通过反复朗读,即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完成教学任务。
(3)重点突破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高潮”明显,有最易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节、段落的文章。讲课时,可颠倒次序,咱不讲其他内容,直直奔重点。
(4)设疑解疑法
就是通过教师先设置疑问,再提示、启发学生解决疑问。通过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教师要有的放矢,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运用适合本课的有效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取得最佳效果。
二、 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边区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对抽象、复杂的事物难以掌握。思品教学要运用各种手段,把复杂化为简单,把抽象变为具体。使文中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所反映、描绘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可行办法。
1.通过运用实物演示可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效果,使文中所描写的事情:“看得见,摸得着。”
2.运用态势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办法,力求课文内容立体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产生直观感,以求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态势语言主要包括姿势、表情、动作等。有目的地运用态势语言,可深化和补充口头语言,并与其共同描绘课文所表现的特殊环境。
3.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我认为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教学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交融,才能创造活跃、欢快的教学氛围,顺利进入“情境”。同时,教师的口头语言才会富有感染力。态势语言也会丰富多彩,更具魅力。“情境教学”就容易实现了。
三、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鼓励差生树立信心,品尝成功的快乐
要想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并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依靠卓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来形成下一步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需要不断表扬,促使其继续努力。而培养差生树立自信心,让差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1)让差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
一部分老师习惯把差生留下来补课。虽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结果无异于不断在提醒差生们:“你们是差生、你是差生”,使他们从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如人。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于是,补课我不认为是辅导差生的好办法。辅导差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悄悄”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时及时表扬,让差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聪明。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成绩也就容易上去了。
(2)在具体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3)课堂提问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
这对差生很重要。如果因为他们回答提问差错率较高就不提,会使他们习惯于听别人回答,自己则不开动脑筋,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了。既要让差生经常回答提问,又要让课堂提问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可采用由“差”到“优”,再由“优”到“差”的提问方式。具体教学时,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先让差生回答,回答正确立即表扬,若回答不完整或有错误,就让中等生补充、纠正。如果中等生的回答仍然不妥,在优等生做进一步回答,最后让差生整理、重述一遍,如此区别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回答提问的机会,差生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聪明、能干。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解决差生作业难问题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品尝成功喜悦的关键
一些老师习惯在课堂上尽量多教,把一节课排得满满的,而将练习作为家庭作业处理。这样一来,差生往往会抱着任务观点敷衍了事,把问题拖到第二天后,教师不可能一一纠正,这样,不懂的学生还是不懂,启越积越多,学习信心自然是受到影响,成绩也就更差,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课堂上最好安排10到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教师则重点注意差生,如不懂,马上趁热打铁,当堂纠正。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差生回家后,通常能独立完成作业,从而也像优等生一样,不时产生学习顺利的惬意感。
总之,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除了树立和蔼可亲的自我形象,消除胆怯学生的畏惧感外,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说话机会。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育心理学》.
[2] 《中学思品教法研究》.
[3] 《教育学》.
[4] 《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热情 教学情境 主动 成功
记得一位伟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品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调动不了学生的热情。没有热情,整个思品教学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干瘪瘪的接受,被动接受。其结果,质量将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热情呢?
一、 培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活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上。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效率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成才极为不利,要避免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求知欲的支配下主动汲取知识。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1)表演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摹仿文中描述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
(2)反复朗读法
对浅显易懂的内容,教师稍点拨,通过反复朗读,即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完成教学任务。
(3)重点突破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高潮”明显,有最易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节、段落的文章。讲课时,可颠倒次序,咱不讲其他内容,直直奔重点。
(4)设疑解疑法
就是通过教师先设置疑问,再提示、启发学生解决疑问。通过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教师要有的放矢,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运用适合本课的有效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取得最佳效果。
二、 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边区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对抽象、复杂的事物难以掌握。思品教学要运用各种手段,把复杂化为简单,把抽象变为具体。使文中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所反映、描绘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可行办法。
1.通过运用实物演示可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效果,使文中所描写的事情:“看得见,摸得着。”
2.运用态势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办法,力求课文内容立体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产生直观感,以求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态势语言主要包括姿势、表情、动作等。有目的地运用态势语言,可深化和补充口头语言,并与其共同描绘课文所表现的特殊环境。
3.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我认为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教学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交融,才能创造活跃、欢快的教学氛围,顺利进入“情境”。同时,教师的口头语言才会富有感染力。态势语言也会丰富多彩,更具魅力。“情境教学”就容易实现了。
三、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鼓励差生树立信心,品尝成功的快乐
要想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并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依靠卓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来形成下一步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需要不断表扬,促使其继续努力。而培养差生树立自信心,让差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1)让差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
一部分老师习惯把差生留下来补课。虽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结果无异于不断在提醒差生们:“你们是差生、你是差生”,使他们从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如人。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于是,补课我不认为是辅导差生的好办法。辅导差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悄悄”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时及时表扬,让差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聪明。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成绩也就容易上去了。
(2)在具体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3)课堂提问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
这对差生很重要。如果因为他们回答提问差错率较高就不提,会使他们习惯于听别人回答,自己则不开动脑筋,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了。既要让差生经常回答提问,又要让课堂提问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可采用由“差”到“优”,再由“优”到“差”的提问方式。具体教学时,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先让差生回答,回答正确立即表扬,若回答不完整或有错误,就让中等生补充、纠正。如果中等生的回答仍然不妥,在优等生做进一步回答,最后让差生整理、重述一遍,如此区别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回答提问的机会,差生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聪明、能干。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解决差生作业难问题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品尝成功喜悦的关键
一些老师习惯在课堂上尽量多教,把一节课排得满满的,而将练习作为家庭作业处理。这样一来,差生往往会抱着任务观点敷衍了事,把问题拖到第二天后,教师不可能一一纠正,这样,不懂的学生还是不懂,启越积越多,学习信心自然是受到影响,成绩也就更差,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课堂上最好安排10到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教师则重点注意差生,如不懂,马上趁热打铁,当堂纠正。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差生回家后,通常能独立完成作业,从而也像优等生一样,不时产生学习顺利的惬意感。
总之,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除了树立和蔼可亲的自我形象,消除胆怯学生的畏惧感外,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说话机会。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育心理学》.
[2] 《中学思品教法研究》.
[3] 《教育学》.
[4] 《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