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心理极不成熟,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创设情境,唤起有意注意
良好的课堂开端,能形成先声夺人之势,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追求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快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其注意力在课堂前几分钟比较分散,如果这时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导入,比如猜谜语、讲故事、小表演等,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凝聚起来,积极性得到调动。
笔者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就用故事进行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听到教师要讲故事,个个全神贯注,兴趣盎然。“一天,猪八戒带着30只猴子到花果山摘了130个桃子,然后对猴子们说:‘130个桃子,要分给30个猴子,每个人分得4个,俺老猪只好要剩下的一个了。’猪八戒为了让猴子们相信,还列出了算式:130÷30=13÷3=4……1,猴子们果真相信了他的话,当场没有一个猴子提出疑问,都迫不及待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桃子开吃了。等到孙悟空巡山回来,看到桃子早已被吃光了,而自己一个也没有,就很生气,他去问了几个猴徒弟,这才弄明白了猪八戒的阴谋诡计。我想问问同学们,谁知道孙悟空是怎么发现猪八戒的诡计的呢?下面我们先分析分析猪八戒列出的这个算式为什么对他有利好不好?”这节课获得了满堂彩,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注意力,后来还被评为优质课。
二、适时使用多媒体,激起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最多只能保持15~20分钟。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以其声像并茂的吸引力、生动直观的感染力、内容多彩的塑造力,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动感绚丽,起到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课堂注意力的关键性作用。例如“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点和重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让学生理解“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笔者在讲这部分知识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把一个圆等分为2份,用红、蓝分别表示分成的两个半圆,再把这两个半圆等分为8个小扇形,将这些小扇形逐个从红、蓝这两个半圆中移出,把它们排成两队,再把这两队合成相似的长方形并展示出来,同理再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圆面变换后的图形也就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从而可以推理出无限分割后的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的。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的演示,能直观地感知和学会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注意力,进一步活跃了思维。
三、多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具象,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借助具体事物。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使用实物教具、实体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吸引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器,熟悉数字的排列规律,发放小棒让他们自己练习摆放,通过小棒占据面积的大小来感知数字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具体的实物形象感知数字。再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请他们任意取几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小方块摆成一个长方体,完成后,觀察一下是怎么摆的,摆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每排的个数乘以排数就是第一层的数量,再用第一层的数量乘以层数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即:
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体积
长×宽×高=体积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而顺利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单靠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直观教学缩短了数学表达式与实际问题的距离,加快了教学节奏。
四、利用游戏、比赛,集中学生注意力
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做个小游戏和举行个小比赛是最简单不过的,也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面对简单的小游戏、比赛,小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接受知识的速度快了,学习状态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教学“顺序与位置”时设计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老鹰”,5人为“小鸡”。活动前先让“老鹰”观察1分钟,然后闭上双眼,由学生指出某只小鸡的左右(或前后)各是谁,再由老鹰猜出小鸡的名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注意力也高度集中。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积极评价法、奖励促进法等,这些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更多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唤起有意注意
良好的课堂开端,能形成先声夺人之势,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追求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快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其注意力在课堂前几分钟比较分散,如果这时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导入,比如猜谜语、讲故事、小表演等,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凝聚起来,积极性得到调动。
笔者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就用故事进行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听到教师要讲故事,个个全神贯注,兴趣盎然。“一天,猪八戒带着30只猴子到花果山摘了130个桃子,然后对猴子们说:‘130个桃子,要分给30个猴子,每个人分得4个,俺老猪只好要剩下的一个了。’猪八戒为了让猴子们相信,还列出了算式:130÷30=13÷3=4……1,猴子们果真相信了他的话,当场没有一个猴子提出疑问,都迫不及待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桃子开吃了。等到孙悟空巡山回来,看到桃子早已被吃光了,而自己一个也没有,就很生气,他去问了几个猴徒弟,这才弄明白了猪八戒的阴谋诡计。我想问问同学们,谁知道孙悟空是怎么发现猪八戒的诡计的呢?下面我们先分析分析猪八戒列出的这个算式为什么对他有利好不好?”这节课获得了满堂彩,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注意力,后来还被评为优质课。
二、适时使用多媒体,激起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最多只能保持15~20分钟。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以其声像并茂的吸引力、生动直观的感染力、内容多彩的塑造力,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动感绚丽,起到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课堂注意力的关键性作用。例如“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点和重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让学生理解“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笔者在讲这部分知识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把一个圆等分为2份,用红、蓝分别表示分成的两个半圆,再把这两个半圆等分为8个小扇形,将这些小扇形逐个从红、蓝这两个半圆中移出,把它们排成两队,再把这两队合成相似的长方形并展示出来,同理再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圆面变换后的图形也就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从而可以推理出无限分割后的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的。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的演示,能直观地感知和学会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注意力,进一步活跃了思维。
三、多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具象,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借助具体事物。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使用实物教具、实体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吸引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器,熟悉数字的排列规律,发放小棒让他们自己练习摆放,通过小棒占据面积的大小来感知数字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具体的实物形象感知数字。再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请他们任意取几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小方块摆成一个长方体,完成后,觀察一下是怎么摆的,摆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每排的个数乘以排数就是第一层的数量,再用第一层的数量乘以层数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即:
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体积
长×宽×高=体积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而顺利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单靠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直观教学缩短了数学表达式与实际问题的距离,加快了教学节奏。
四、利用游戏、比赛,集中学生注意力
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做个小游戏和举行个小比赛是最简单不过的,也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面对简单的小游戏、比赛,小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接受知识的速度快了,学习状态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教学“顺序与位置”时设计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老鹰”,5人为“小鸡”。活动前先让“老鹰”观察1分钟,然后闭上双眼,由学生指出某只小鸡的左右(或前后)各是谁,再由老鹰猜出小鸡的名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注意力也高度集中。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积极评价法、奖励促进法等,这些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