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咬,并不容易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牙”一出,谁与争锋?动物界的朋友们笑而不语……不过,你可能想不到,很久以前的动物连咬都不会呢。这一咬,无论强弱,都是生物进化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今年夏天的巴西世界杯上,“苏神”苏亚雷斯张口一咬,在意大利后卫基耶利尼的肩膀上留下了两排清晰可见的牙印,这一幕被场边无数的“长枪短炮”清晰无疑地记录了下来,成为本届世界杯的一大闹剧。“苏神”的好牙口并非一枝独秀:1997年的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上,前重量级金腰带得主泰森就一口咬掉了对手霍利菲尔德的半只耳朵,从而成就了“世纪之咬”的诨名。
  不过,即使是以“苏神”和泰森作为人类的代表,他们的“咬功”在整个动物界也不入流。人类的咬合力能够达到120磅(约合54.4千克)就算非常强悍了,而我们身边的家犬的咬合力轻松就能超过200磅(约合90.7千克),现存动物中咬合力最大的咸水鳄更能达到惊人的4000磅(约合1.8吨)。
  咬,对于动物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无论是猎食、搏斗还是躲避敌害,都离不了“咬上一口”。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从演化上来说可是一大飞跃呢!
  最早期的脊椎动物,是生活在水中类似鱼的生物。不过对它们来说,“咬”可是一种奢望。因为那时候,它们还没有下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巴”。没有下颌,自然没法咬了。那么,那时候的动物们是如何吃东西的呢?它们只能张着一张没有下巴的“嘴”,去吸食沉在水底的有机物碎屑,还有一些想要“吃荤”的,这张没有下巴的嘴则演化成了吸盘,用以吸附在其他动物身上,吸食其血肉。现存的七鳃鳗和盲鳗,就是这些“没有下巴的鱼”的遗留子孙。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转机到来了。在一类远古的鱼类体内,一对本来用来支撑鳃的软骨,变形成了最原始的上颌骨和下颌骨。而另一对软骨则变形将原始的上下颌骨连接到头骨上。这样一来,这些鱼儿们就拥有了一张可以上下开闭的“嘴”。虽然这样的嘴还很脆弱,但是比起那些只能靠“吸”来取食的伙伴们,“咬”能够大大提高捕食的效率,拓展捕食的范围,因此这一类鱼就迅速繁盛了起来,成了最早的有颌类动物。
  不过,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虽然这时候的鱼类解决了没有下巴的问题,但是下巴的功能还有待加强——如果还是软骨质的“下巴”,可没办法进行“世纪之咬”啊!于是,演化继续进行。这一次,在另一类鱼中,软骨质的颌骨逐渐被一些经过骨化而变得坚硬的骨片所取代,成为了能够支持牙齿的齿骨。而原本起到连接作用的软骨则逐渐移动到了齿骨的后侧。这样,这类鱼儿就有了一副更加坚硬的牙口,生活也变得更加滋润了。最终,还保留着软骨质下颌的鱼儿们,演化成了现在被称为“软骨鱼”的类群,比如鲨鱼、鳐鱼、蝠鲼等;而有了更为坚硬的“下巴”的鱼儿们,则演化成了“硬骨鱼”,常见的鲤鱼、鲫鱼、鲶鱼等都属于这一类鱼。
  有同学要问了,鲨鱼的牙口也很厉害呀,为什么它还是软骨鱼呢?其实,对于鲨鱼来说,它锋利的牙齿,实际上和它的鳞片一样,是皮肤的衍生物,至于体内的其他骨骼,都是软骨质的。而具有齿骨的硬骨鱼,后来则慢慢地演化为包括人、狗、鳄鱼在内的其他脊椎动物,齿骨上生出的牙齿,和我们坚硬的骨骼一样,都是骨质的。
  当然啦,移动到齿骨后侧的那部分起到连接作用的软骨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和其他几块下颌骨一道变小并骨化,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成为了能够将声音从鼓膜传递到内耳的“听小骨”。可以说,我们今天能欣赏美妙的音乐,还多亏了下巴的出现呢!
  除了改变骨骼来产生下巴,另一类动物们则通过另一种方案获得了“咬“的能力。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包括昆虫、蜈蚣、蟹类在内的节肢动物了。我们人类“咬”的时候,嘴是上下张开的,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只蝗虫,可以发现它的两枚“大牙”则是“左右开弓”。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从演化上来说,蝗虫的“大牙”其实并非是嘴里面本来就具有的结构。节肢动物,顾名思义,是身体分节,同时肢体(准确地说应该叫附肢)也是分节并且按体节分布的。例如蜈蚣,它身体的每一节上都有一对脚,也就是附肢。昆虫与此类似,只不过昆虫的一些体节彼此愈合,而且一些体节上的附肢消失了而已。
  蝗虫的“大牙”,其实就是来源于位于头部体节的一对附肢。这对附肢变得极为强壮和锋利,被称为上颚,是蝗虫取食的主要武器。在上颚的后方,其实还有一对比较复杂的附肢,即下颚,以及一片左右可以分开的附肢,即下唇。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到下颚和下唇上的须是分节的,表明它和蝗虫的腿一样,都是由分节的附肢演化而来。在动物学上,这些围绕在昆虫口周围、由附肢演化来的结构,被称为“口器”。那么不难想象,既然蝗虫的口器是由成对的附肢演化而来,那么自然是“左右开弓”啦!
  昆虫的口器是十分多样的,除了像蝗虫一样咀嚼食物的口器,还有蝴蝶那样像发条一样盘起来的虹吸式口器,苍蝇具有的可以舔舐食物的舔吸式口器,等等。不过,可能给我们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应该是令人讨厌的蚊子的“嘴”吧!蚊子的口器,其实组成部分和蝗虫是一样的,只不过各部分都极度延长成为针状。在吸血的时候,蚊子会用下唇前端特化的如同锯子一般的唇瓣割开皮肤,从而让口器能够顺利刺入皮肤之中吸血。从这个角度来说,蚊子叮一下,还的确是一种另类的“咬”法呢!
其他文献
保持距离,保护白日梦     我现在暗恋一个男生,他很优秀,成绩很好,打篮球更是年级数一数二。看到他,我就很自卑。我想表现得更好,引起他的注意。他不是我们班的,所以跟他会有距离感。即使作为同个英语老师的课代表,我们偶尔会碰面,他对我也从来都是视而不见的。也许我生来就是路边的石头而已。现在我只能幻想,我这个丑小鸭有一天也会变成白天鹅。  阿 雅    有人以为暗恋很可怜,但说句实话,暗恋其实挺美好
姓名:陈家琪  来自:萧山靖江中学  年龄:15  昵称:容嬷嬷(-,-)  星座:射手座  偶像:史蒂夫·乔布斯  成长宣言:Follow your heart!    Q&A    Q1:你觉得自己跟哪部小说(动漫)里的哪个人物比较像?  A:《网球王子》中的桃城武。  Q2:十年后,你觉得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A:干自己想干的事。就像《密窗》中的“男猪脚”一样,变成一个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先学会取悦你自己  不知为什么,从小学起身边的人就不喜欢我,排斥我,所以我挺自卑的,总觉得自己很渺小,小得让别人无视我,遗忘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接受我?  蓉 儿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小说,写某人参加一次聚会,从头到尾未曾开口讲一句话,而聚会结束时满座居然无一人对此情形有所察觉,他很失落,觉得自己真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其实他大可不必自怜,更不用自怨,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
谁比谁聪明    一只猫,一只狗,追逐,厮咬,打翻瓶瓶罐罐,撞倒桌椅板凳……无论在《汤姆和杰瑞》还是《猫狗大战》中,猫狗总是要比个高下,不仅比谁厉害,更比谁聪明。  猫和狗到底谁更聪明?这问题恐怕只会引起宠物主人的口水战。  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似乎站在了“狗主人”这边。他们最新发表在《美国学院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狗比猫聪明。通过测量相对脑容量的方法,科学家们发现,具有社会性的哺乳动物,比
还好没穿越  下课了,我在走廊上闲逛。一低年级小朋友飞快地从我身旁跑过,结果一不留神,“啪”的一声摔倒了。我正想上前扶他,只见小朋友自己撑着地,缓缓地爬起来,叹了口气说:“呵,还好没有穿越!”  你叫木棍?  班里来了个新同学。我想搭个讪,就过去拿起他的课本翻了翻,瞅了几秒后,我弱弱地问他:“你叫木棍?你是木府家族的?”  那同学本来很开心,听了我的话后,笑容一下子不见了。他冷冷地回答:“对不起,
打包还是带走  最需要的是  只能自己签
期刊
分工
期刊
br
DAY 1 抱怨3次  戴上紫手环还没超过2个小时,我的抱怨就开始了。第一次抱怨电脑,因为它总是死机,让我恼火不已。第二次抱怨老妈,看着她忘了这个,忘了那个,快要出门了还有东西落在楼上,我又烦躁了。第三次是下午去补课,因为正对着空调,有个小伙伴把温度调得很低,我连打了几个喷嚏,于是在那个孩子看不到的地方默默抱怨了几句……  现在反省一下:电脑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与其一个劲地抱怨,不如明天打电话找人
可能与不可能 等
【摘 要】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教学。课件固然直观、便捷,但不利于针对课堂生成进行灵活的二度设计,更不能直接展示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教师应当以生为本,适当灵活地运用可移动板贴,于课堂教学中多呈现学生朴素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以生为本 移动板贴 教学手段 数学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上各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强势崛起,电脑制作的课件以其直观、生动、便捷的优势迅速取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