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暴力与悲剧的成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镜丞导演的《快枪手》(2010)可以说是一部被遮蔽的作品,在豆瓣上评分的人数寥寥无几,知网上也没有关于这部电影的相关研究。文艺评论是一种审美评论,但在当今审美消费主义的趋势下,一部分文艺评论拒绝表现思想和社会责任,缺少应有的反思和批判,批评日益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影片《快枪手》以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实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历史背景,快枪手马林因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对张学良感到十分不满而回到靠山屯。这次回来,他主要要解决两件事:一休了秋菊;二找鲁大了账。从表面上看,影片讲的是个人的爱恨情仇,主人公马林作为“现实的人”,仅仅是为了琐碎的个人欲望。实际上,马林是那个屈辱的时代少有的有尊严、有骨气的人的代表。这是影片的主要价值之一,另外,影片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将马林的悲剧形象放大,向古代的精神文化寻根,以展现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化内涵。
  一、《快枪手》的悲剧
  (一)外界之物营造的冲突
  靠山屯的马林因为快枪手的身份受人瞩目,成为东北军少帅的保镖。为此,有很多“胡子”(土匪)不敢来靠山屯惹事。在与鲁大一次偶然的交锋中,马林与他结下了梁子,鲁大为报仇而强奸了马林的妻子秋菊,打伤了马林的父亲。时隔多年,马林回到靠山屯办事,屯里的人对他的态度变了,变得小心翼翼和害怕了。当马林回来的时候,屯里的人到处张望,脸上只有无情的冷漠。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马林的境遇何其窘迫,显得那么孤单,似乎也为马林的牺牲埋下伏笔。
  黑格尔曾说:“悲剧的本质是冲突,悲剧必须表现冲突,冲突是来于矛盾,而矛盾是悲剧的推动力量。”鲁大作为马林的死对头,两人将对方灭掉的事实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鲁大更是下了战书:要马林的人头。马林作为一个有尊严、有气节的正面人物,面对敌人的挑衅是不会怯懦的。这时,他所呈现出的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精神,把他带到了更自由
  的天地中。
  (二)人物自身的内心障碍
  设想如果马林跟着杨梅他们上了火车,自然他是不会丧命的。自然悲剧也不成立了。克拉考尔强调生活中具体事情和情景表现出来的情绪。马林的父亲刚坐上了火车,心里是一脸的不情愿,并对马林说心理很慌,想吃糖葫芦。马林接过父亲的“表演”,下了火车,没多久,火车就开走了,马林看着火车驶向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车里的杨梅情绪激动。他明白自己是不能这么走的,他克服了自己内心的心理障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悲剧的复仇之路。影片的视角转向那一片胡杨林,接着是马林骑着马,传来阵阵清脆的马蹄声。塔尔科夫斯基认为,电影剧作重要的不是逻辑而是情感与情绪的变化。影片将画面和音乐结合,暗示着马林异常坚定和勇敢的决心。
  (三)特写中的面部表情
  影片结尾处的土匪头子和马林、秋菊三人位于影片的聚焦点。而当马林托着一口气缓缓爬向自己深爱的妻子时,两人被设置在同一画框内。因为一开始就设定了特写镜头的联想空间,当过渡到两人十指相扣的镜头时,其就显得富有表现力和有意义。到了最后,再把摄影机缩小他们两人的表现范围,观众只能看到主人公的面部表情时,就已经在这个空间中迷失了自我,空间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怜惜。
  马林不是死于枪法的不精准,而是死于对爱情和尊严的执着。影片中强调马林为情牺牲,第一处是为了掩护秋菊而向土匪投降,第二处在村口看到秋菊中弹而放松警惕。被赋予的“善”的美德使之能够反抗敌对势力,而他的死亡则由于浓烈的悲剧色彩而颇能打动人心。影片运用暴力和悲剧,是要重新在社会中设立人的尊严。
  (四)空间表现悲剧意境
  《快枪手》影片开头的场面就是,茫茫白雪一片,远远地,有座小山,但是在整个画面中显得特别矮小。下一个画面是小山突然横在眼前,零星有些雪化在山中。枯黄的芦苇随风飘荡,远处的山上笼罩着一些雾气。屋檐上长满杂草,覆盖着的一层厚厚的积雪还未消融。银装素裹的村子未见人烟,雪地里也没有留下脚印。整个影片开头将复杂的形体和线条剔除了,利用的是黑白或灰白之间强烈的颜色对比,中间的芦苇和整个画面构成一幅整体和谐的山水写意画。西方的绘画从文艺复兴的形体解放逐渐抽象,进入了一种情绪的铺陈与写诗,“然而在中国,则流出一块空白,让人间的无限情意存在这当中。中国美学,强调的是外在空间与自身的关系,以空间的无限性来包容人的灵魂。”《快枪手》使用了很多远景、长镜头。从远处的景到近处的人,又从人拉出去,从而表现空间与主体人物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马林那样高大魁梧,但在这一片白茫茫的没有多少温情的世界中,他一个人的力量又是多么微小。这样的空间设置也为影片要营造的悲剧氛围服务。
  二、《快枪手》的暴力
  关于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历史与世俗生活的体验上,其主要表现不值得歌颂的負面人物的情义价值,向往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情义世界,给予失落了人间情义的社会与世人以感动和终极关怀。潘镜丞导演的《快枪手》后半部分的悲剧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暴力”的方式呈现的。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成果,“暴力”来源于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
  《快枪手》中,马林对鲁大等土匪施加的暴力,是要求生;而鲁大等人对马林和秋菊施加的暴力,则是要夺取他们的生命。与此同时,马林并不是暴力行为的主动发出者,他只是回应鲁大对他妻子的侮辱和父亲的残害。源于他作为一个传统的正常的中国男人,是绝不能接受妻子被强奸还生下孩子的。他实在是忍无可忍,这样对他、对鲁大实施暴力,拥有了现实基础的合理性,也弱化了暴力本身所构成的罪恶感。因此,当马林和秋菊因为要复仇、要实施“暴力”而双双丧命,“悲剧”的另一层也就产生了。从意志而来的欲望驱使个体活动在这令人失望的世界里,这就是悲观的来源——可悲性和可恐惧性是生命之必然。因为马林要捡起自己丢失的尊严,不愿意做缩头乌龟,他沉浸在由这种情绪滋生的复仇欲望之中,他就是悲剧的了。
  三、结语
  《快枪手》的悲剧美并不止于以上所述。尼采用酒神精神来抵抗这个世界的痛苦、险境和未知,用审美的人生态度笑对一切悲剧。影片或许也是有这方面的暗示意义,斗争、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唯有将人生这出悲剧价值化、意义化,才能面对永恒的人生痛苦,才能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其他文献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对“道”与“德”的基本观点,“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原理或起因,“德”就是做事的基本原则。老子分别阐述了宇宙万物起源、动静转化循环往复、清静无为等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世界起源、处世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中。笔者将结合老子的分类简要分析以上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自然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引入了“道”的概念,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
期刊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草 海  记忆是支离破碎的,仿佛草海边的碎砖烂瓦,难以恢复一面完整的墙。几十年前的往事
期刊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深刻地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塑造闰土这样辛苦麻木的农民形象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杨二嫂形象。作为一个次要人物,有关杨二嫂的笔墨并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用“辛苦恣睢”四个字来描绘再恰当不过,这样的形象深入脑海,使人难以忘怀。  一、多角度分析杨二嫂  (一)杨二嫂的语言  《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侧面
期刊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称“诗家总爱西昆好”,以“西昆”一词指代李商隐。而《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将“西昆”冠于李商隐是错误的,为辨析孰是孰非,本文探究“西昆”一词的出处及此称谓的演变历程。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四【李义山诗注三卷附录一卷】谈及李商隐诗集注疏时,扼腕刘可、张文亮诗注本已佚,云:“故元好问《论诗》绝句有‘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语。”而此语下,有小字:“案:西昆体乃宋杨亿等模拟
期刊
西晋政权到了晋惠帝时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败,彼时内忧为八王之乱,外患为南匈奴虎视眈眈,司马氏政权真正到了日薄西山之时。  晋怀帝永嘉元年,刚刚掌握了大权的司马越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大丈夫受命于危难之际。《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赴任路上:“九月末得发,道险山峻,胡寇塞路,辄以少击众,冒险而进,顿伏艰危,辛苦备尝,即日达壶口关……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
期刊
很多人都认为,“魏公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事实上,北京市内的“魏公村”却是一个有着神秘历史、多姿多彩民族特色和美好发展前景的城市中心区。本文在分析魏公村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别从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和、民族美食以及拆迁改造等视角,说明魏公村在搭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桥梁中的作用,展现其美好的未来。  对于外地人来说,魏公村可能就像见到农村的村庄一样,但对于在魏公村居住、成长的孩子来说,位于北京市内
期刊
望思想的彼岸,可见绚丽的晚霞。/渡口空寂无人,我在岸边徘徊。/我是一个渴望过河的渡客,/不知艄公在哪里,只知太阳何时落山。//当落日将晚霞收进自己的口袋,我过河又干什么呢?/如果有人摆我渡过这条其实不宽的河流(它在我们的观念中,却是又深又宽),/我追得上晚霞的脚步吗?//渡船的船头朝着彼岸,/它却被绳索栓在河的这端。/小河两岸已经飘起缕缕炊烟,/谁知赶路的我还在这里望河兴叹!//  ——庞铁坚《渡
期刊
元稹《伤悼诗》的情感表达是由“伤悼死亡”发展到“思考死亡”,这种“自悼”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动荡、诗人生活困厄以及对死亡的困惑。  一、元稹《伤悼诗》中的“死亡之思”  本文所研究的元稹的伤悼诗,是指《元氏长庆集》卷九所包含之诗,“悼亡诗满旧屏风”,元稹创作了众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来纪念原配妻子韦丛。这些诗句中盈溢着对妻子的思念、愧疚与赞美之情,但是读者通过细读会发现,其中不少诗句除了丧妻之痛,更充
期刊
老舍经典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通过对一个底层人力车夫形象变化的塑造,描绘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挣扎,控诉北洋军阀割据的老北京,统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无情盘剥。通过对祥子及其简单的人物关系网的人物形象细节刻录,小说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动荡时代。  一、人物生活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正经历新旧军阀权力割据战争,北京作为北洋军阀争斗的中心地带,小农经济、轻工业难以维持,农民纷纷破产
期刊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印第安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也是印第安文艺复兴第二次浪潮中的重要作家。《爱药》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为作者赢得了很多奖项,也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当代美国印第安长篇小说。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爱药》,主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以及叙事时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创作最盛、得奖最多而且声望最高的印第安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涉及小说、诗歌、儿童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