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捕虎头蜂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b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生活着一种被称为昆虫界“飞行杀手”的虎头蜂。虎头蜂毒性剧烈,山里每年都有人畜因此毙命。
  虎頭蜂是食肉蜂,肉食永远排在其食谱的第一位。它们个个凶暴异常,体型健硕,还有一张既能切割还能吮吸食物的嘴巴,再加上尾巴上那出奇不意的致命毒针,牢牢地奠定了它们昆虫界老大的地位。
  因为头大得像老虎,性情也凶猛如老虎,身体长有虎斑纹,所以人们就叫它们“虎头蜂”。虎头蜂虽然凶猛,但却浑身是宝,蜂、蛹、蜜、蜡和巢皆有其用,还可以用来泡制成珍贵的药酒。
  当地有为数不少的职业捕蜂人靠捕虎头蜂而生活,台湾荒野探险家徐仁修曾在《动物记事》中记载了一个特别的方法:首先,利用夜晚虎头蜂已经回巢之时,在蜂巢树下或附近,放置一个装满酒的大盆子,再利用探照灯靠近酒盆,让其反光映照蜂巢,然后开始用工具骚扰蜂巢。不一会儿,被激怒的虎头蜂会倾巢而出,向着那看来像正在燃烧的酒盆俯冲而下,并纷纷向那酒面的反光射出毒液,想将其浇熄。一阵喷射之后,它们的毒液全部用尽,然后它们会凶猛地向酒中直掠,欲用翅膀将之煽熄,结果一个个掉入酒中而淹死。就这样,捕蜂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有了很大的收获,凶猛的虎头蜂也许到死也不会相信,正是自己的凶猛害死了自己。
  毒蜂虽凶,却因凶而亡,人也一样,如果失去了理智,走错了方向,再多的坚持也终会失败。
  (编辑 王玉晶)
其他文献
“这不是柏杨说的那一套。”肖知兴讲话时,像是一个三年级的在读研究生,单纯、热情、书生气十足。他34岁,是中国最受尊敬的商业教育机构中欧商学院的年轻、广受欢迎的教授,之前他在法国的INSEAD商学院读了5年书,可能也是第一位在权威管理学杂志《管理科学季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我们坐在圆明园的单向街书店里谈论他的新书《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他知道这个题目可能引起的联想。恰好20年前,台湾作家柏杨出版
古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到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于是,甘罗就问:“爷爷,您遇到什么为难的事情了?”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教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办法去找,要是3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甘罗说:“爷爷您别着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
古人聪明,“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又是秋末冬初季节,秋雨渐凉,寒风逼近。“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街道旁,公园里,山坡上,各种各样的落叶多了起来。除了不落叶的松树、柏树外,北方所能见到的其他树木,比如槐树、椿树、杨树、榆树以及那些苹果树、梨树、杏树、核桃树等等都渐次落下了叶子。这些树木历经了又一个寒暑,在心里多了一圈可贵的年轮。在过去的季节里,它们或者给人类带来眼睛渴望的繁茂绿色,或者为人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