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必然。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作为教学主要阵地,我们如何通过更加科学、人文的教材、方法、评价等立足课堂,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有效的发展、长远的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那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把自身的幽默、风趣和机智带入课堂,对学生加大感情投入,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把微笑带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教师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并将教材内容融于一种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在情境之中,通过暗示、角色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练习活动中。
二、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服从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更不能僵化地执行某些文件。总的来说,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期望达到的某种教学效果,是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认知水平、体育运动基础等。其次是全面。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体能等多个方面。三是具体。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有利于检测,否则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
三、注重激发运动兴趣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进行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再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和学习和锻炼。
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
六、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与交流就是师生互动的典范。对话教学是对传统家长式教学的超越。
七、提高动作示范的规范性
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示范,能使学生加深对体育技能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尽快掌握技术动作。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应成为一种教学服务。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学生是学习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时间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当前的体育教学应多一些服务观,少一些权力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和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示范动作的规范性。
八、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但是要注意,评价要讲策略。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评价是操作性的活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现在这两种评价方法由于各自的优势正走向兼容。评价应具有发展性,强调的是教学进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主动发展。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人为本”,一切的有效性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去实践、思辨和提升。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那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把自身的幽默、风趣和机智带入课堂,对学生加大感情投入,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把微笑带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教师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并将教材内容融于一种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在情境之中,通过暗示、角色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练习活动中。
二、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服从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更不能僵化地执行某些文件。总的来说,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期望达到的某种教学效果,是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认知水平、体育运动基础等。其次是全面。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体能等多个方面。三是具体。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有利于检测,否则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
三、注重激发运动兴趣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进行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再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和学习和锻炼。
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
六、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话与交流就是师生互动的典范。对话教学是对传统家长式教学的超越。
七、提高动作示范的规范性
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示范,能使学生加深对体育技能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尽快掌握技术动作。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应成为一种教学服务。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学生是学习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时间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当前的体育教学应多一些服务观,少一些权力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和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示范动作的规范性。
八、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但是要注意,评价要讲策略。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评价是操作性的活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现在这两种评价方法由于各自的优势正走向兼容。评价应具有发展性,强调的是教学进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主动发展。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人为本”,一切的有效性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去实践、思辨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