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汉斯·凡·梅格伦赝造17世纪荷兰艺术家维米尔艺术作品的故事,对这位西方绘画界赝作高手的制作手段与心理状态进行剖析,了解西方社会对待赝作者的态度和处置方法及其科学检测方法的运用,启发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鉴定及管理。
关键词:赝品造假者真迹动机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自从有艺术品以来,艺术品的鉴别问题便一直困扰着艺术家、艺术史家和艺术赞助人,中西方概莫能外。本文有意选取马克·罗斯基(Mark Roskill)《什么是美术史》(What Is Art History)中关于汉斯·凡·梅格伦(Han van Meegeren)赝造艺术品的典型故事,旨在通过对这位西方绘画界赝作高手的制作手段与心理状态的剖析,了解西方社会对待赝作者的态度和处置方法,及其科学检测方法的运用,以图对我们的艺术品欣赏、鉴定和管理当有所启发。
一赝品之发现
1937年鹿特丹的博伊曼斯博物馆获得一幅据说是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重要作品——《艾穆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在七年的时间里,这幅作品一直挂在博物馆的显眼位置上。直到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偶然的事件,一位名叫汉斯·凡·梅格伦的荷兰艺术家向世人承认此画为他所作。经专门科学委员会的查实,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事实真相。
二赝品制作动机解析
“凡·梅格伦是一位最有想象力的造假者,这特别体现在他的《艾穆斯的晚餐》中”。当时的艺术界似乎极少有人真正地怀疑过,只在他坦白以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才介入并寻找伪造图画的有利证据。一件赝品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当事人的心理自然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有关导致凡·梅格伦成为一名制假者,并且为此费尽心机的动因,我们或者可以揣测得到。
幼年时的凡·梅格伦脆弱敏感,发育迟缓。这似乎从一开始就让他有着自卑情结。他起初学画是受到一位名为科特林的艺术家的鼓励,并从他那里学到17世纪荷兰艺术大师(包括维米尔)的创作程序。
1916年他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展览很成功。1921年举办了第二次展览,他当时正在创作《圣经》题材的作品,“如1918年的《基督在医生中间》(Jesus Among the Doctors)。这些作品遭到批评,被认为是肤浅之作,仅仅是业余水平。正是那时,他开始感到一种由来已久的对所有评论家和艺术界的愤愤不平,并日益自负认为评论家们偏见无知,缺乏真正的鉴赏力”。与此同时他也需要金钱来纵情享受奢侈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情趣。
三完美的赝品制作过程
1、确定赝作者——维米尔
凡·梅格伦将注意力集中在17世纪荷兰艺术家维米尔身上,维米尔的作品非常罕见,整体数量相当少。“很难论述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样简单、平实的画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并且维米尔作品的年代顺序难以确定,已知他在转向主要创作风俗画之前,早年曾经创作过宗教题材的作品《基督在马撒和玛丽家》(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and Mary)。艺术史家讨论过他还存在创作了其他宗教性作品、甚至整个一段时期的《圣经》作品的可能性,只是尚未发现。这给凡·梅格伦制作维米尔赝品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
2、研究维米尔作品要素
颜色:凡·梅格伦得到了维米尔本人使用过的颜料,如蓝色、黄色等。通过研究,“正如维米尔当年亲自制作一样,用手工碾碎的方法得到这些颜料”,这样在显微镜下颗粒便显得大小不一,以符合当时的情况。
样式拼接:1935—1936年前后,他制作了四幅作品,两幅声称是维米尔的作品。蓄意的造假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将两、三幅不同图画中的成分拼凑在一起。凡·梅格伦第一批四幅假画都是这一类型。其中声称维米尔的作品《听音乐的女子》(Woman Reading Music)的头部与服装直接取自维米尔的作品《读信的女子》(Young Lady Reading a Letter)。
做旧:他研制新的媒剂,可以让画作在炉火上烘烤,结果看起来就像有了三百年的历史,因为在检测年代有疑问的作品时,第一步就看颜料是否易于溶解。他选用以前得到的17世纪的油画《穷人的复活》(Resurrection of Lazarus),将它从画框内取出,裁剪成自己需要的尺寸。经过六个月的工作,作品终于完成。他将它烘干,用管子将其卷起制作表面古旧裂纹。
编造出处:他编造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如某个家族没落无奈出售作品等。然后去一位律师那里,看看他是否愿意代理。
四形式简单的鉴别
律师将画作提交给荷兰的专家亚伯拉罕·布伦丢斯,他即刻认定是维米尔的作品。经过一位画商之手卖给博伊曼斯博物馆。作品当时除了用眼睛和放大镜看看之外,根本没有作任何技术上的检测。
“1937年11月艺术期刊《伯林顿杂志》(The Burlington Magazine)以极大的热情宣布这一发现”。参与作品买卖的官员显然没有将其与维米尔的其他作品进行细致地比较。事后,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表情相当地苍白,特别是耶稣基督与凡·梅格伦本人的素描《母亲与孩子》(Mother and Children)中的面部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眼睑、嘴部和鼻子涂上阴影的特别方法也非常地接近,这表明即便伟大的造假者也不能掩盖住自己的艺术手法。
五还原赝作的本相
战后在寻找被德国人侵占的作品时,位于伯茨特斯加坦希特勒的国家疗养所发现了卖给纳粹领袖戈林的《基督与奸妇》,荷兰警察拿着买卖记录找到凡·梅格伦,查问作品来源。在连续地讯问之下,他承认自己就是艺术家本人,并怀着典型的自负心态,耗时两月当庭创作《基督在医生中间》。
凡·梅格伦被收审之后,在荷兰重要的技术专家、比利时博物馆中心实验室主任保罗·科尔曼斯博士(Dr Paul Coremans)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科学调查委员会。X光检测发现:1、作品上的“年代裂纹”比古画有更多的线条因而存在差异;2、17世纪《穷人的复活》油画的存在;3、画布边缘整齐的形状表明曾经被剪切过,而正常情况下画布总是在边角被钉的地方腐烂。
凡·梅格伦在辩护说明:第一,他为消遣而作画,受不可控制力量的驱使而造假;第二,以高昂的价格出售作品是因为任何稍低的价格即刻便遭致怀疑。
六结论性反思
1、赝品会继续出现
从凡·梅格伦的整个造假事件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和教训呢·首先,赝品会继续存在,并不断地被造出。只要伟大的艺术家受到高度地评价,就会刺激造假者去苟且行事以谋取不义之财。其次,现代的赝品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它们不存在做旧方面的问题。再或者象凡·梅格伦那样,造假是受到情感的驱使,感到自己的才能被人藐视,通过显示自己的创作能力,以报复艺术界。凡·梅格伦的故事可以当作一个警示。
2、赝品如何出色也非真迹
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如说不出赝品与真迹之间的区别的话,赝品就如真迹一样的出色。一件仿伟大艺术家风格而精心制作的作品,确实能够给予我们如同大师亲手创作的绘画一样真切的享受。正如我们所见过的,文艺复兴时期使用工作室助手的行为普遍地得到认可。因而,赝品一旦被揭穿,未必就自动地失去了所有的美学价值。
但一般说来:在一段时间后——比如说,短至二三十年的时间,即便是最有想象力的赝品,也会开始现出不足以令人信服的面目。人们看待艺术家的方式在变化,而一幅假画,同任何其他艺术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制作者的时代印记。
而在道德方面,造假者是在利用我们的艺术史知识,通过提供一幅作品的虚假信息,引导我们运用错误的标准做出错误的假设,因为我们永不能完全客观地观看一件作品。造假者自称拥有创造力,实际上并不具备。他恰恰是玷污了伟大艺术家的创造力,而正是这一创造力使得艺术家的作品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Mark Roskill.What Is Art History [M].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9.
[2] Mark Roskill and David Carrier.Truth and Falsehood in Visual Images[M].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Amherst,1983.
[3] 贡布里西:《艺术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4] 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编辑委会:《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中文版·第十卷),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
作者简介:许敏,女,1974—,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及绘画基础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湖北荆州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赝品造假者真迹动机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自从有艺术品以来,艺术品的鉴别问题便一直困扰着艺术家、艺术史家和艺术赞助人,中西方概莫能外。本文有意选取马克·罗斯基(Mark Roskill)《什么是美术史》(What Is Art History)中关于汉斯·凡·梅格伦(Han van Meegeren)赝造艺术品的典型故事,旨在通过对这位西方绘画界赝作高手的制作手段与心理状态的剖析,了解西方社会对待赝作者的态度和处置方法,及其科学检测方法的运用,以图对我们的艺术品欣赏、鉴定和管理当有所启发。
一赝品之发现
1937年鹿特丹的博伊曼斯博物馆获得一幅据说是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重要作品——《艾穆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在七年的时间里,这幅作品一直挂在博物馆的显眼位置上。直到二战结束之际,由于偶然的事件,一位名叫汉斯·凡·梅格伦的荷兰艺术家向世人承认此画为他所作。经专门科学委员会的查实,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事实真相。
二赝品制作动机解析
“凡·梅格伦是一位最有想象力的造假者,这特别体现在他的《艾穆斯的晚餐》中”。当时的艺术界似乎极少有人真正地怀疑过,只在他坦白以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才介入并寻找伪造图画的有利证据。一件赝品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当事人的心理自然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有关导致凡·梅格伦成为一名制假者,并且为此费尽心机的动因,我们或者可以揣测得到。
幼年时的凡·梅格伦脆弱敏感,发育迟缓。这似乎从一开始就让他有着自卑情结。他起初学画是受到一位名为科特林的艺术家的鼓励,并从他那里学到17世纪荷兰艺术大师(包括维米尔)的创作程序。
1916年他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展览很成功。1921年举办了第二次展览,他当时正在创作《圣经》题材的作品,“如1918年的《基督在医生中间》(Jesus Among the Doctors)。这些作品遭到批评,被认为是肤浅之作,仅仅是业余水平。正是那时,他开始感到一种由来已久的对所有评论家和艺术界的愤愤不平,并日益自负认为评论家们偏见无知,缺乏真正的鉴赏力”。与此同时他也需要金钱来纵情享受奢侈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情趣。
三完美的赝品制作过程
1、确定赝作者——维米尔
凡·梅格伦将注意力集中在17世纪荷兰艺术家维米尔身上,维米尔的作品非常罕见,整体数量相当少。“很难论述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样简单、平实的画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并且维米尔作品的年代顺序难以确定,已知他在转向主要创作风俗画之前,早年曾经创作过宗教题材的作品《基督在马撒和玛丽家》(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and Mary)。艺术史家讨论过他还存在创作了其他宗教性作品、甚至整个一段时期的《圣经》作品的可能性,只是尚未发现。这给凡·梅格伦制作维米尔赝品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
2、研究维米尔作品要素
颜色:凡·梅格伦得到了维米尔本人使用过的颜料,如蓝色、黄色等。通过研究,“正如维米尔当年亲自制作一样,用手工碾碎的方法得到这些颜料”,这样在显微镜下颗粒便显得大小不一,以符合当时的情况。
样式拼接:1935—1936年前后,他制作了四幅作品,两幅声称是维米尔的作品。蓄意的造假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将两、三幅不同图画中的成分拼凑在一起。凡·梅格伦第一批四幅假画都是这一类型。其中声称维米尔的作品《听音乐的女子》(Woman Reading Music)的头部与服装直接取自维米尔的作品《读信的女子》(Young Lady Reading a Letter)。
做旧:他研制新的媒剂,可以让画作在炉火上烘烤,结果看起来就像有了三百年的历史,因为在检测年代有疑问的作品时,第一步就看颜料是否易于溶解。他选用以前得到的17世纪的油画《穷人的复活》(Resurrection of Lazarus),将它从画框内取出,裁剪成自己需要的尺寸。经过六个月的工作,作品终于完成。他将它烘干,用管子将其卷起制作表面古旧裂纹。
编造出处:他编造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如某个家族没落无奈出售作品等。然后去一位律师那里,看看他是否愿意代理。
四形式简单的鉴别
律师将画作提交给荷兰的专家亚伯拉罕·布伦丢斯,他即刻认定是维米尔的作品。经过一位画商之手卖给博伊曼斯博物馆。作品当时除了用眼睛和放大镜看看之外,根本没有作任何技术上的检测。
“1937年11月艺术期刊《伯林顿杂志》(The Burlington Magazine)以极大的热情宣布这一发现”。参与作品买卖的官员显然没有将其与维米尔的其他作品进行细致地比较。事后,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表情相当地苍白,特别是耶稣基督与凡·梅格伦本人的素描《母亲与孩子》(Mother and Children)中的面部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眼睑、嘴部和鼻子涂上阴影的特别方法也非常地接近,这表明即便伟大的造假者也不能掩盖住自己的艺术手法。
五还原赝作的本相
战后在寻找被德国人侵占的作品时,位于伯茨特斯加坦希特勒的国家疗养所发现了卖给纳粹领袖戈林的《基督与奸妇》,荷兰警察拿着买卖记录找到凡·梅格伦,查问作品来源。在连续地讯问之下,他承认自己就是艺术家本人,并怀着典型的自负心态,耗时两月当庭创作《基督在医生中间》。
凡·梅格伦被收审之后,在荷兰重要的技术专家、比利时博物馆中心实验室主任保罗·科尔曼斯博士(Dr Paul Coremans)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科学调查委员会。X光检测发现:1、作品上的“年代裂纹”比古画有更多的线条因而存在差异;2、17世纪《穷人的复活》油画的存在;3、画布边缘整齐的形状表明曾经被剪切过,而正常情况下画布总是在边角被钉的地方腐烂。
凡·梅格伦在辩护说明:第一,他为消遣而作画,受不可控制力量的驱使而造假;第二,以高昂的价格出售作品是因为任何稍低的价格即刻便遭致怀疑。
六结论性反思
1、赝品会继续出现
从凡·梅格伦的整个造假事件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和教训呢·首先,赝品会继续存在,并不断地被造出。只要伟大的艺术家受到高度地评价,就会刺激造假者去苟且行事以谋取不义之财。其次,现代的赝品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它们不存在做旧方面的问题。再或者象凡·梅格伦那样,造假是受到情感的驱使,感到自己的才能被人藐视,通过显示自己的创作能力,以报复艺术界。凡·梅格伦的故事可以当作一个警示。
2、赝品如何出色也非真迹
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如说不出赝品与真迹之间的区别的话,赝品就如真迹一样的出色。一件仿伟大艺术家风格而精心制作的作品,确实能够给予我们如同大师亲手创作的绘画一样真切的享受。正如我们所见过的,文艺复兴时期使用工作室助手的行为普遍地得到认可。因而,赝品一旦被揭穿,未必就自动地失去了所有的美学价值。
但一般说来:在一段时间后——比如说,短至二三十年的时间,即便是最有想象力的赝品,也会开始现出不足以令人信服的面目。人们看待艺术家的方式在变化,而一幅假画,同任何其他艺术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制作者的时代印记。
而在道德方面,造假者是在利用我们的艺术史知识,通过提供一幅作品的虚假信息,引导我们运用错误的标准做出错误的假设,因为我们永不能完全客观地观看一件作品。造假者自称拥有创造力,实际上并不具备。他恰恰是玷污了伟大艺术家的创造力,而正是这一创造力使得艺术家的作品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Mark Roskill.What Is Art History [M].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9.
[2] Mark Roskill and David Carrier.Truth and Falsehood in Visual Images[M].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Amherst,1983.
[3] 贡布里西:《艺术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4] 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编辑委会:《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中文版·第十卷),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
作者简介:许敏,女,1974—,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及绘画基础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湖北荆州长江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