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向之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th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价值观冲突屡屡发生,甚至出现了功利化、疏离化的倾向。在此情况下必须强调高校德育价值导向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关键词: 德育 价值观 核心价值 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中国,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上,即为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产生激烈碰撞,现代人在自我意识、伦理道德、就业和生活观等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两重性,同时常常造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处于两难境地。新时期的高校德育理应正视学生们这些新的思想动向,以既合乎理又合乎情的方式有效解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各种困惑和迷茫。
  然而,当下高校的德育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仍单纯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忽视个体价值、受教者的个性差异。高校德育担负着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重要任务,因此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却往往忽视学生个体意志品质、独立自主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形成。二是德育模式说教化、灌输式。高校德育习惯于从空间上、时间上把学生全方位地纳入组织生活之中,施行严格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强调整体性,却忽视或无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学校不是工厂车间,习惯学生的互不相同,平等的教育才会出现。假如教育者视学校德育过程为简单的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和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那么他们必然不能以平等人格对待学生,不会考虑学生的需要,无法正视乃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疏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既使大学生感到社会理想遥不可及、人生价值难以实现,又使他们感到个人的理想权利得不到认同和伸张,从而对德育本身产生怀疑和排斥。
  针对现状,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
  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引起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各阶层的调整,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转型。不仅如此,由于社会转型的高速度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已然受到无情的冲击,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这对于品德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影响尤其重大。他们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的影响和冲突,思想经常处于变化和冲突之中,更难以确立和稳定。大学生们普遍感觉到以往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与自己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常常激烈碰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德育尽快确立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就成为了一项迫切而核心的任务。
  在思想多元、文化多端、价值多变的社会情境中,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显示出以下特点。
  1.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因素众多,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轻微。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很多,他们各自发挥着大小不同的作用。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只有少部分同学承认西方文化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有作用。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亲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是同学和朋友,基本没有学生提及教师。而对于2006年已明确提出、2007年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并同时写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少大学生表示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大学生承认自己完全不知晓。
  2.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愈发功利化。
  人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现代大学生们的回答愈发功利。不少大学生并不讳言,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的工作,继而能获得高收入,满足自己的高消费。学生把上学作为利益追求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显示出了浓重的功利色彩。重经济利益,自然就会轻精神追求,以致竟出现了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目标就是享受人生的社会现象。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缺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为人民服务”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则必然会出现社会认同感降低的严重后果。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层次的评价上表现为自我评价越来越高,而对他人、社会的评价越来越低。
  3.大学生们的社会认同感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他人、社会、国家没有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另有不少大学生则是对此表示淡漠。这反映了一个十分可怕的社会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谓社会认同,就是建立社会共识,包括社会成员对所处社会的制度、法律、政府、政策、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认同。缺乏认同感,社会成员之间就不能和睦相处,社会就没有凝聚力。大学生群体与社会和国家产生分离的迹象,说明西方的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已深入人心,普世价值的渗透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追求享乐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是人心所向。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们的社会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与此同时,社会的转型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系列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矛盾将成为大学生与国家之间产生离心力的催化剂。例如:大学生就业的困惑、生活的高压力和高成本、底层向上层社会流动途径的狭窄而导致阶层固化现象的出现,等等。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时,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将成为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的选择。追求个人利益从人的本性上说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相协调,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义和利。义利问题,其实质是道义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义利观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道德观的根本出发点,从古至今备受人们的关注。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就是要求人们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国家和社会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当代大学生往往不能确立正确的义利观,无法真正做到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协调统一。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社会责任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所以,国家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二、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突的原因
  1.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较易产生各种观念的冲突。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欣然从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德性结构的终生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了人从出生到终年的品德发展十阶段论。他指出:在各个阶段,人的品德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大学生大多介于18—24岁,按照曾欣然的品德发展十阶段论,这一时期,属于德性结构自组期(16—28岁)。这一时期德性结构的特点是自组性(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组合为主),突出表现是品德自律性和成熟性,以及德性内心冲突、发展的迅速性。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本身就处于不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共同影响下,自己的价值观并未正式形成。而社会又恰巧处于转型的时期,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不断涌入,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的选择就必然失去评判标准,道德的失范现象就会屡屡发生。例如:人心冷漠、见死不救;各种失信行为层出不穷;抛弃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等等。因此,给年轻一代以明确的价值导向,使他们确立社会所必需的基本价值观,是当务之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2.在思想道德领域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今的社会,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的状况相当明显,现实中充满着矛盾。大学生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社会中的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与他们十几年来接受的学校单纯的正面教育相冲突;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涌现的新的思想观念与学校的传统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滞后相碰撞;家庭教育中的实用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相矛盾,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积极进步的东西,如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但重利轻义、重金钱轻仁义、重效率轻公平的思想在大学生中仍有市场,不劳而获、弄虚作假等现象在校园中也成渣泛起。
  3.就群体而言,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首先,人的思想观念总是处在不断运动之中,一种新的价值观的确立绝不会是一个平坦顺利的过程,一定会是不断反复的,由斗争、统一、提高到最终确立。同时,大学生本身处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期,随着年岁的增长、身心发育的成熟,对社会接触面越来越广,思想也越来越成熟。他们过去认为是对的东西,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过去认为是错误或认识不清的东西,也会随着成长而不断地变化。
  其次,虽然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不易改变,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必然是不断变化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
  因此,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而言,价值观念的冲突必然是常态的。
  三、高校德育确立价值导向的重要性
  意大利学者马志尼在其《论人的责任》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教育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而教授则是为了提高智力。前者培养人们了解自己的责任,后者使人能够尽其责任。没有教授,教育往往起不了作用,没有教育,教授就会成为一根没有支点的杠杆。”他这里所说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育,他所说的教授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智育。提高道德修养和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归结为价值上的导向,这是德育必须承担的职责。也就是说,价值引导的内在机制在于社会对主导价值体系的内在需要和追求。
  个体由于不同的原因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追求,为了使这多样的价值不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每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它是这个社会的需求的理论表达,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证。社会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的核心,它对整个社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起着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主流文化核心,就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质,失去了这个民族存在的依据。一个社会如果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就动摇了整个社会的根基。诚如孔子所言,礼乐不兴,则民无措也。
  事实上,任何社会或国家在价值多元的冲突之中,都会给人们以基本的价值导向。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社会需要主导的价值观,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多样的价值追求,而是要将多样的价值追求统摄为主导价值追求。从价值引导的方式来说,德育的价值引导并不是直接告诉人们必须追求什么或不允许追求什么,而是告诉人们什么是社会需要的、应该追求的,什么是社会排斥的、不应该追求的,以此实现引导作用。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德育还可以把社会主导的示范、榜样昭示给全体社会成员,让人们认识它、认同它,使个人的价值追求至少不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冲突,或者更进一步地向榜样看齐。200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感动中国》年度评选活动,十多年来,产生了一百多位获奖个人和集体,其中有在各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伟大人物,也有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而“感动中国”这个词组,已成为汉语中新的习惯表达。这些获奖的人物和群体,正在用自己的人生故事,为这个词组作最清晰、最丰富的注释。他们的事迹也清楚地、形象地向我们昭示了现阶段国家的主流价值观。
  四、结语
  胡锦涛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合格建设人才的主要机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基于以上思考,深入发掘中国本土视域下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德育导向目标的机制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9.
  [2]马志尼.论人的责任[M].商务印书馆,1995:11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34.
  [4]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2-12.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青春期少年霍尔顿以他特有的敏感冷眼观看世界,捕捉社会的虚伪和混乱,同时做着一场白日梦。小说叙述了他精神崩溃的过程,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解读剖析了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悲剧命运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著名作家,其作品数量不多,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
摘 要: 在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与日俱增。本文分析当今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论述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范式,并从大众传媒与高校两个维度探讨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理性地就业。  关键词: 女性传播 女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大众传媒 高校  女性传播指以女性为内容、由女性来从事、为女性而进行的传播。女
摘 要: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以下几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含义是什么;悲剧由六个成分组成,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其中情节最为重要,其次是性格,最后是思想;情节的布局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它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情节要具有整一性,二是布局应有“突转”和“发现”。一反古希腊人的“命运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主人公犯错误,即“过失说”;在悲剧的社会作用的
一、个案基本情况  2006年,初当班主任,内心有些忐忑,新生培训的第一天,我早早地站在了教室门口,笑脸迎接每一位同学,大家陆陆续续来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个打扮怪异的男生向我走来,我暗想,可别是我班的。他走到我跟前,也没打招呼,就自顾自在签到本上打了勾,这是我跟小波的第一次见面,一头高高竖起的喷了摩丝的头发,像极了刺猬,颈上一条银光闪闪的链子,下身穿一条黑色的喇叭裤,长得卷起了边,一脸的桀骜不驯。 
摘要: 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直接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骨干和核心,自身素质对受教育者影响很大,可谓任重而道远。作者就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必需的综合素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师 综合素养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语文、数学这样的基础课就相对处于
摘 要: 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巧设问题、营造氛围、多样讨论和改变评价几方面入手,探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 学生参与 实现策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  讨论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循规蹈矩、漠视学生的教学状况,以大胆的敢想、敢说、敢质疑的勇气,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讨论式学习,如何培养和激发
摘 要: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教育机构——艺术学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职能。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艺术都离不开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因素的制约。抛开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大前提,艺术教育机制对特定时代的艺术发展、审美趣味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我国艺术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我们的艺术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油画教学 教学模式   
摘 要: 民族预科教育是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十余年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建设人才。随着民族预科教育办学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情况,本文以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的教学管理实践为例,提出了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能力为主的民族预科教学目标构建的新观点。  关键词: 完善知识结构 民
摘 要: 中学历史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时往往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入手,久而久之就失去新意,部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的都是陈词滥调,新意全无,无法激发教与学的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践行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新课标多样化的教学要求,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串联整个历史事件,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独立战争 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美
摘 要: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而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和模糊性,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解读的多维性,使文学课教学天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当前的文学课教学存在一些弊端,而文本细读教学法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 创新素质教育 文学课教学 文本细读 能力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