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与融进时代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PO1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增强古典文献学这样说明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以为应该积极减弱其单调的说明介绍,采用叙事的授课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授课进程。为了提高授课效益,甚至可以添加授课情节。同时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辅助手段彰显教学重点,摆脱一般性的琐碎的知识点,并佐以讨论辨析,寓教于乐。最后将古典文献学与当前的古籍收藏市场相关联,展现古典文献在当代的价值与影响,从功利的角度刺激学生对古典文献学的关注力度。
  关键词: 《古典文献学》 叙事式教学模式 教学辅助手段 功利角度
  
  因为古典文献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载体与基础,不了解古典文献就谈不上宣传国学与传统文化,所以是高校中文专业必定开设的选修课或必修课。但这门课程的说明特性太强,在教学中通常以说明的方式介绍文献学的一些基本常识,所以实际授课常常不免限于枯燥、单调,以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是很高,甚至连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都对《古典文献学》产生了误解,认为这门课程太冷僻了,与他们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我在普通高校承担了多年的《古典文献学》授课任务,数年教学积累与多方思索,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授课效益,引发学生对《古典文献学》的兴趣,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古典文献学》的特质、发展历程,以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基本知识。不少传统中文专业强势的学校都有自己编写的教材,在梳理这些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教材都能忠实地围绕文献学这个中心,采用说明的方式全方位地介绍文献学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的方法、技能,直接明了,一如商品说明书,简洁高效,但同时也给人以琐碎、平淡之感,容易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这门课程比较单调而降低了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当下许多《古典文献学》教材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在实际授课中,很多老师也会补充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总体的授课框架和方法都没有摆脱围绕教材进行介绍说明的窠臼,所以授课效果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想让这门课程广为学生接受,提升这门课程的授课效益就必须改变以往说明性的授课方式,转而采用叙事式的教学模式,以多种手段丰富叙事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传道授业”的教学目标。
  其实授课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叙得好,学生就会兴趣大增,从而认同这门课程,甚至产生浓厚的兴趣。文学性的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本身就是教授叙事性的内容,稍加引导就能使学生自主进入叙事进程,从而不露痕迹地达到“如坐春风”般的授课效果。而课程性质趋向说明性的《古典文献学》显然不行,所以我们要刻意营造叙事效果,亦如好莱坞大片的叙事模式,以不一样的打破常规的方式来淡化本课程说明性的特质。
  其一,将常识介绍与背景介绍结合起来,选择新颖特别的案例来减低说明性的课程内容,营造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关注。如在介绍古籍辨伪时,通常的例证都举东晋梅赜“伪古文尚书案”。这个案例涉及深奥的经学,学生对之兴趣缺乏;就“伪古文尚书案”本身而言:时代过于久远,现存文献载记不详,授课时无法详加阐述引申,授课效果当然不是很好。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授课中添加了“熊大木泥马渡江”案例。向学生介绍明万历年间刻书商人熊大木在刊刻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第6回“宋康王泥马渡江”中第一次煞有其事地夹批南宋高宗赵构的“泥马渡江”传说,把神话当历史写进讲史里头,导致有明一代所有讲史演义和时事演义彻底偏离了真实的历史成为真正的讲史小说,在商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当时编刻书者所校从,形成所谓“熊大木现象”。这样,从通俗的讲史小说入手,又是成功的商业个案,很贴近如今生活在浓厚商业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于是古人为利益名望而作伪的常识也就通俗易懂地为学生所理解,进而了解到历史中文献的作伪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文学的发展,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价值。
  其二,授课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介绍避讳问题时,我随口问了学生一句:“在座有没有姓邱同学?”当得到肯定答复时,又问:“是丘处机的丘还是邱少云的邱?”随后告诉学生:在古代,邱即是丘,二者同源,为了避孔丘讳,于是丘姓改为邱。具体时间在清雍正三年,上谕云:“孔子讳理应回避……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阝’为‘邱’。”[1]从此,无论官方民间,凡行文中遇到丘字,必须改为邱,或改为缺笔的“”或变形的“丠”。刊印书籍当然也是照此办理。
  知识点是死的,而人是活的,通过刻意创造教学情节,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叙事式授课方法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献学的相关知识,授课效果远比说明性介绍好得多。当然对授课老师来说,付出的准备工作十分巨大。但不可否认,对《古典文献学》这类以介绍说明为主,知识点又琐碎的课程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二
  
  在注意叙事的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提高古典文献学授课效益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手头的教学实施如投影仪、电脑、幻灯片,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如PPT、Flash、Science Press等,以直观的形式将知识点集中地显现在屏幕上,既能让学生获得直接感官映像,在避免琐碎介绍的同时,又能给学生以系统简练、重点突出的视觉冲击。
  比如在教授宋元明清书刻的特点与风格时,我选取了国图所藏残宋本、中华书局所藏明南监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清光绪金陵书局本同一页《宋书》,以幻灯片的形式集中放在一起,然后结合教程所说的宋明清刻书风格,与学生一起讨论辨析,这样学生对历代书刻的特点、风格有了直观且系统的认识。随即又打出几张木活字清道光《康熙字典》图片,与学生一起从排版、墨色、字体、书法、装订等多个方面探讨雕版与活字印刷的区别。再通过纪录片播放雕版与活字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雕镌书版时,是将一页之内的文字写成书稿,粘在版上进行刊刻。因此,在书写上版时,字体大小一致,且刻工一气呵成,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交叉照应,因而版面简洁优美,但底版太多,工本较高。再及时提醒学生如经史子集等因面向消费水平较高的读书人,往往讲求美观,故多用雕版。而活字因选字入模板,因而排字应刷时容易导致字大小不一致、行列不整齐,甚至个别字倒置或卧(横)排,又因拼字排版,会出现版面凹凸不平,因此印刷出来,墨色就有轻有重,浓淡不均,所以版面粗糙,卖相不好。但活字印刷选字拼版,印完即可散版再拼,工本较低。此时再提醒学生像日历、医卜、童蒙之类量大而又不必讲究美观书籍,大多采用活字以满足消费水平较低普通市民的需求。这样图文并茂地扫除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自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以来,活字印刷术是古代印刷业的主流。实际上直至清末,雕版因其版面简洁、字体优美、着墨均匀、行气整齐等原因一直是印刷业主流。明示同学们:有时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行业的主流。
  再如介绍古代书籍装订方式的时候,在课堂上用纪录片或幻灯片等视觉动态的形式展现古代历代各种书籍装订方式的同时,我以几张白纸做媒介,直接从古到今,依次演示书籍装订的各种方法,将各种装订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让同学亲手演示书籍的各种装订方法,直接体验各种书籍装订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所在,这样枯燥的知识介绍变成了动手动脑的寓教于乐。
  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辅助手段多了,就带来选择的问题,选择得好能使教学效果倍增,选择得不好,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本来就多而琐碎,所以才借助相应的教学辅助手段化繁为简、提纲挈领,让学生一目了然。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直观、简洁、重点突出是首要确认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做到新颖别致。
  
  三
  
  存在即是合理,没有无用的学问,只有用错地方的学术。《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中文专业的课程存在于当今的大学校园,当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发现其当前价值,学以致用,使其不再成为远离学生生活的所谓“老旧无用学问”。这亦是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增强授课效果的重要方法。
  如适当介绍古籍善本的目前市场价值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具体的商业价值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从功利角度引发他们对《古典文献学》的兴趣。进而介绍当前古籍的收藏形势: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姣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扬。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多。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要比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末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原状。清版书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直观的商业价值刺激与走俏的古籍收藏行情,使得学生觉得冷僻的《古典文献学》与当前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进而引发学生的关注:什么是古籍善本?古籍善本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破旧的古籍修复方法有哪些?当前收藏前景看涨,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让人难辨真伪,古籍作伪有哪些手法?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甚至能为学生的将来就业提供参考,如古籍修缮这个职业目前是一个热点,在法国、意大利大约有4000人从事这个行业,中国却仅约400人。从业人数很少,刚性需求很大,市场前景非常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职业及其相关业务。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为我国文献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
  总而言之,对《古典文献学》这样说明性强的课程,我们应该积极减弱其单调的说明介绍,追求叙事式授课模式,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授课进程,为了提高授课效益,甚至可以添加人为的授课情节。同时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辅助手段彰显教学重点,并佐以群体讨论辨析,寓教于乐。最后应将古典文献学与当前的古籍收藏市场相关联,展现古典文献在当代的价值与影响,从功利角度激发学生对《古典文献学》的关注。鲁迅先生在小时候讨厌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类四书五经,南怀瑾先生在台湾讲授时听者如云,可见,正确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对课程的教授效果有着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蔡尚思.蔡尚思全集(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84.
其他文献
摘要: 探索新课标标准下的语文阅读策略,是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掌握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结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情境设置和个性展示不断拓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 新课标中学语文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期待,并在阅读中与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碰出火花,一直以来是众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
摘要: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关键词: 中西方诗歌 审美意象 四个
摘 要: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以江西赣州市为例,分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江西赣州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伟大战略,并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当前的“两课”教学却面临着“学生不欢迎,教师很茫然”的困境,作者分析了当前高校政治课不受欢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不受欢迎 提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国家和教育部门
摘 要: 一般而言,死亡是一件既可怕又神圣的事情。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一切的结束。人一旦作古,便与尘世再无牵连。然而,从文学视角看,死亡常常被作家用来表达意味深长的隐含意义。本文以艾略特的名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和探讨死亡与救赎,特别是女性自我救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死亡 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 自我救赎  在世人眼中,死亡似乎是一件既可怕又神圣的事情。死亡意味
摘 要: 本文文章分析了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作出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德育教育 现状 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
摘 要: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南通市F大学的学生对创业现状的描述和评价,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现状 促进对策 
摘 要: 《杜子春》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唐代传奇《太平广记·杜子春》改写而成的童话。异时空下的两部作品,虽然主人公相同、故事情节相似,但立意相去甚远。原作的故事承袭自佛教,以修仙炼道为主题,而芥川更深化了杜子春内心世界的探索,肯定了人性中爱之伟大。  关键词: 《太平广记·杜子春》 唐代传奇 芥川龙之介 人性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日本文坛
摘 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能纳入教学艺术的要素很多,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艺术;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等等。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学科特点    近几年来,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改革逐渐进入各省的千万所中小学校,尤其是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等地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也不甘落
摘 要: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 《西游记》 阿瑟·威利 译本《猴》 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对于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时间来,人们在承认翻译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