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限对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术后颅内感染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限对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 130例神经外科开颅手术Ⅰ类切口患者。依据术后颅内感染风险评分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术后颅内感染低发生风险组(简称低风险组,807例)和高发生风险组(简称高风险组,323例)。将低风险组随机分为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0 h亚组(简称低风险0 h组,414例)、24 h亚组(简称低风险24 h组,393例),高风险组随机分为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4 h、48 h、72 h亚组(分别简称为高风险24 h组、48 h组、72 h组,各116、113、94例)。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限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

结果

低风险0 h组、24 h组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12/414)、2.0%(8/393);高风险24 h组、48 h组、72 h组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6%(10/116)、13.3%(15/113)、11.7%(11/94)。低风险24 h组和高风险24 h组颅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5,P=0.001)。无论是低风险组抑或高风险组,其组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时限亚组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可分为术后颅内感染低、高风险组;缩短低风险组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限并不增加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延长高风险组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限亦不能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术前采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三维CT重建图像制定手术计划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30例。术前安装立体定向头框并行全颅三维CT重建检查,使用影像软件(Vitrea fX,Version 6.6.2)分析困难穿刺因素,制定术前手术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术前纤维束的形态与患者预后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3例脑干C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以DTT技术追踪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及内侧丘系,根据纤维束的形态进行评分(1~4分)。根据病灶与纤维束的三维关系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在纤维束融合导航引导下按预定路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