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88-0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先有动脉粥样斑块裂缝或破裂所引起。现已确认斑块裂缝的病理结局至少有2个:①动脉管壁中层出血,红细胞进入粥样斑块的脂池中;②腔内大量血栓形成。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并与是否存在侧枝循环有关。所以常规治疗包括抗血栓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稳定斑块治疗、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
  2.1抗血栓治疗其目的在于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2.1.1抗凝剂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的产物,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大致相同,生物利用度较高,半衰期较长,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效关系,皮下注射吸良好。
  2.1.2溶栓剂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6-12小时内)的患者。对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不主张使用溶栓治疗。主要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要注意溶栓后的并发症。
  2.1.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①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它作用于血小板内环氧化酶-1,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花生四烯酸的降解,减少TXA2的产生,抑制GpIIb/IIIa受体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口服阿司匹林75到325mg,随后每日口服75到162mg。②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血小板ADP受体的拮抗剂,作用于ADP受体,抑制血小板GpIIb/IIIa受体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口服氯吡格雷300mg,随后75mg/日。③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通过与GPIIb/IIIa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凝集,是新一代的血小板抑制剂。
  2.2抗心肌缺血治疗:主要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2.2.1硝酸酯类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抗心绞痛药物相结硝酸酯类合。
  2.2.2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弱心肌收缩力、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预防心肌梗死。
  2.2.3钙拮抗剂在无心动过缓时可在硝酸酯和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
  2.2.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等。
  2.2.5调脂治疗他汀类药被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效地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增加高脂血症和正常血脂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抑制炎症细胞向病变处迁移及抑制大量炎症因子释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斑块稳定,抑制继发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逆转内皮功能失调、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脆性、抗血小板凝集和减少血栓等多效应。
  2.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3结论
  如前所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及时诊断、危险度评估对治疗选择十分重要,对于接受治疗的时间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确定某一个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就应尽早予以治疗,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张七一,邵一兵,主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3.
  [2]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
其他文献
【摘要】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方式,而术后出血是剖宫产严重并发症,导致产妇大量出血,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能够使剖宫产术后出血量大大减少,保证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妇生活质量。本文就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进展进行分析,以为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