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植物配置應当根据其生长特点及地方环境进行。在提倡节约环保的今天,以最合理的植物配置进行城市绿化,具有一定的经济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对植物配置的基础、原则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植物配置;基础;原则;方法
前言
植物配置包含多个方面,首先是要在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要求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其次按照立地条件和美学理论进行树种选择,以及依据整体布局的要求;同时考虑植物与周围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及草本等植物材料,通过艺术手法,发挥植物自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美感,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1]。
一、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的基础
(一)城市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城市中人口密集、建筑物林立、道路密布,使得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区别,具有特殊性,对植物配置的要求尤为严格。
在城市中,建筑物以及其它设施的遮挡影响了植物对太阳光的接受。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固体颗粒,有害气体含量高,空气湿度低。土壤坚实度高,透气性差,且多处于干旱状态。在建筑环境中缺少植物的覆盖,经常会出现一些极端温度,这些对植物的生存是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在城市绿化养护的过程中,园林工人通常将市区内的枯枝落叶、残枝定期的清运,以及融雪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破坏了营养元素的循环,土壤肥力较差。
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对植物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配置之前一定要考虑环境条件,一般地,在城市绿地的某一组合中,在上层应配置阳性树种,下层或者是建筑物的背阴区域配置中性或阴性树种,以保证所有植物均能允分接受光能。植物选择应以滞尘能力较强、耐干旱痔薄、管理粗放的树种为主。
(二)植物的观赏特性
植物的观赏特性主要包括色彩和形态2个方面。色彩方面应用最突出的是彩叶树种。彩叶树种是指叶片呈现红色、紫红色、金黄色等异于绿色的色彩而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种。根据叶色变化的特点,可以将彩叶树种分为春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常色叶树种和斑色叶树种几类,其叶片在春季或秋季,或整个生长季内,甚至常年呈现异样的色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植物的色彩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同时与情感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新梢的鲜绿给人以朝气,落叶的枯黄给人以伤感。不同的颜色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植物形态依种类的不同而异,不同的形态则会形成不同的观赏特性。观赏特性主要表现在树干、树枝、树型、树根等方面。在城市栽培环境中,人工修剪对植物的形态起决定性作用,植物的形态往往被人工化的。
常见观赏类型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半圆形、卵形、倒卵形、句句形;特殊的有垂枝形、曲枝形、拱枝形、棕搁形、芭蕉形等。
植物多变的色彩和优美的形态在我国“园林生态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植物的意境
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情与景的结晶体,即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发挥,植物配置常常当作一幅画来构织,一树一木一石一草就可构成一景,简洁而寓意深刻。“迎客松”、“姐妹树”、“玉堂春富贵”等人文自然景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植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寓意,如松柏“傲骨”、荷花“清廉”、梅花“坚韧”;柳树象征强健灵活;菊花象征贞烈多姿,不怕风霜;迎春象征欣欣向荣、春回大地;竹象征虚心有节、节高清雅等。在当今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将植物丰富的内涵应用于城市绿地之中,创造出丰富的园林意境,给城市景观带来生机和诗情画意。
二、植物配置的原则
植物在城市绿化和自然风景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力法,才能将其功能最大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曾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世界上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一)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是通过艺术构图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巧妙地运用植物寓意体现园林的意境美。
色彩多样性原则植物的色彩不仅仅来自于花,还有叶、果实、树十、树皮方面等,如叶有不同的绿色,如墨绿、草绿、黄绿等。在晚秋季节,不少树叶会变成黄色、橙色以及红色,而一些针叶植物则会四季常青。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加强植物色彩的应用,增加色彩的多样性,丰富植物景观。
(二)统一原则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然会追求树、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的差异和多样化,显示多样。但是,变化太多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局部地区甚至形性会感到支离破碎;过于纷繁的色彩会使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因此,在保证多样性的同时,植物配置要有共同的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调和原则
组合在一起的各种植物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不要因个别植物的突兀而破坏景观的整体效果。注意植物与建筑体量、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量的植物或者大面积的草坪花卉与高大宏伟建筑在气魄上要形成协调;如一条蜿蜒的园路,路左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右侧种植低矮的花灌木,就必须增加花灌木的数量,以较多的数量来弥补花灌木在形体上与高大乔木的差距,从而产生稳定感。
以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设计方案往往在形式上美观大方,植物的景观特征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但是往往对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上重视不够,导致植物群落不能允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植物配置还应以植物群落为基础,遵循生态学原则。
三、植物配置的方法
(一)创造景观空间
植物配置不单单是进行平面构图,同时又是一种立体景观艺术,是一种空间设计,具有空间美学特征。 中国的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空间的营造,力求达到“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的至高境界。在现代城市绿化中,空间营造在植物配置中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景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观赏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植物景观空间的设置不能单纯从植物的角度论述植物景观的空间艺术,应从“景”和人所处的植物空间的角度出发,以为人服务为基础,遵循设计为人的理念。
(二)活用种植形式
植物配置的形式主要有规则式和自然式2类。规则式整齐、严谨,是以一定的种植株行距,以固定形式配置的种植方式,规则式分为中心植、对植、列植、几何形种植4类;自然式灵活自然,疏密有致,参数不一,强调变化,具有活泼愉快的自然风趣,不按一定的株行距和排列式种植,自然式配置形式有孤植、丛植、群植、林植等。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几种配置形式灵活运用,力求整体协调一致,满足各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创造出近自然的生态群落,这样才可以达到合理的植物配置状况,允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三)遵循地方特色
不同城市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具有不同的地域风光。城市绿化也应突出地方特色,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融合地方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以弥补城市环境土质较差的缺陷。保证适应性的同时,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的绿化品位,使城市居民有更强烈的历史传承感。
(四)依据生态习性
任何植物都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间互相影响紧密联系,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使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垂柳好湿适宜栽植在水边;红枫耐半荫适宜栽植在林下或林缘;桃叶珊瑚、八角金盘等耐荫性强的植物适宜栽植在林下;梧桐、银杏等阳性树种适宜栽植在建筑物的阳面或者作为复层群落的上层部分;从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每种植物不同的生态习性,协调物种之间的关系。
(五)注重生态功能
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合理的植物配置是其生态功能发揮的基础,一方面应尽可能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改善植物配植结构,提高现有绿地上的绿量许多特殊植物如悬铃木、广玉兰、毛白杨、臭椿等滞尘能力强;桂花、罗汉松、合欢等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在配置植物时,应注重此类植物的应用。
四、结束语
植物配置对城市绿地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城市绿化植物配置的研究中,对城市环境的特殊性重视不足,植物配置的原理和方法多以美学要求为基础,而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城市立地条件特殊性的植物配置原则与方法并不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多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出发,在注重美观协调的同时,注重植物自身的生长需求,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营建功能最大化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姬钟亮.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中国园林,1989,5(2)46-47.
【2】李淑凤.北京公园绿地中的植物配置置[J].中国园林,1995,11(3)32-37
【3】王磊,汤庚国.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5):71-73
关键词:植物配置;基础;原则;方法
前言
植物配置包含多个方面,首先是要在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要求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其次按照立地条件和美学理论进行树种选择,以及依据整体布局的要求;同时考虑植物与周围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及草本等植物材料,通过艺术手法,发挥植物自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美感,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1]。
一、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的基础
(一)城市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城市中人口密集、建筑物林立、道路密布,使得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区别,具有特殊性,对植物配置的要求尤为严格。
在城市中,建筑物以及其它设施的遮挡影响了植物对太阳光的接受。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固体颗粒,有害气体含量高,空气湿度低。土壤坚实度高,透气性差,且多处于干旱状态。在建筑环境中缺少植物的覆盖,经常会出现一些极端温度,这些对植物的生存是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在城市绿化养护的过程中,园林工人通常将市区内的枯枝落叶、残枝定期的清运,以及融雪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破坏了营养元素的循环,土壤肥力较差。
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对植物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配置之前一定要考虑环境条件,一般地,在城市绿地的某一组合中,在上层应配置阳性树种,下层或者是建筑物的背阴区域配置中性或阴性树种,以保证所有植物均能允分接受光能。植物选择应以滞尘能力较强、耐干旱痔薄、管理粗放的树种为主。
(二)植物的观赏特性
植物的观赏特性主要包括色彩和形态2个方面。色彩方面应用最突出的是彩叶树种。彩叶树种是指叶片呈现红色、紫红色、金黄色等异于绿色的色彩而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种。根据叶色变化的特点,可以将彩叶树种分为春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常色叶树种和斑色叶树种几类,其叶片在春季或秋季,或整个生长季内,甚至常年呈现异样的色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植物的色彩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同时与情感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新梢的鲜绿给人以朝气,落叶的枯黄给人以伤感。不同的颜色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植物形态依种类的不同而异,不同的形态则会形成不同的观赏特性。观赏特性主要表现在树干、树枝、树型、树根等方面。在城市栽培环境中,人工修剪对植物的形态起决定性作用,植物的形态往往被人工化的。
常见观赏类型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半圆形、卵形、倒卵形、句句形;特殊的有垂枝形、曲枝形、拱枝形、棕搁形、芭蕉形等。
植物多变的色彩和优美的形态在我国“园林生态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植物的意境
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情与景的结晶体,即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发挥,植物配置常常当作一幅画来构织,一树一木一石一草就可构成一景,简洁而寓意深刻。“迎客松”、“姐妹树”、“玉堂春富贵”等人文自然景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植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寓意,如松柏“傲骨”、荷花“清廉”、梅花“坚韧”;柳树象征强健灵活;菊花象征贞烈多姿,不怕风霜;迎春象征欣欣向荣、春回大地;竹象征虚心有节、节高清雅等。在当今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将植物丰富的内涵应用于城市绿地之中,创造出丰富的园林意境,给城市景观带来生机和诗情画意。
二、植物配置的原则
植物在城市绿化和自然风景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力法,才能将其功能最大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曾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世界上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一)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是通过艺术构图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巧妙地运用植物寓意体现园林的意境美。
色彩多样性原则植物的色彩不仅仅来自于花,还有叶、果实、树十、树皮方面等,如叶有不同的绿色,如墨绿、草绿、黄绿等。在晚秋季节,不少树叶会变成黄色、橙色以及红色,而一些针叶植物则会四季常青。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加强植物色彩的应用,增加色彩的多样性,丰富植物景观。
(二)统一原则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然会追求树、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的差异和多样化,显示多样。但是,变化太多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局部地区甚至形性会感到支离破碎;过于纷繁的色彩会使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因此,在保证多样性的同时,植物配置要有共同的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调和原则
组合在一起的各种植物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不要因个别植物的突兀而破坏景观的整体效果。注意植物与建筑体量、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量的植物或者大面积的草坪花卉与高大宏伟建筑在气魄上要形成协调;如一条蜿蜒的园路,路左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右侧种植低矮的花灌木,就必须增加花灌木的数量,以较多的数量来弥补花灌木在形体上与高大乔木的差距,从而产生稳定感。
以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设计方案往往在形式上美观大方,植物的景观特征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但是往往对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上重视不够,导致植物群落不能允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植物配置还应以植物群落为基础,遵循生态学原则。
三、植物配置的方法
(一)创造景观空间
植物配置不单单是进行平面构图,同时又是一种立体景观艺术,是一种空间设计,具有空间美学特征。 中国的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空间的营造,力求达到“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的至高境界。在现代城市绿化中,空间营造在植物配置中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景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观赏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植物景观空间的设置不能单纯从植物的角度论述植物景观的空间艺术,应从“景”和人所处的植物空间的角度出发,以为人服务为基础,遵循设计为人的理念。
(二)活用种植形式
植物配置的形式主要有规则式和自然式2类。规则式整齐、严谨,是以一定的种植株行距,以固定形式配置的种植方式,规则式分为中心植、对植、列植、几何形种植4类;自然式灵活自然,疏密有致,参数不一,强调变化,具有活泼愉快的自然风趣,不按一定的株行距和排列式种植,自然式配置形式有孤植、丛植、群植、林植等。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几种配置形式灵活运用,力求整体协调一致,满足各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创造出近自然的生态群落,这样才可以达到合理的植物配置状况,允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三)遵循地方特色
不同城市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具有不同的地域风光。城市绿化也应突出地方特色,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融合地方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以弥补城市环境土质较差的缺陷。保证适应性的同时,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的绿化品位,使城市居民有更强烈的历史传承感。
(四)依据生态习性
任何植物都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间互相影响紧密联系,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使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垂柳好湿适宜栽植在水边;红枫耐半荫适宜栽植在林下或林缘;桃叶珊瑚、八角金盘等耐荫性强的植物适宜栽植在林下;梧桐、银杏等阳性树种适宜栽植在建筑物的阳面或者作为复层群落的上层部分;从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每种植物不同的生态习性,协调物种之间的关系。
(五)注重生态功能
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合理的植物配置是其生态功能发揮的基础,一方面应尽可能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改善植物配植结构,提高现有绿地上的绿量许多特殊植物如悬铃木、广玉兰、毛白杨、臭椿等滞尘能力强;桂花、罗汉松、合欢等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在配置植物时,应注重此类植物的应用。
四、结束语
植物配置对城市绿地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城市绿化植物配置的研究中,对城市环境的特殊性重视不足,植物配置的原理和方法多以美学要求为基础,而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城市立地条件特殊性的植物配置原则与方法并不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多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出发,在注重美观协调的同时,注重植物自身的生长需求,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营建功能最大化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姬钟亮.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中国园林,1989,5(2)46-47.
【2】李淑凤.北京公园绿地中的植物配置置[J].中国园林,1995,11(3)32-37
【3】王磊,汤庚国.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