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分层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创新,也是因材施教得到具体落实的有效途径,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较为长足的发展,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关键词:分层导学;课堂实践 ;兴趣;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69-01
一、导语
所谓“分层导学”,就是根据教师事先确定的“优、中、暂时落后生”,在备课时设计难、中、易三个层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并针对学习目标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时分类点击,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学习、每人每课都有一得的学习模式。
二、分层导学课堂实践
(一)“分层导学”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及课堂模式注重“感知、认识、迁移”的基本流程。关于一节课中“感知、认识、迁移”的安排问题,从个人实践的角度来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应该慎重对待一课时中三个部分都要面面俱到的问题,不应该过分重视一课时全部环节的完整性。大多数一线老师应该都深有体会,多课时的文章或较长的文章,要想在某一课时充分做到“感知、认识、迁移”,那应该是不可能的,或者也只是“走马观花”的演示完而已。像“认识”和“迁移拓展”环节,要想做到位,都是要花较多时间的。举个例子,七年级的课文《孙权劝学》,本人的导学案设计第一课时就只专注于“感知文本”部分,也就是只扎实完成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翻译和积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第二课时才能专注于“探究、认识文本”和“拓展迁移”的部分。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试想,如果没有第一课时对文本的充分感知,那文本探究和拓展提升还有意义吗?再比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在第二课时时,我专门安排的是品读文中对菲利普夫妇遇到于勒叔叔后的各种反应的描写,并有机开展对中考考点“妙语佳句赏析点评”的规范训练。所以,在某一个课时中不能过分在乎环节的全面性,这堂课重点在于文本的探究,那拓展迁移亦可以演变成别的方式,比如课后作业或是课外阅读等等。只要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体现“分层导学”的“感知、认识、迁移”,并做到某一能力点的充分理解、规范与训练,而不是为了环节的完整而把答案或步骤展示完,那就是对“分层导学”的正确运用了。
(二)“分层导学”中最难、最考验教师综合能力的就是“导”字了。其实,“导”的涵义范围很广,它不仅仅是指一篇课文授课之初的课堂导入,还包括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导”、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导”、对课前自觉预习课文的“导”、对“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导”、对记课堂笔记方法与习惯的“导”、对名著阅读的“导”、对审题技巧和解题技法的“导”、对题目规范作答的“导”,诸如此类,都是对语文教师的考验。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对能力点的理解、学生答错题答偏题、规范答题、最终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等的引导,更是一节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所以,教师在课前应对根据能力点所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深度的教法和学法的思考,并做各种学生的可能性的答案的大胆猜想以及应对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多注意教师以及回答正确的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课文才能真正起到“样板”、“台阶”的作用。我认为,这才能真正解决靠猜题、押题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弊端,这才是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的体现。记得一位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一节课要论教师的功底和能力,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老师对课堂中所设计的一些问题的解说和解题思维的表现,或者当多个学生出现答题偏离或错误时,老师对此的处理办法,并且能够总结出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并有效得到运用的方式以及思维过程。
(三)多媒体课件是“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道具,多媒体课件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直观、更有效、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并比较快速的解决课堂问题,这其实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优势不多。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排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是在使用过程当中有所体悟。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过分依赖课件,只是简单的把课件中的各环节和问题的答案展示或者叫学生摘抄下来而已,这样其实忽略了课堂中应有的“导”和教师在课堂中所展现的语言的魅力。一次考试后,我在批阅学生的答卷时,突然看到几个学生在答题时都用到了“醍醐灌顶”、“阿谀奉承”这两个词,我当时只是想这几位学生可能课外阅读量不少,连这几个词都会用,之后也只是尝试性的去问了其中一个学生,他的回答让我铭记于心,他说:“老师,这些词你上课的时候用过呀,我觉得这些词显得很有文化,我就记下来了”,听了这句话,我真的感悟很多,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就在那句话之后,我都尽量努力的去完善课堂语言表达的魅力,用多媒体课件时,都尽量告诫自己不要过分依赖课件,一个文本问题需要展示出来时,也尽量做到环节的过渡和应有的铺垫、衔接。我想能够一直在努力中尽量做到这点细节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受益匪浅、使人赏心悦目、让“分层导学”高效体现的课堂。
三、结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层导学”对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是一个切实可行、有效的教学形态,但它同样也是一个可以有较深远探究的、灵活的教育模式。在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下,对“分层导学”进行更为巧妙的发展性探讨,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参考文献:
[1]戴汝潜主编,张富,叶武著.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7,8,11.
[2]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
关键词:分层导学;课堂实践 ;兴趣;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69-01
一、导语
所谓“分层导学”,就是根据教师事先确定的“优、中、暂时落后生”,在备课时设计难、中、易三个层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并针对学习目标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时分类点击,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学习、每人每课都有一得的学习模式。
二、分层导学课堂实践
(一)“分层导学”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及课堂模式注重“感知、认识、迁移”的基本流程。关于一节课中“感知、认识、迁移”的安排问题,从个人实践的角度来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应该慎重对待一课时中三个部分都要面面俱到的问题,不应该过分重视一课时全部环节的完整性。大多数一线老师应该都深有体会,多课时的文章或较长的文章,要想在某一课时充分做到“感知、认识、迁移”,那应该是不可能的,或者也只是“走马观花”的演示完而已。像“认识”和“迁移拓展”环节,要想做到位,都是要花较多时间的。举个例子,七年级的课文《孙权劝学》,本人的导学案设计第一课时就只专注于“感知文本”部分,也就是只扎实完成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翻译和积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第二课时才能专注于“探究、认识文本”和“拓展迁移”的部分。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试想,如果没有第一课时对文本的充分感知,那文本探究和拓展提升还有意义吗?再比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在第二课时时,我专门安排的是品读文中对菲利普夫妇遇到于勒叔叔后的各种反应的描写,并有机开展对中考考点“妙语佳句赏析点评”的规范训练。所以,在某一个课时中不能过分在乎环节的全面性,这堂课重点在于文本的探究,那拓展迁移亦可以演变成别的方式,比如课后作业或是课外阅读等等。只要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体现“分层导学”的“感知、认识、迁移”,并做到某一能力点的充分理解、规范与训练,而不是为了环节的完整而把答案或步骤展示完,那就是对“分层导学”的正确运用了。
(二)“分层导学”中最难、最考验教师综合能力的就是“导”字了。其实,“导”的涵义范围很广,它不仅仅是指一篇课文授课之初的课堂导入,还包括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导”、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导”、对课前自觉预习课文的“导”、对“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导”、对记课堂笔记方法与习惯的“导”、对名著阅读的“导”、对审题技巧和解题技法的“导”、对题目规范作答的“导”,诸如此类,都是对语文教师的考验。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对能力点的理解、学生答错题答偏题、规范答题、最终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等的引导,更是一节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所以,教师在课前应对根据能力点所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深度的教法和学法的思考,并做各种学生的可能性的答案的大胆猜想以及应对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多注意教师以及回答正确的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课文才能真正起到“样板”、“台阶”的作用。我认为,这才能真正解决靠猜题、押题来提高学生成绩的弊端,这才是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的体现。记得一位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一节课要论教师的功底和能力,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老师对课堂中所设计的一些问题的解说和解题思维的表现,或者当多个学生出现答题偏离或错误时,老师对此的处理办法,并且能够总结出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并有效得到运用的方式以及思维过程。
(三)多媒体课件是“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道具,多媒体课件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直观、更有效、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并比较快速的解决课堂问题,这其实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优势不多。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排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是在使用过程当中有所体悟。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过分依赖课件,只是简单的把课件中的各环节和问题的答案展示或者叫学生摘抄下来而已,这样其实忽略了课堂中应有的“导”和教师在课堂中所展现的语言的魅力。一次考试后,我在批阅学生的答卷时,突然看到几个学生在答题时都用到了“醍醐灌顶”、“阿谀奉承”这两个词,我当时只是想这几位学生可能课外阅读量不少,连这几个词都会用,之后也只是尝试性的去问了其中一个学生,他的回答让我铭记于心,他说:“老师,这些词你上课的时候用过呀,我觉得这些词显得很有文化,我就记下来了”,听了这句话,我真的感悟很多,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就在那句话之后,我都尽量努力的去完善课堂语言表达的魅力,用多媒体课件时,都尽量告诫自己不要过分依赖课件,一个文本问题需要展示出来时,也尽量做到环节的过渡和应有的铺垫、衔接。我想能够一直在努力中尽量做到这点细节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受益匪浅、使人赏心悦目、让“分层导学”高效体现的课堂。
三、结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层导学”对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是一个切实可行、有效的教学形态,但它同样也是一个可以有较深远探究的、灵活的教育模式。在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下,对“分层导学”进行更为巧妙的发展性探讨,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参考文献:
[1]戴汝潜主编,张富,叶武著.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7,8,11.
[2]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