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房间电灯发光、台灯发光、节日彩灯发光、交通信号灯发光……
二、培养学生类比和推理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中,我采用类比和推理的科学探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同学们学习了水的性质以后,发挥你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作用,空气有什么性质?通过同学们类比和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无形状、透明的。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请同学们自己设计,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若有疑难的问题在教师指点下自己解决。同时提醒同学们做实验时注意安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第一种方法把注射器活塞拉到针筒中间,用左手食指堵住针筒的小孔,将针筒直立,活塞上放一个重物,活塞还是落不下来。说明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空间,松开左手食指活塞便落下来。第二种方法,用带胶塞的漏斗塞住锥形烧瓶的瓶口,往漏斗里倒水,水流不进烧瓶里内,说明空气占据烧瓶内的空间,如果将胶塞与瓶口松动一下,水便流进烧瓶里。第三种方法把第一个小眼药瓶尾部开一个小孔,把第二个小眼药瓶的颈口插在第一个小孔里,用密封胶密封,第一个小眼药颈口用帽盖住,第二个小眼药瓶底部剪开,把水倒入,水流不进第一个小眼药里,说明第一个瓶内空气占据空间,去掉帽,上面瓶中的水立即流下。第四种方法把粉笔,干燥的碎砖块投进盛水的水槽内,看到气泡分别从这些物体里冒出来,说明物体的空隙也充满空气,占据着体积。第五种方法玻璃杯下部用木棒固定好一团干纸,杯口向下压入装有水的水槽内,使水淹没杯子,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纸没有潮湿,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再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看到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纸潮湿了。第六种方法,把空塑料瓶拧盖,伸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在水中把盖拧开,把玻璃杯装满水倒放水中,把塑料瓶瓶口对准倒置玻璃杯,挤压塑料瓶,把塑料瓶中的空气挤到玻璃杯内,玻璃杯中的水被挤出来,变成一个空杯子说明塑料瓶空气转移到玻璃杯里,并且占据空间,为以后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利用六种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试验报告单,通过这次探究试验,使他们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技能,为以后的试验教学做好铺垫。
三、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用“差异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探究训练,把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怎样观察,要用哪些工具,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戳几个小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平铺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围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较长时间,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濕的环境。
四、留下悬念,保证科学探究持久发展
科学研究有许多终点,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终极,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具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中改革创新因素,引导学生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无限宇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人类移居太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类大规模移居太空已为期不远,飞出地球去,天上有人间。同学们对“天上有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设想制造各种先进飞行器,能重复使用。性能安全、速度极快且机动性能良好的航天飞机,环保安全的太阳能宇宙飞船,能和光速媲美的宇宙飞碟等,在太空建立发电厂、工厂、宾馆、农场、加油站、太空城市等。通过引发学生创新设想,保证科学探究永久向前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房间电灯发光、台灯发光、节日彩灯发光、交通信号灯发光……
二、培养学生类比和推理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中,我采用类比和推理的科学探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同学们学习了水的性质以后,发挥你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作用,空气有什么性质?通过同学们类比和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无形状、透明的。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请同学们自己设计,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若有疑难的问题在教师指点下自己解决。同时提醒同学们做实验时注意安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第一种方法把注射器活塞拉到针筒中间,用左手食指堵住针筒的小孔,将针筒直立,活塞上放一个重物,活塞还是落不下来。说明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空间,松开左手食指活塞便落下来。第二种方法,用带胶塞的漏斗塞住锥形烧瓶的瓶口,往漏斗里倒水,水流不进烧瓶里内,说明空气占据烧瓶内的空间,如果将胶塞与瓶口松动一下,水便流进烧瓶里。第三种方法把第一个小眼药瓶尾部开一个小孔,把第二个小眼药瓶的颈口插在第一个小孔里,用密封胶密封,第一个小眼药颈口用帽盖住,第二个小眼药瓶底部剪开,把水倒入,水流不进第一个小眼药里,说明第一个瓶内空气占据空间,去掉帽,上面瓶中的水立即流下。第四种方法把粉笔,干燥的碎砖块投进盛水的水槽内,看到气泡分别从这些物体里冒出来,说明物体的空隙也充满空气,占据着体积。第五种方法玻璃杯下部用木棒固定好一团干纸,杯口向下压入装有水的水槽内,使水淹没杯子,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纸没有潮湿,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再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看到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纸潮湿了。第六种方法,把空塑料瓶拧盖,伸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在水中把盖拧开,把玻璃杯装满水倒放水中,把塑料瓶瓶口对准倒置玻璃杯,挤压塑料瓶,把塑料瓶中的空气挤到玻璃杯内,玻璃杯中的水被挤出来,变成一个空杯子说明塑料瓶空气转移到玻璃杯里,并且占据空间,为以后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利用六种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试验报告单,通过这次探究试验,使他们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技能,为以后的试验教学做好铺垫。
三、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用“差异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探究训练,把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怎样观察,要用哪些工具,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戳几个小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平铺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围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较长时间,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濕的环境。
四、留下悬念,保证科学探究持久发展
科学研究有许多终点,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终极,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具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中改革创新因素,引导学生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无限宇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人类移居太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类大规模移居太空已为期不远,飞出地球去,天上有人间。同学们对“天上有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设想制造各种先进飞行器,能重复使用。性能安全、速度极快且机动性能良好的航天飞机,环保安全的太阳能宇宙飞船,能和光速媲美的宇宙飞碟等,在太空建立发电厂、工厂、宾馆、农场、加油站、太空城市等。通过引发学生创新设想,保证科学探究永久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