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失灵的多层分析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gig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司法改革进程进步,以及对于案件胜诉一方权利的保护,我国对于执行难的司法实践现状逐渐得到解决,具体到每个地方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成为其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虽然我国在法律的完善以及措施的落实方面不断地完善,但是仍然可以见到无法完全保护胜诉方权益的现象发生。本文仅就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失灵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关键词:执行难;强制执行;财产申报
  一、认识层面:对制度的不当理解制约其有效落实
  实践中,对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理解不准确,是该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法律规定,财产报告令应在执行通知书之后发送,执行通知书的功能在于督促被执行人履行,在被执行人不履行的情况下要求其报告财产,那么该制度的初衷并非让被执行人申报存款等财产,否则在逻辑上是不可行的,是让当事人“自证其罪”,它主要是让被执行人申报难以自行处置的财产、未到期或虽到期尚未收回的债权、不适合执行的财产如仅满足一般生活需要的一套住房等。财产申报制度的功能,既是全面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也是给被执行人解释不履行的原因,而不是强迫其“打自己的嘴巴”。从执行法院的角度来看,要求被执行人申报财产,是在给被执行人解释说明的过程中掌握哪些案件有财产不能执行,哪些案件没有财产执行。对于有财产当事人无法处置的,可以由法院来处置,不具备处置条件的,待具备条件后再处置;对于没有财产的,要求被执行人零报告、签字备查。这是一个逻辑合理、当事人可以接受的过程,是法官需要向当事人解释清楚的问题,否则从表象来看,这种未按执行通知书要求履行情况下,还要求其申报财产,岂非自相矛盾,不执行时可想而知的。
  案例1:侯某申请执行某房地产公司案,因该公司拒不申报财产,且拒绝履行法律义务,在查封其开发的部分房产后,法院以拒不申报财产为由,对该公司罚款十万元。该公司遂提起复议,认为既然法院查控了房产,其就无义务申报财产。可见很多当事人对财产申报的要求还没有正确认识。
  二、当事人层面:故意躲避申报逃避执行
  据不完全统计,基层法院被执行人“玩失踪”躲避执行,无故不申报的27763件,约占94.4%。一些被执行人因担心被法院抓住行踪,故意不申报。执行难存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被执行人逃避执行,司法实践中,被执行人主动申报或真实申报的少之又少。故意不申报财产,其本质是以不作为的方式来妨害法院执行工作的进行。虚假申报财产,其行为本质上属于执行中的伪证行为。对此,一旦失之于软,该制度的应有价值必然难以发挥。
  三、法官层面:重视不足落实法律规定不到位
  一是部分法官对财产申报制度的价值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法院法官很少发送财产申报令;有的仅仅为了应付检查,打印附卷,却未见送达回证;有的将财产申报令的内容印制在执行通知书中,未作为单独的法律文书送达。多数执行法官認为发送财产申报令只是为了满足卷宗评查的需求,并不会起到实际效果,发送与否并不影响执行,故发送工作仅仅流于形式。
  案例2:在笔者所在地区某基层法院开展的惩治拒不申报或虚假申报财产专项活动中,以拒不申报、虚假申报财产为由拘留6人(总共拘留7人),执结案件数16件,和解12件,执行到位728.1万元。可见,财产申报制度并非程序性的意义,运用有力也能促进至少部分有财产案件的执行。
  二是对拒不申报、虚假申报的制裁措施乏力。面对案多人少的压力,执行法官主观上不愿再费精力采取相应的措施。被执行人拒不报告和虚假报告的,法律责任是罚款或拘留。拘留罚款本应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被执行人本就在逃避履行,而法院也还未找到可供执行的财产,此时法院即使对被执行人课以罚款也是威慑力有限,而拘留的最长期限只有15日,相比被执行人因逃避执行可能获得的利益来说,被执行人可能更倾向于拒不申报或虚假申报自身财产。抽样调查中,因不申报被采取罚款、拘留64人次,仅占全部未申报案件的0.24%。部分案件被执行人因拒不履行生效裁判被拘留,实际上也存在拒不申报的情形,只是拘留的理由不是拒不申报财产,导致制裁的导向性不明。经调查,S市全市法院2016年以来共拘留罚款1979人,但拘留罚款的理由为拒不申报、虚假申报财产的仅103人。根据法律规定,对于既不申报财产,也不履行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不同的理由反复拘留罚款。仅以拒执理由进行拘留罚款,对拒不申报财产行为的忽视,是该制度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配套机制层面:主客观因素制约制度有效落实
  一是送达工作不到位。部分财产申报令客观上未有效送达,导致财产申报制度的落实流于形式。部分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实质上未送达。据不完全统计,基层法院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导致送达不能的约占40%。S市90%以上的执行案件都是在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时一并邮寄送达财产报告令。邮寄送达的优点是方便快捷,节省人力,缺点是不能保证邮件送达到位。如果送达不到位,法院就难以对违法报告的被执行人采取处罚措施,财产报告制度的惩戒功能就难以有效发挥。加上被执行人难找本来就是执行案件的一大顽疾,故对于下落不明或躲避执行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令,实质上并未送达。
  二是对被执行人申报财产法律义务的释明机制和宣传工作不到位。一些被执行人没有认识到按照法院发送的财产申报令及时、如实申报财产是其法律义务,没有认识到不申报属于违法行为及其违法后果。同时,部分法官自身对于财产申报令的功能实现理解不透彻,未给当事人作出合理的释明,导致当事人认为多此一举,不予申报。
  三是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欠佳。当前,我国的社会信息状况发展不够好,一些失信现象常常发生,有的债务人甚至故意针对执行而利用各种方式隐匿或转移自己的财产,而与之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客观上,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将公民个人的财产信息与身份证号码相联系以供查询的信息体系,为那些逃避、隐匿财产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不诚信现象普遍。在这一大背景下,不申报财产的信用问题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不被重视也就不难理解。
  参考文献:
  [1]陶福友.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卢换敏.浅析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责任[J].法制博览,2016(6).
  [3]常怡.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破解“执行难”的出口[J].法治研究,2010,44(8):3-6.
其他文献
摘 要:物权变动指“物权的取得、变更、消灭”,其变动模式是物权法所讨论的核心内容。我国《物权法》第六条也有具体规定:“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设立、变更、转移和消灭。”研究物权变动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将对人们日常生活乃至我國民法的立法模式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如今主要有三大物权变动模式,即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分别以法国、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对我国立法模式的变动产生了重要的
摘 要:处置不良资产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转让、或对其进行公开招标拍卖等一些商业手段。怎样才能让一些潜在的购买者进行投资和合作,让其价值发挥到最大的作用,是不良资产在处置时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文以不良资产变现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析探究  社会经济在发展,各企业也在飞速成长。因为国家政策在不断改变,同时企业经营中也会有长期遗留下的历史问题
摘 要:公司关联交易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本文将公司关联交易分为基于公司资产的关联交易和基于公司人格的关联交易两大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公司关联交易的理解认识。面对规制公司关联交易法律法规比较少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原因,并指出公司才是规制关联交易的主体,法律只限于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关键词:关联交易;法律规制;公司  一、公司关联交易的概念解析  严格地说,公司关联交易不是一个法学概念,而是经济学、管理
【摘 要】 适度的压力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压力超过限度,其所带来的危害是双重的,对企业对员工的发展都不利。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员工的心理疏导与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做详细探讨。  【关键词】 压力;员工;疏导;方法  1. 前言  中文版《财富》杂志曾对北京的1576名,高级管理人员做过调查,其中70%的人员表示当前承受压力过大,而20%的人认为当前承受的压力极大。压力作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对附带民事诉讼作出判决,应当根据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确定被告人应当赔偿的数额。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费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等费用。驾驶机动车致人伤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构
摘 要:今天的企业活动不能忽视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功能强大的金融体系的支持下,公司可以从各个部门筹集资金。作为支持这一金融体系的法律制度,物质抵押制度的扩散,特别是约定担保物权制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债务人;破产;约定担保权  一、前言  基本上,由于实物抵押制度能够通过使用构成债务人责任财产的实物财产作为抵押来为债务人提供资金,因此有必要确保债务的追回。如果债务人不随意支付或不能支付,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下简称平台经营者)的注意义务指经营者负担的不得损害他人的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注意义务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具体注意义务。该义务与英美过失侵权中特定的注意义务不同,与德国法中具有一般注意义务特征,号称“第四小总则”的交易安全义务类似。其注意义务通常包括法定和非法定两类,前者主要有交易系统的安全保障、信息核控及保护等义务。诸规定散见于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
期刊
借条是什么?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作为书证一种,其证明力举足轻重,可谓“王牌证据”。基于借条的审查重要性,本文选择对借条如何形成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为何审查借条如何形成  (一)民间借贷市场不断壮大产生弊端形成的社会因素  曾经的司法实践中认为,借条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借贷法律关系的直接证据,可以据此认定借贷关系真
期刊
长期以来,处于维护金融秩序的考虑,我国不允许企业间进行借贷,企业间以借贷为内容的合同也曾被认定为无效。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借款人、用途、金额、币种、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协助监督使用并收回的贷款的操作方式应运而生,拓宽了企业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对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态度虽有所转变,禁止企业间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