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任务型学习活动来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倡导教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把理论用到实践,不断摸索和总结并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的任务型学习活动。
关键词:情景 任务 实物 合作 人文 生活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作精神。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构建以活动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成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如今,任务型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教学活动脱离教学情景,教学任务流于形式,无真实性,使教学陷入了“任务”的误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景,走进“任务”活动呢?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创设情境与任务的认识:
一、创设实物情景,增进活动交流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任务”时只注意活动本身,而忽略了实际效果。我们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有情景语境,而且都要真实易操作,要本着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目的进行实践活动。
如在教Where are you from?时,可以在活动前请学生自己准备一套写有地点名的小卡片,如America, Australia, Canada, Beijing, Shanghai等,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卡片,两人一组准备活动。然后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I am from Australia….做这类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让学生学的痛快,学的自在,学的迅速,以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合作情景,促进师生互动
现在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互动。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课堂内创设一些相关的合作场景,练习“说”的交际教学活动就非常重要。这些合作场景完全可以转移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用英语来“潇洒”一下。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把英语课本上比较复杂的故事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小组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必然要进行交流,提出各自的观点,这就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多说、敢说、主动去说。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使用手势、图片等来创设一些真实的任务情景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同时,教师应多使用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和潜藏各种信息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领悟英语的魅力。
三、创设人文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英语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师生需要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生体验,以使师生的情感交融,从而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意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人生,走入社会生活,强化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获取发展的灵感。
例如在教学6B Unit 3 “How do we use water? We use water to….”讲了水的许多用处后,我告诉学生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节约用水。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的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演练体验,使教学在学生心中彻底内化,让语言在所提供的人文环境中“浸透”。在情景中学习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品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促进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四、创设生活情景,激活语言魅力
英语教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交流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一些操作性不强的,孤立的、无情景性的“任务”。这些任务和生活联系不大,让学生感到一到生活中他们又变成“哑巴”了,因此,我们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来自生活,并为生活中的交流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交流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因此,教师应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生活中常见的“打电话、问路、看病”情景,通过这些情景来设计任务,并根据在任务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尽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英语教学只有融入生活,才会施展它的魅力,才能使学生思维源头之水滚滚而来。
总之,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创设出真实的语言活动情景,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所以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遵循以活动为中心的理念,发挥语言情景的优势,设计出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自主地获取英语知识,从而轻松走进“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剑茹 在“任务型” 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9)
关键词:情景 任务 实物 合作 人文 生活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作精神。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构建以活动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成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如今,任务型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教学活动脱离教学情景,教学任务流于形式,无真实性,使教学陷入了“任务”的误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景,走进“任务”活动呢?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创设情境与任务的认识:
一、创设实物情景,增进活动交流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任务”时只注意活动本身,而忽略了实际效果。我们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有情景语境,而且都要真实易操作,要本着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目的进行实践活动。
如在教Where are you from?时,可以在活动前请学生自己准备一套写有地点名的小卡片,如America, Australia, Canada, Beijing, Shanghai等,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卡片,两人一组准备活动。然后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I am from Australia….做这类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让学生学的痛快,学的自在,学的迅速,以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合作情景,促进师生互动
现在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互动。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课堂内创设一些相关的合作场景,练习“说”的交际教学活动就非常重要。这些合作场景完全可以转移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用英语来“潇洒”一下。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把英语课本上比较复杂的故事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小组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必然要进行交流,提出各自的观点,这就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多说、敢说、主动去说。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使用手势、图片等来创设一些真实的任务情景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同时,教师应多使用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和潜藏各种信息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领悟英语的魅力。
三、创设人文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英语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师生需要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生体验,以使师生的情感交融,从而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意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人生,走入社会生活,强化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获取发展的灵感。
例如在教学6B Unit 3 “How do we use water? We use water to….”讲了水的许多用处后,我告诉学生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节约用水。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的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演练体验,使教学在学生心中彻底内化,让语言在所提供的人文环境中“浸透”。在情景中学习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品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促进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四、创设生活情景,激活语言魅力
英语教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交流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一些操作性不强的,孤立的、无情景性的“任务”。这些任务和生活联系不大,让学生感到一到生活中他们又变成“哑巴”了,因此,我们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来自生活,并为生活中的交流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交流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因此,教师应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生活中常见的“打电话、问路、看病”情景,通过这些情景来设计任务,并根据在任务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尽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英语教学只有融入生活,才会施展它的魅力,才能使学生思维源头之水滚滚而来。
总之,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创设出真实的语言活动情景,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所以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遵循以活动为中心的理念,发挥语言情景的优势,设计出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自主地获取英语知识,从而轻松走进“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剑茹 在“任务型” 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