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尝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学生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的意识,提高分析时事热点、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关键词:感悟“两会”热点体验政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每年3月份国家都要先后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下文中简称“两会”),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每年“两会”备受社会关注,是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设题热点,也是中学生热议的焦点之一。在“两会”召开前后,有大量有关“两会”的时事新闻、热点报道。这些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讲述起来形象生动,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入“两会”内容,将教材内容与“两会”热点有机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时,为了增强事例的现实性和新鲜感,我引用了一条有关“两会”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事例:“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上午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是温家宝总理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立刻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随即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也纷纷主动发言:这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是决策机关拓宽民主渠道,问计于民;这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力,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这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也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一个新颖的“两会”新闻,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内容具有感染力,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意想不到的收获令我兴奋不已,我想既然最近召开的“两会”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穿插一节“两会”热点讨论课,让学生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和政治观点分析讨论“两会”热点,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于是我通过在网上获取新闻和翻阅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整理出“稳定物价,调控房价”等“两会”热点作为讨论课的素材。为有效控制讨论课的进程,我事先确定好了几个讨论的主题,并告知学生提前思考准备。例如,我选了这样一则材料:“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民生这个问题上主要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物价,再一个是房价。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价,今年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明年再建1000万套,在今后五年建设3600万套。”我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下大力气调控房价。由于房价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热点话题,并且学生提前作了预习,于是纷纷联系课本知识,运用各种不同的观念对主题展开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国家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稳定房屋价格,经济才能稳定发展。”有的学生说:“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切实稳定房价,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并注意把握好讨论的方向,防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如出现离题现象,最后进行了小结和点评。
通过这节“两会”热点讨论课,把“两会”内容与政治课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判断、评价社会热点,不但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和充实,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进了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和关心时事和政治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思想性强,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中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不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想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政治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认为在高中政治课中,應针对教学内容将探究、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学生及时引进时代信息,使学生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不但使学生对社会现象得到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又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充分体现政治课的实用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胡田庚、刘丽华,《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感悟“两会”热点体验政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每年3月份国家都要先后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下文中简称“两会”),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每年“两会”备受社会关注,是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设题热点,也是中学生热议的焦点之一。在“两会”召开前后,有大量有关“两会”的时事新闻、热点报道。这些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讲述起来形象生动,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入“两会”内容,将教材内容与“两会”热点有机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时,为了增强事例的现实性和新鲜感,我引用了一条有关“两会”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事例:“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上午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是温家宝总理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立刻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随即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也纷纷主动发言:这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是决策机关拓宽民主渠道,问计于民;这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力,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这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也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一个新颖的“两会”新闻,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内容具有感染力,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意想不到的收获令我兴奋不已,我想既然最近召开的“两会”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穿插一节“两会”热点讨论课,让学生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和政治观点分析讨论“两会”热点,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于是我通过在网上获取新闻和翻阅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整理出“稳定物价,调控房价”等“两会”热点作为讨论课的素材。为有效控制讨论课的进程,我事先确定好了几个讨论的主题,并告知学生提前思考准备。例如,我选了这样一则材料:“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民生这个问题上主要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物价,再一个是房价。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价,今年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明年再建1000万套,在今后五年建设3600万套。”我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下大力气调控房价。由于房价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热点话题,并且学生提前作了预习,于是纷纷联系课本知识,运用各种不同的观念对主题展开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国家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稳定房屋价格,经济才能稳定发展。”有的学生说:“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切实稳定房价,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并注意把握好讨论的方向,防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如出现离题现象,最后进行了小结和点评。
通过这节“两会”热点讨论课,把“两会”内容与政治课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判断、评价社会热点,不但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和充实,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进了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和关心时事和政治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思想性强,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中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不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想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政治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认为在高中政治课中,應针对教学内容将探究、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学生及时引进时代信息,使学生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不但使学生对社会现象得到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又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充分体现政治课的实用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胡田庚、刘丽华,《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