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两会”,体验政治生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o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尝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学生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的意识,提高分析时事热点、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关键词:感悟“两会”热点体验政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每年3月份国家都要先后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下文中简称“两会”),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每年“两会”备受社会关注,是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设题热点,也是中学生热议的焦点之一。在“两会”召开前后,有大量有关“两会”的时事新闻、热点报道。这些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讲述起来形象生动,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入“两会”内容,将教材内容与“两会”热点有机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时,为了增强事例的现实性和新鲜感,我引用了一条有关“两会”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事例:“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上午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是温家宝总理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立刻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随即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也纷纷主动发言:这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是决策机关拓宽民主渠道,问计于民;这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力,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这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也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一个新颖的“两会”新闻,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内容具有感染力,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意想不到的收获令我兴奋不已,我想既然最近召开的“两会”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穿插一节“两会”热点讨论课,让学生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和政治观点分析讨论“两会”热点,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于是我通过在网上获取新闻和翻阅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整理出“稳定物价,调控房价”等“两会”热点作为讨论课的素材。为有效控制讨论课的进程,我事先确定好了几个讨论的主题,并告知学生提前思考准备。例如,我选了这样一则材料:“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民生这个问题上主要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物价,再一个是房价。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价,今年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明年再建1000万套,在今后五年建设3600万套。”我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下大力气调控房价。由于房价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热点话题,并且学生提前作了预习,于是纷纷联系课本知识,运用各种不同的观念对主题展开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国家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稳定房屋价格,经济才能稳定发展。”有的学生说:“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切实稳定房价,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并注意把握好讨论的方向,防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如出现离题现象,最后进行了小结和点评。
  通过这节“两会”热点讨论课,把“两会”内容与政治课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判断、评价社会热点,不但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展和充实,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进了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和关心时事和政治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思想性强,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中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不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想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政治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认为在高中政治课中,應针对教学内容将探究、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学生及时引进时代信息,使学生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不但使学生对社会现象得到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又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充分体现政治课的实用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胡田庚、刘丽华,《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世界现代化浪潮中,我们抓住了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赶超,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太枯燥、太乏味。死板的数学原理和概念,没完没了的计算,确实让人厌烦。怎样让学生体验数学世界无穷的乐趣呢?我想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体验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的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
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知识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学生方面的。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学生个体的因素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影响很大。在诸因素中,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中学生心理因素的作用,切实解决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注重教师的讲,学生的学,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原动力。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
当前,新课程确定了应使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整体发展的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班集体是高校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实现班集体的和谐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高校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直接管理者和建设者,其在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方面的策略,将直接影响着和谐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的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而且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的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是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校长在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时必须做到: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必须明确而坚定;采取多种方式让老师理解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学校的教育价值;校长不断提高自身学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校长 教育价值观 转变    学校教育价值观指的是一所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和原则。它应该作为每个师生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