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讨构建全学程实施、全方位展开、全员参与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职业 四个教育平台 保障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逐渐成为就业上岗与决定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探讨高职院校构建全学程实施、全方位展开、全员参与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是个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个人在身体、思想、心态、文化、技能、潜能、诚信、荣辱和责任等方面情况的内在品质。 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每一个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素养。
二、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法、途径与措施探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的全学程划分为新生期(第一学期)、低年级(第二至四学期)、 高年级(第五、六学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工作内容、目标要求、 职责部门、 责任人等, 做到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工作内容各有侧重, 全部工作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特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重点,循序渐进,开展理想信念、责任纪律、诚信敬业、沟通协作、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教育采取 “五个教育训练模块” 进行。在此基础上,着力搭建“四个教育平台”。
(一)搭建学生职业素养拓展实践平台
职业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更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之中,应当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实现。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实现“六个一”目标,即:制订一个规划(学业生涯设计书),参加一个社团,参加一次大型活动,获得一本技能证书,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在校期间做到“八做到、五学会”,八做到:1.上课提前5分钟到;2.有事请假先办手续;3.上下课叫起立,师生问好;4.课后值日生打扫卫生;5.着装整齐、仪表端庄;6.不在禁烟区吸烟;7.不在教学场所吃零食;8.整理自己寝室,打扫寝室卫生。”五学会:学会鼓掌、学会起立、学会竖大拇指、学会说你好、学会微笑。
(二)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兴通讯、中锐华汽、深圳创想时代等友好合作企业的联系,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确定和建立一批 “生产实践实习基地”,为开展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和素质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三)搭建职业素养展示平台
高职学生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激励教育。因此,要有意识地开展各项与职业素养有关的评比竞赛活动,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励学生自觉地比、学、赶、超,互相带动,通过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四)搭建就业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
培养就业素质,要注重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意提高学生运用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加强实践教学,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条件。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保障条件
(一)机制保障
1.组织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是基础。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职业素养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和部署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同时实行联系责任制, 建立领导联系院系、部门(分院)负责人和教工党员联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学生的联系工作网络。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完善各项考核办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成效列入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相关部门(院系)业绩考核之中;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 职称聘任、 评选先进等结合,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提高工作质量。
3.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全面、规范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指标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高低,检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开展的成效。从社会、企业对高职生的看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感触等方面设置衡量标准,掌握在校高职生职业素养现状。推行素质教育积分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素质教育活动进行记载,把相关情况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考核条件,并与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助学金等挂钩。
(二)人员保障
1.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班主任队伍。在班主任队伍中着力开展职业化团队建设,重点解决高职院校班主任队伍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
2.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主渠道, 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学经验、 学识水平、 改革的意识、 创新能力、 职业道德等,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加快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满足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
3.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 不仅需要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 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责任感和综合能力, 决定着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 办学思想与理念的提出、 制度与机制的形成、 工作的规范与落实等, 均由管理者完成, 因此, 建设一支懂管理、 爱岗敬业、 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管理队伍, 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 4.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为学生干部选拔标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骨干培训,培养一支能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起到模范引领作用的学生骨干队伍,同时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配齐班子,加强考核,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三)活动阵地及硬件条件保障
1.校园活动阵地。充分发挥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校园宣传媒介的作用,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引进和融入企业文化,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企业文化展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企业文化,提前感受职业氛围。
2.就业实习阵地。高职院校必须开放办学,要通过校企合作,大力拓展实习基地。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结合专业特点,在中兴通讯、中锐华汽、深圳创想时代、江西万年青水泥厂等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假期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等,实现学生毕业后就业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3.素质拓展阵地。依托校园内及校外素质拓展基地,利用重大节假(纪念)日、重大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等时机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协调能力。在各种实验实训活动中,积极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网络职业素养训练营。建设大学生网络职业素养训练营。在学院网站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专题栏目,创立素质拓展博客,利用互联网,整合网络资源,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5.社团阵地。加大各级、各类学生活动团体的培养、帮扶力度,鼓励学生创办新社团。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要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理解,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搭建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平台,并着力构建职业素养的机制保障、人员保障、活动阵地及硬件保障,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选民.如何培养职业素养打造发展基础[J] .职业圈,2007,(20)
[2]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兰先芳.职业素养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从日本人的职业精神看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4]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22.
[5]沈文英.论高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8,(6):27.
本文为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124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职业 四个教育平台 保障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逐渐成为就业上岗与决定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探讨高职院校构建全学程实施、全方位展开、全员参与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是个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个人在身体、思想、心态、文化、技能、潜能、诚信、荣辱和责任等方面情况的内在品质。 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每一个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素养。
二、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法、途径与措施探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的全学程划分为新生期(第一学期)、低年级(第二至四学期)、 高年级(第五、六学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工作内容、目标要求、 职责部门、 责任人等, 做到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工作内容各有侧重, 全部工作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特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重点,循序渐进,开展理想信念、责任纪律、诚信敬业、沟通协作、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教育采取 “五个教育训练模块” 进行。在此基础上,着力搭建“四个教育平台”。
(一)搭建学生职业素养拓展实践平台
职业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更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之中,应当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实现。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实现“六个一”目标,即:制订一个规划(学业生涯设计书),参加一个社团,参加一次大型活动,获得一本技能证书,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在校期间做到“八做到、五学会”,八做到:1.上课提前5分钟到;2.有事请假先办手续;3.上下课叫起立,师生问好;4.课后值日生打扫卫生;5.着装整齐、仪表端庄;6.不在禁烟区吸烟;7.不在教学场所吃零食;8.整理自己寝室,打扫寝室卫生。”五学会:学会鼓掌、学会起立、学会竖大拇指、学会说你好、学会微笑。
(二)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兴通讯、中锐华汽、深圳创想时代等友好合作企业的联系,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确定和建立一批 “生产实践实习基地”,为开展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和素质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三)搭建职业素养展示平台
高职学生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激励教育。因此,要有意识地开展各项与职业素养有关的评比竞赛活动,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励学生自觉地比、学、赶、超,互相带动,通过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四)搭建就业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
培养就业素质,要注重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意提高学生运用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加强实践教学,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条件。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保障条件
(一)机制保障
1.组织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是基础。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职业素养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和部署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同时实行联系责任制, 建立领导联系院系、部门(分院)负责人和教工党员联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学生的联系工作网络。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完善各项考核办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成效列入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相关部门(院系)业绩考核之中;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 职称聘任、 评选先进等结合,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提高工作质量。
3.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全面、规范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指标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高低,检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开展的成效。从社会、企业对高职生的看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感触等方面设置衡量标准,掌握在校高职生职业素养现状。推行素质教育积分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素质教育活动进行记载,把相关情况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考核条件,并与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助学金等挂钩。
(二)人员保障
1.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班主任队伍。在班主任队伍中着力开展职业化团队建设,重点解决高职院校班主任队伍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
2.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主渠道, 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学经验、 学识水平、 改革的意识、 创新能力、 职业道德等,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加快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满足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
3.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 不仅需要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 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责任感和综合能力, 决定着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 办学思想与理念的提出、 制度与机制的形成、 工作的规范与落实等, 均由管理者完成, 因此, 建设一支懂管理、 爱岗敬业、 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管理队伍, 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 4.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为学生干部选拔标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骨干培训,培养一支能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起到模范引领作用的学生骨干队伍,同时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配齐班子,加强考核,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三)活动阵地及硬件条件保障
1.校园活动阵地。充分发挥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校园宣传媒介的作用,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引进和融入企业文化,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企业文化展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企业文化,提前感受职业氛围。
2.就业实习阵地。高职院校必须开放办学,要通过校企合作,大力拓展实习基地。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结合专业特点,在中兴通讯、中锐华汽、深圳创想时代、江西万年青水泥厂等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假期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等,实现学生毕业后就业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3.素质拓展阵地。依托校园内及校外素质拓展基地,利用重大节假(纪念)日、重大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等时机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协调能力。在各种实验实训活动中,积极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网络职业素养训练营。建设大学生网络职业素养训练营。在学院网站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专题栏目,创立素质拓展博客,利用互联网,整合网络资源,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5.社团阵地。加大各级、各类学生活动团体的培养、帮扶力度,鼓励学生创办新社团。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要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理解,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搭建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平台,并着力构建职业素养的机制保障、人员保障、活动阵地及硬件保障,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选民.如何培养职业素养打造发展基础[J] .职业圈,2007,(20)
[2]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兰先芳.职业素养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从日本人的职业精神看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4]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22.
[5]沈文英.论高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8,(6):27.
本文为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