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最佳切入口主要是:从主干问题切入,牵一发而带动全身;从逻辑起点切入,在追问中步步深入;从创新问题切入,在创新中拓展思维。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提问;切入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96-02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一堂课是否精彩,能否打动学生,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相当大的关系。因而,如何提问,也就成了语文老师一个探讨不止的话题。
本文从提问的最佳切入这一角度,探析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从主干问题切入,牵一发而带动全身
如今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常常不是教师的满堂灌造成的,而是满堂问所致。教师把问题切成碎片,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过多地让学生回答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是造成提问失效,课堂教学索然寡味的根本原因。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从改变提问过细、过滥、过于零碎的现象着手,以主干问题切入,使问题能统领全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什么是主干问题呢?主干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把握后,提炼出来的统摄整个教学过程,至少是统摄一个教学板块的问题。它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作者思路,写作风格,艺术特色等,能形成较长时间的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深层次的课堂活动。从主干问题切入,课堂就会以充满思考为主要特征、情意盎然,显得生动活泼。
如教学阅读课《岳阳楼记》,在疏通文字后,可以设计一个主干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里的“异”包含了什么,表现在哪里?顺着这一主干问题,学生不仅从课文中找到“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春和景明……其喜气洋洋者矣”一阴一晴,一悲一喜的不同之景,不同之情,而且能进一步发现作者与览物而悲者,览物而喜者截然不同的更高思想境界。这样不仅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而且深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了文章的主旨,感受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从逻辑起点切入,在追问中步步深入
阅读教学中,问题质量不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提问过于肤浅,不能深入,缺少足够的思维含量。初中学生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时期,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浅层面的思维,他们对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具有天性的探究疑问,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们提出从问题的逻辑起点切入,把学生的思维在层层的追问中步步引向深入,这也是满足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所谓步步追问的问题,就是从比较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一个问题入手,以此作为一连串问题的逻辑起点,由浅入深,形成一个问题链。通过这个问题链可以层层深入课文,理解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整体和主旨。
如教学“故乡”,在组织学生研读分析的时候,可以从“故乡有什么变化”这一简单问题入手。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词句,并比较关于过去、现在、未来景物特点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个追问:故乡的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景物变了,哪么人呢?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进行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然后进行第二个追问:“造成闰土、杨二嫂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后,提出第三个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何用意?从“故乡变化”这一逻辑起点,一步步追问,指导学生探究,通过对故乡景物及人物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从对课文表象的了解到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理解和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从创新问题切入,在创新中拓展思维
从创新问题切入,也就是提出创新性的问题。语文创新性问题的特征,从问题的内容上看,它立足语文又超越语文。它可以是语文内部知识的发散点,也可以是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还可以是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关联点。从提问方式上看,主要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地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问题的答案看,具有开放性,它不求统一的答案,只求思维的开拓,提倡个性化,独到性的理解。具体到文本的阅读中,创新点很多,主要有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点,作者留下的言尽意无穷的空白处,问题展开的发散点,能启迪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关节点。从这些创新点切入,形成创新性问题,是提升阅读教学效能的重要途径。
创新性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高层次要求,通过创新性提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进而迸发出创新热情。创新性问题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抓住创新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提出自己的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羚羊木雕》作者在结尾处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间,设计创新性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万芳说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给文章写一个你自己感到需要的情节作为结尾。”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限定,学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出发,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解决创新性问题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对课文的全面理解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融入自己对人生、对亲情的感悟和体验的再创造过程,是创新思维的拓展和提升的过程。
四、从似无疑处切入,在激疑中深化理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设问,不仅要善于利于课文的内容、写法与我们的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发生冲突处设疑,更要在看似无疑处设疑。在无疑处设疑,可以起到激疑的作用,从而通过探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初中学生的思维已不满足于浅表的层次,向往一定的深度,但在实际阅读中由于思维的表面化,往往表现出思维缺乏应有的深度,他们对问题看法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只能达到语言层表象,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主旨。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大多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而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信息。思维的浅露性造成了阅读的浮浅性现象。这是当前阅读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是学生不是愿意浅尝辄止,不愿深入问题的深层次,而是学生自己很难发现问题,在许多时候,不经教师的点拨,似乎什么都看懂了,什么都明白了,无疑可问了。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一种惰性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及时切入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波浪。如:《芦花荡》如果教师只是设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能明白:老头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他那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信自尊性格特征都表现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至此,学生就似乎没有疑难问题了,这时教师就要在无疑处设问:“作者这样刻画老头子的性格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这一问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一个石子,立刻激起了思维的涟漪,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了深层次。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课堂提问的最佳切入口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提问;切入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96-02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一堂课是否精彩,能否打动学生,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相当大的关系。因而,如何提问,也就成了语文老师一个探讨不止的话题。
本文从提问的最佳切入这一角度,探析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从主干问题切入,牵一发而带动全身
如今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常常不是教师的满堂灌造成的,而是满堂问所致。教师把问题切成碎片,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过多地让学生回答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是造成提问失效,课堂教学索然寡味的根本原因。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从改变提问过细、过滥、过于零碎的现象着手,以主干问题切入,使问题能统领全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什么是主干问题呢?主干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把握后,提炼出来的统摄整个教学过程,至少是统摄一个教学板块的问题。它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作者思路,写作风格,艺术特色等,能形成较长时间的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深层次的课堂活动。从主干问题切入,课堂就会以充满思考为主要特征、情意盎然,显得生动活泼。
如教学阅读课《岳阳楼记》,在疏通文字后,可以设计一个主干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里的“异”包含了什么,表现在哪里?顺着这一主干问题,学生不仅从课文中找到“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春和景明……其喜气洋洋者矣”一阴一晴,一悲一喜的不同之景,不同之情,而且能进一步发现作者与览物而悲者,览物而喜者截然不同的更高思想境界。这样不仅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而且深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了文章的主旨,感受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从逻辑起点切入,在追问中步步深入
阅读教学中,问题质量不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提问过于肤浅,不能深入,缺少足够的思维含量。初中学生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时期,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浅层面的思维,他们对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具有天性的探究疑问,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们提出从问题的逻辑起点切入,把学生的思维在层层的追问中步步引向深入,这也是满足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所谓步步追问的问题,就是从比较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一个问题入手,以此作为一连串问题的逻辑起点,由浅入深,形成一个问题链。通过这个问题链可以层层深入课文,理解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整体和主旨。
如教学“故乡”,在组织学生研读分析的时候,可以从“故乡有什么变化”这一简单问题入手。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词句,并比较关于过去、现在、未来景物特点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个追问:故乡的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景物变了,哪么人呢?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进行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然后进行第二个追问:“造成闰土、杨二嫂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后,提出第三个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何用意?从“故乡变化”这一逻辑起点,一步步追问,指导学生探究,通过对故乡景物及人物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从对课文表象的了解到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理解和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从创新问题切入,在创新中拓展思维
从创新问题切入,也就是提出创新性的问题。语文创新性问题的特征,从问题的内容上看,它立足语文又超越语文。它可以是语文内部知识的发散点,也可以是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还可以是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关联点。从提问方式上看,主要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面地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问题的答案看,具有开放性,它不求统一的答案,只求思维的开拓,提倡个性化,独到性的理解。具体到文本的阅读中,创新点很多,主要有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点,作者留下的言尽意无穷的空白处,问题展开的发散点,能启迪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关节点。从这些创新点切入,形成创新性问题,是提升阅读教学效能的重要途径。
创新性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高层次要求,通过创新性提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进而迸发出创新热情。创新性问题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抓住创新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提出自己的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羚羊木雕》作者在结尾处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间,设计创新性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万芳说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给文章写一个你自己感到需要的情节作为结尾。”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限定,学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出发,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解决创新性问题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对课文的全面理解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融入自己对人生、对亲情的感悟和体验的再创造过程,是创新思维的拓展和提升的过程。
四、从似无疑处切入,在激疑中深化理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设问,不仅要善于利于课文的内容、写法与我们的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发生冲突处设疑,更要在看似无疑处设疑。在无疑处设疑,可以起到激疑的作用,从而通过探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初中学生的思维已不满足于浅表的层次,向往一定的深度,但在实际阅读中由于思维的表面化,往往表现出思维缺乏应有的深度,他们对问题看法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只能达到语言层表象,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主旨。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大多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而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信息。思维的浅露性造成了阅读的浮浅性现象。这是当前阅读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是学生不是愿意浅尝辄止,不愿深入问题的深层次,而是学生自己很难发现问题,在许多时候,不经教师的点拨,似乎什么都看懂了,什么都明白了,无疑可问了。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一种惰性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及时切入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波浪。如:《芦花荡》如果教师只是设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能明白:老头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他那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信自尊性格特征都表现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至此,学生就似乎没有疑难问题了,这时教师就要在无疑处设问:“作者这样刻画老头子的性格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这一问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一个石子,立刻激起了思维的涟漪,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了深层次。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课堂提问的最佳切入口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