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思路
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并行发展,也可称为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同步发展,指的是阅读教学要整体考虑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使阅读教学的进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既有各自的范畴,又能彼此关联,既有一定时序,又能并行,共同促进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遵循以下理念。
第一,基于有效性的追求。有效阅读指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①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③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第二,基于阅读教学整体观。课内外阅读实践并行发展,是指我们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把课内、课外视为同等重要,将课内外真正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课内学习质量,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学习活动之中,把课外学到的知识、技能、本领充实到课堂学习之中,促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并行实践。并行实践是并行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同时有序进行。
第四,课内外协同。课内阅读教学要以知识分类论为指导,以言语技能的学习为教学取向;要充分重视《同步阅读》读本,发挥读本沟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作用;要实践课外阅读的常规化,提高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质量,促进学生在课外乐于阅读,大量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提高阅读迁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研究措施
言语技能取向的教学,必须是单元教学。因为仅通过一节课、一篇文章学生是不可能掌握一项技能的。精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阅读实践,并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总结出阅读方法,此属程序性知识陈述形态的学习;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程序性知识陈述形态)应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从而逐步过渡到形成程序性知识。
第一,提高自读课本与课内阅读的关联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教科书与《同步阅读》读本中的同类型文章的介绍与精彩片段的赏析联系起来,可以把两本书中相互照应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同步阅读》读本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是课堂扩展阅读。①主题型扩展阅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即课文表达的主旨进行拓展,即从《读本》中选出同一主题的选文阅读。主题型扩展,有纵向拓展,就是寻找深化同一主题的选文阅读;有横向拓展,比如同一主题的不同题材的文章,不同表达方法的文章。②迁移型扩展。就是引入课内阅读的《读本》选文片段或完整文章,要有和所教课文对应的知识点。③积累型拓展。积累型拓展,可以是优美词句、也可以是写作素材。
二是课外自由阅读。课外自由阅读,可以是不带框框的阅读,想读哪篇就读哪篇,也可以是有所遵循的阅读。如主题延伸阅读法、人物溯源阅读法、性格比较阅读法、形象丰富阅读法、情感对照阅读法、体裁反复阅读法。
第三,课外阅读着力于在常规化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迁移。课外阅读常规化,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纳入学校的语文课程,纳入语文学科教学计划,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一是制定各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系列。为了便于操作,把课标要求落实到每个学年,课题组根据课标一至三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制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要求。
二是拟定学期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和学生班级与个人读书计划。①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计划。教师课外阅读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新课标》课程目标出发,与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全面兼顾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计划。②班级与学生课外阅读计划。
三是解决课外阅读读物、时间、阅读方法。①解决课外阅读读物。根据各学段的推荐书目,创建班级图书角。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②有关时间落实的问题。学校留出时间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按读书计划读书;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阅读。③解决阅读方法的问题。
四是净化阅读目的,调动课外阅读积极性。①净化阅读目的。在阅读指导策略上,首先应该净化阅读目的。阅读目的主要以了解信息型、增长学识型、涵养精神型处于优势地位。②调动课外阅读积极性。以课外阅读活动课为平台,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利用网络与影视剧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四,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
一是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品味性的精读。
二是阅读汇报课。教学模式: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三是好书推荐课。教学模式: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三、研究成果
第一,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开题以来,六年级实验班平均每人阅读8本书,班级平均阅读字数约为40万字,多数同学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实验班语文阅读能力在高层次阅读理解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提高了20%,对文章表达方式的理解,成绩提高了近30%,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阅读量的提升和阅读质量的改进,也对习作教学带来正面的影响,学生丰富了语言积累,间接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感性认识更多的表达方式,作文考试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此外,原来语文后进生在实验中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第三,发展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科学兴趣。实验班的学生对儿童文学和科普作品投入更多的热情,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还收获抚慰孩子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学生的多篇习作在刊物上发表,师生经典诵读在县市比赛中获奖,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其他科学领域的兴趣。
第四,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以言语技能为取向的教科书教学,提高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能力,发挥《同步阅读》读本的作用,提高了教师使用读本的能力,课外阅读的开展,提高了教师课外阅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教师逐步树立了整体教育观,在方法论上有了质的跃升。
第五,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2009年秋季,我校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课题组在实验以来,几十篇课内外阅读实践的论文获奖或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
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并行发展,也可称为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同步发展,指的是阅读教学要整体考虑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使阅读教学的进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既有各自的范畴,又能彼此关联,既有一定时序,又能并行,共同促进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遵循以下理念。
第一,基于有效性的追求。有效阅读指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①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③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第二,基于阅读教学整体观。课内外阅读实践并行发展,是指我们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把课内、课外视为同等重要,将课内外真正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课内学习质量,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学习活动之中,把课外学到的知识、技能、本领充实到课堂学习之中,促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并行实践。并行实践是并行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同时有序进行。
第四,课内外协同。课内阅读教学要以知识分类论为指导,以言语技能的学习为教学取向;要充分重视《同步阅读》读本,发挥读本沟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作用;要实践课外阅读的常规化,提高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质量,促进学生在课外乐于阅读,大量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提高阅读迁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研究措施
言语技能取向的教学,必须是单元教学。因为仅通过一节课、一篇文章学生是不可能掌握一项技能的。精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阅读实践,并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总结出阅读方法,此属程序性知识陈述形态的学习;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程序性知识陈述形态)应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从而逐步过渡到形成程序性知识。
第一,提高自读课本与课内阅读的关联度。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教科书与《同步阅读》读本中的同类型文章的介绍与精彩片段的赏析联系起来,可以把两本书中相互照应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同步阅读》读本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是课堂扩展阅读。①主题型扩展阅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即课文表达的主旨进行拓展,即从《读本》中选出同一主题的选文阅读。主题型扩展,有纵向拓展,就是寻找深化同一主题的选文阅读;有横向拓展,比如同一主题的不同题材的文章,不同表达方法的文章。②迁移型扩展。就是引入课内阅读的《读本》选文片段或完整文章,要有和所教课文对应的知识点。③积累型拓展。积累型拓展,可以是优美词句、也可以是写作素材。
二是课外自由阅读。课外自由阅读,可以是不带框框的阅读,想读哪篇就读哪篇,也可以是有所遵循的阅读。如主题延伸阅读法、人物溯源阅读法、性格比较阅读法、形象丰富阅读法、情感对照阅读法、体裁反复阅读法。
第三,课外阅读着力于在常规化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迁移。课外阅读常规化,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纳入学校的语文课程,纳入语文学科教学计划,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一是制定各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系列。为了便于操作,把课标要求落实到每个学年,课题组根据课标一至三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制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要求。
二是拟定学期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和学生班级与个人读书计划。①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计划。教师课外阅读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新课标》课程目标出发,与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全面兼顾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计划。②班级与学生课外阅读计划。
三是解决课外阅读读物、时间、阅读方法。①解决课外阅读读物。根据各学段的推荐书目,创建班级图书角。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②有关时间落实的问题。学校留出时间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按读书计划读书;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阅读。③解决阅读方法的问题。
四是净化阅读目的,调动课外阅读积极性。①净化阅读目的。在阅读指导策略上,首先应该净化阅读目的。阅读目的主要以了解信息型、增长学识型、涵养精神型处于优势地位。②调动课外阅读积极性。以课外阅读活动课为平台,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利用网络与影视剧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四,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
一是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品味性的精读。
二是阅读汇报课。教学模式: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三是好书推荐课。教学模式: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三、研究成果
第一,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开题以来,六年级实验班平均每人阅读8本书,班级平均阅读字数约为40万字,多数同学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实验班语文阅读能力在高层次阅读理解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提高了20%,对文章表达方式的理解,成绩提高了近30%,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阅读量的提升和阅读质量的改进,也对习作教学带来正面的影响,学生丰富了语言积累,间接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感性认识更多的表达方式,作文考试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此外,原来语文后进生在实验中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第三,发展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科学兴趣。实验班的学生对儿童文学和科普作品投入更多的热情,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还收获抚慰孩子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学生的多篇习作在刊物上发表,师生经典诵读在县市比赛中获奖,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其他科学领域的兴趣。
第四,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以言语技能为取向的教科书教学,提高了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能力,发挥《同步阅读》读本的作用,提高了教师使用读本的能力,课外阅读的开展,提高了教师课外阅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教师逐步树立了整体教育观,在方法论上有了质的跃升。
第五,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2009年秋季,我校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课题组在实验以来,几十篇课内外阅读实践的论文获奖或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