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住房救济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有温情的社会,有义务对那些不太成功的人提供帮助,如果不能帮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至少也要帮他们维持最低的需求。这话是新加坡前资政李光耀说的,相信宋朝人还没有听说过,然而宋朝人却那样做过。
  仁宗即位那年(1041年),京师闹瘟疫,大伙看病要花钱,大批租房居住的商贩和军户交不起房租了。这时仁宗说话了:“这阵子楼店不要牧房租。”一道圣旨,帮众人维持了最低需求:住。
  帮人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叫做保障;帮人们维持最低的需求,则叫救济。宋仁宗免收房租的政策固然谈不上住房保障,却是真正的住房救济。继仁宗之后,英宗又下诏各州各县:以后每逢灾年,除开仓放粮外,公房房租一律减免。
  免收房租只能是暂时的救济措施,从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到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宋朝政府又重修东、西福田院,增设南、北福田院,命工部大建住房,但凡逃荒入京的流民、赤贫破家的市民、无入奉养的老人等,尽可能安置进福田院,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左右,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北宋末年,权臣蔡京当权,又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安济坊,其中安济坊用于慈善医疗,居养院则用于住房救济,让遭了天灾的居民和无家可归的乞丐居住。这个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叶。
  概括起来,宋朝的住房救济包括三种。一是像宋仁宗、宋英宗那样,对租住公房的市民减免房租;二是由政府建房,免费安置流民和赤贫户,如神宗所设福田院和蔡京所设居养院都有这个功能;再就是廉租房。例如仁宗庆历末年(1048),枢密副使富弼出知青州,当年黄河决口,约50万人无家可归,富弼命辖下各县出资修建简易房,以低租形式供人们居住(见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再如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龙图阁直学士蔡襄出知泉州,在泉州万安渡造屋数百间,低租出赁给船户,那也是典型的廉租房(见方的《泊宅编》)。
  两点说明:
  1、宋仁宗减免房租的时间甚短,前后仅持续了十天,这是因为楼店不收房租,宫廷财政就要赤字——宋朝公房租金是宫廷开支的重要补充。
  2、安济坊不是蔡京的首创,但确实是蔡京推而广之的。可惜没有科学的配套措施,地方宦纷纷贪污中央的拔款,致使安济坊形同虚设。
其他文献
龙岗寺遗址位于陕西省南郑县爱国村汉水南岸第三阶地,是汉水流域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遗存内涵丰富,但长期遭受人为的破坏、风雨的侵蚀和
朱希铎侧了一下头。秦升益认出了这个人:是北京民协执行常务副会长、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在与他说话。  与朱希铎一样,秦升益也有自己的计划和“密谋”;当然,这全都是为了服务仁创科技的砂产业计划,以及他征服沙漠的终极目标。  秦升益起身走上讲台。步履灵巧而敏捷,与他中式服装的身着极其相配。  “我们砂产业将来多大规模的产值?”  “最保守的估计是九大系列产品推广后,未来10年产值将达一千亿以上,20年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第369~371行记有一段为病痈者祝由的文字,研究者对此释读意见不一,更兼其中又有多处缺文,使得整段帛文不易理解。本文着重对本段帛文作了重新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