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潜标布阵方式对海面声源定位精度的影响

来源 :海洋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深远海条件下海面声源目标定位精度与海底潜标布阵方式相关性问题,建立了基于到达时间差(TDOA)体制的被动定位模型,根据设计工况讨论了海底潜标布阵原则,利用蒙特卡洛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声源位于阵内、阵外以及阵元失效3种情况下定位精度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当4个潜标呈矩形分布时,仅东、西两侧较小区域未覆盖,覆盖范围内平均定位精度约为34.1 m.随着阵元数增加,在中心区域附近定位精度显著提高,阵型外侧定位精度由内向外逐渐下降.当目标位于对角线方向靠近顶角附近时,模型交汇解算性能较差,定位精度大于500 m.当1#潜标失效时,测量海域西北角方向定位精度较差,但精度优于25 m的区域要比5#潜标失效情况大.7#潜标失效时,定位精度与各阵元均正常的情况接近.研究结果为海面声源测量系统设计、阵型选择、精度评估等海洋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基于2015年“灿鸿”台风暴潮期间的实测资料,应用三维数值模式(FVCOM),建立杭州湾周边海域台风暴潮数值模拟,分析风暴潮期间泗礁岛附近海域增减水过程以及时空分布,获得泗礁岛与大陆沿岸风暴潮增减水的差异性表现规律.结果显示:受台风“灿鸿”影响,泗礁附近海域出现最大增水约为0.6 m左右,最大减水0.4 m左右,同期芦潮港以及朱家尖附近海域最大增水均在1.0 m左右,明显高于泗礁附近海域增水.在相同程度的天气系统影响下,与大陆沿岸相比,泗礁海岛周边海域风暴潮增水相对较小.
以2017年8月对深圳近岸海域沉积物铜(Cu)、铅(Pb)、锌(Zn)、镉(Cd)、汞(Hg)、砷(As)、铬(Cr)重金属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同步调查得到的总有机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深圳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来源,应用地累积指数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生态风险.研究表明,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具有相同的来源及相似的迁移输运路径,主要来源于陆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对沉积物的影响,As、Cd和Hg还受到船舶废气和船舶运输对沉积物的影响.重金属污染
为了解南四湖支流东鱼河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在2017年7月 自上游至入湖河口设定6个采样点采集上覆水,测定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浓度,并对东鱼河2008-2017年入湖河口上覆水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东鱼河上覆水中重金属及NO2-浓度符合目标水质标准,CODMn、TP、F-和TN均存在不同程度地污染,其中TN污染状况最为严重.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CODMn和 TP的变化趋势相似.TN除D3—D4变化较大,其余均在4~7 mg/L之间.F-呈上升趋势,D1和D6相差3.87倍.CODMn和 TP主
珊瑚苗种的培育是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关键,研究不同种类珊瑚断枝幼苗的生长情况将有助于珊瑚移植种的选择,提高育苗效率.本研究选取形态为枝状的指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片状的十字牡丹珊瑚(PPavona diecussata)及块状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共三种造礁石珊瑚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培育珊瑚断枝幼苗六个月,分析其生长状况及其与共生藻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三种珊瑚断枝的体积增长倍数及重量增长倍数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指状蔷薇珊瑚>十字牡丹珊瑚>
采用设置生物膜净水栅搭配水生植物浮床对比实验的方法,在6 口草鱼混养池塘开展水质修复效果和养殖效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7个月的养殖期间,试验组pH值和DO值分别高于对照组3.89%、7.89%(P>0.05),NH3-N、NO2--N、COD、TN、TP 浓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32.95%、29.73%、23.86%、22.59%和39.80%(P<0.05).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组9.51%(P>0.05),藻类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9%(P<0.05),蓝藻相对密度极其显著低于对照组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