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住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住宅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为同行在工作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住宅设计 中小套型 节能 和谐
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商品房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人们的住宅理念和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目前,城市住宅建设逐步从结构朝着形式上发生转变,在设计中不仅对结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环境布局也提出了新的建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中小套型为主的住宅结构逐步占据了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成为住宅建设发展和探索的主要方向。在住宅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规划
1、贯彻国家相关政策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贫富差距逐步扩大。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和生活问题,政府在近年来不断颁布各种低收入家庭保障条例和住房困难解决意见,同时就对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设备布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为促进中小套型住宅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2、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
在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要贯彻和落实节能、节水、节约材料、节省土地使用面积和保护环境要求,推进居住区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套型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适当的提高小区的容积率。在住宅小区建设中要采取各种先进的技术措施来更新建设工艺,从而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选用各种有助于节约水资源、注重雨水和污水的回收利用率建设。同时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的选择能够持续应用的材料并且选择环保型的建筑模式,在住宅设计和规划施工等各个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和贯彻住宅的使用要求为基准,增加住宅设计的使用寿命。
3、质量要求
质量是各类工程项目都不容忽视的重点,是衡量建筑工程产品的主要依据。在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要以标准规划为基础,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从而做到有效保证住宅施工质量建设要求和措施。在住宅小区的施工和建设中,要提倡模数的协调,使得各类住宅部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之间的尺寸彼此协调,并且注重住宅成套技术集合与整合,提高中小型住宅的綜合性能,逐步实现制式化的生产方式,通过社会对各方面生产要求来达到对各类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做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投入成本,做到保质保量的施工要求。
4、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准则
确保居住区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居住区规划应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倡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社区综合功能;交通组织要方便居民出行,妥善解决停车问题,减小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提供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5、全面设计
提倡住宅的精细设计,满足适用、安全、健康等要求,提高住宅的舒适性。提倡适宜的功能空间尺度、空间的复合利用和灵活的空间布置;选择灵活可变的结构体系,满足住宅全寿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变化和使用功能发展需要。讲求空间的渗透,空间的互相借用,利用时间的错位,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重视厨卫空间设计,合理布置设备;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室内外公共空间和住宅室内要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提倡住宅装修一体化设计和菜单式全装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住宅品质。
二、小区规划
1、基本规划原则
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为原则。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的建造量每年达6亿平方米以上,约占城镇总建设量的60~70%,其建设用地约占总建设用地的30%,我国建筑年耗能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约30%。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的原则。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普通商品住房,还是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同时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公建、道路交通、住宅节地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城市居住区规划必须符合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
2、选址
借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保证居住质量,降低居住区自身配套带来的成本,也能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主要为方便居民就业、降低交通能耗和交通成本等。市场对于住宅类型的空间分布会产生影响,结果往往出现同类住宅的过度集聚,也导致居民群体的单一,不利于社会融合和交流。从居住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居住群体的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和维持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
3、结构规划
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公建、所属道路、绿地等。根据不同设施需要不同人口使用来支撑其经营与管理的特点,配置原则是“分级、对口、配套”,以保证居民能够获得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城市周边环境,采用多种空间的组织方式。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都是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资源的规划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包括提高容积率、加大公共设施人流量、充分使用道路和开放空间等,此外,可以增加临近就业,缩短出行距离。开放式社区有利于实现社区功能的混合,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
三、设计
1、生态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要充分反映居民居住行为规律,符合生活方便、合理、舒适、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住宅建筑设计的成败与否,决定因素取决于是否适应住宅所建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地理气候差异、社会生活习俗等,小至购房人群的家庭结构、职业条件、居住方式等。因此设计前需要进行社会考察与居住实态调查,掌握充分的资料,使设计能反映社会现实状况,适应居民居住需要。
2、空间配置
中小套型住宅空间配置,应在遵循套型空间组合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巧妙布局达到“节约面积”、“扩大空间感”、“保证舒适性”、“提高适应性”的设计目标。住宅的套内空间组合,是根据家庭人口构成、生活习惯、室内活动特点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因素进行配置的,应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五点:明确的功能分区、有机的动线组织、合理的面积分配、紧凑的空间布局、良好的通风采光。中小套型住宅中,套型的整体面积较小,如果将各个空间划分过细、限定过强,会给人拥挤的感觉,所以中小套型的空间配置要注意空间的组织,要有利于增大套内的空间感。可以通过整合相关功能空间、设置空间回路等方法增大套内的空间感。
四、结束语
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综合分析和应用,是通过环境保护技术为基础,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利用为指导进行设计工作,才能让各种物质条件和能源都能够有序的转变,与自然生态相平衡,成为一个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生态平衡环境。
关键词:住宅设计 中小套型 节能 和谐
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商品房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人们的住宅理念和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目前,城市住宅建设逐步从结构朝着形式上发生转变,在设计中不仅对结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环境布局也提出了新的建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中小套型为主的住宅结构逐步占据了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成为住宅建设发展和探索的主要方向。在住宅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规划
1、贯彻国家相关政策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贫富差距逐步扩大。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和生活问题,政府在近年来不断颁布各种低收入家庭保障条例和住房困难解决意见,同时就对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设备布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为促进中小套型住宅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2、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
在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要贯彻和落实节能、节水、节约材料、节省土地使用面积和保护环境要求,推进居住区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套型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适当的提高小区的容积率。在住宅小区建设中要采取各种先进的技术措施来更新建设工艺,从而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选用各种有助于节约水资源、注重雨水和污水的回收利用率建设。同时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的选择能够持续应用的材料并且选择环保型的建筑模式,在住宅设计和规划施工等各个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和贯彻住宅的使用要求为基准,增加住宅设计的使用寿命。
3、质量要求
质量是各类工程项目都不容忽视的重点,是衡量建筑工程产品的主要依据。在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要以标准规划为基础,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从而做到有效保证住宅施工质量建设要求和措施。在住宅小区的施工和建设中,要提倡模数的协调,使得各类住宅部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之间的尺寸彼此协调,并且注重住宅成套技术集合与整合,提高中小型住宅的綜合性能,逐步实现制式化的生产方式,通过社会对各方面生产要求来达到对各类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做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投入成本,做到保质保量的施工要求。
4、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准则
确保居住区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居住区规划应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倡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社区综合功能;交通组织要方便居民出行,妥善解决停车问题,减小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提供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5、全面设计
提倡住宅的精细设计,满足适用、安全、健康等要求,提高住宅的舒适性。提倡适宜的功能空间尺度、空间的复合利用和灵活的空间布置;选择灵活可变的结构体系,满足住宅全寿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变化和使用功能发展需要。讲求空间的渗透,空间的互相借用,利用时间的错位,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重视厨卫空间设计,合理布置设备;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室内外公共空间和住宅室内要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提倡住宅装修一体化设计和菜单式全装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住宅品质。
二、小区规划
1、基本规划原则
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为原则。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的建造量每年达6亿平方米以上,约占城镇总建设量的60~70%,其建设用地约占总建设用地的30%,我国建筑年耗能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约30%。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的原则。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普通商品住房,还是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同时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公建、道路交通、住宅节地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城市居住区规划必须符合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
2、选址
借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保证居住质量,降低居住区自身配套带来的成本,也能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主要为方便居民就业、降低交通能耗和交通成本等。市场对于住宅类型的空间分布会产生影响,结果往往出现同类住宅的过度集聚,也导致居民群体的单一,不利于社会融合和交流。从居住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居住群体的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和维持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
3、结构规划
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公建、所属道路、绿地等。根据不同设施需要不同人口使用来支撑其经营与管理的特点,配置原则是“分级、对口、配套”,以保证居民能够获得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城市周边环境,采用多种空间的组织方式。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都是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资源的规划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包括提高容积率、加大公共设施人流量、充分使用道路和开放空间等,此外,可以增加临近就业,缩短出行距离。开放式社区有利于实现社区功能的混合,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
三、设计
1、生态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要充分反映居民居住行为规律,符合生活方便、合理、舒适、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住宅建筑设计的成败与否,决定因素取决于是否适应住宅所建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地理气候差异、社会生活习俗等,小至购房人群的家庭结构、职业条件、居住方式等。因此设计前需要进行社会考察与居住实态调查,掌握充分的资料,使设计能反映社会现实状况,适应居民居住需要。
2、空间配置
中小套型住宅空间配置,应在遵循套型空间组合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巧妙布局达到“节约面积”、“扩大空间感”、“保证舒适性”、“提高适应性”的设计目标。住宅的套内空间组合,是根据家庭人口构成、生活习惯、室内活动特点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因素进行配置的,应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五点:明确的功能分区、有机的动线组织、合理的面积分配、紧凑的空间布局、良好的通风采光。中小套型住宅中,套型的整体面积较小,如果将各个空间划分过细、限定过强,会给人拥挤的感觉,所以中小套型的空间配置要注意空间的组织,要有利于增大套内的空间感。可以通过整合相关功能空间、设置空间回路等方法增大套内的空间感。
四、结束语
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综合分析和应用,是通过环境保护技术为基础,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利用为指导进行设计工作,才能让各种物质条件和能源都能够有序的转变,与自然生态相平衡,成为一个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生态平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