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于训育中生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专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模块的第二专题,主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方式为“问题探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本专题重点指向“人与自我”的关系,从求学问道的意义到自我修养的途径阐述了修身立德、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重要性,“立人”,打下“精神的底子”,是本专题内涵的核心。
  这堂课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通过学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吗?文中的“学”与“思”关系如何?荀子为什么劝勉人们学习?这些问题探讨在课堂训育中生成。
  训育是传统教学的基本方法,“训练为主线”也是钱梦龙先生主要教学思想之一,文言教学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训育作用尤为明显。然而“问题探讨”要在训育中生成,首先还要有恰当的目标设计。
  一、目标设计
  本课的目标设计,基本实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教学落点选在语文结合点上,由语入文以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如释题旨“劝”。现代汉语中的“劝”往往有阻断某人做某事的意味,而古汉语中却是推动某人做某事。辨清古今意义的不同,表面上是解决的语言问题,实际勾连着“劝”推动的方法与劝勉的目的,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三为一,对于一课时的教学操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凝炼性。而“劝”什么、怎样“劝”为什么“劝”贯穿全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穿透性。再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由“生”的读音入,巩固的是通假字的知识;翻译该句,筛选与“生非异”及“善假于物”相对应的情状,把握的是比喻论证中本体喻体间的关系以及论证过程中周密照应的逻辑联系,解决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自身没有变化”,凭借外物,原来不具备的能力却能够超常发挥,“学习的作用”在课堂中自然生成。
  二、训育演练
  这堂课最主要的训育是诵读指导。课堂上有单句诵读,句群诵读,段落诵读,全文诵读,还有当堂背诵。有个人诵读,有全体诵读;有齐读,也有自由诵读。诵读是文言教学传统的方法与手段。本课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诵读技能指导。“学/不可以已”,教师领诵,先是单个学生读,再由全体学生齐读,在诵读停顿指导中引领学生发现与理解句子内部的意群联系,故而观点所蕴含的两层意思“要学习”、“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皆在诵读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发现。这里的技能训育,重在启发引领,让学生在诵读演练中发现问题,理解文意,从而最终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此的训育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由于《劝学》一文是《必修一》中第一篇古文,当堂学习、当堂巩固也很重要。学生理解了文意、当堂背诵记住了,则可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训育扎扎实实地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比较研究也是本课训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过程中,有比喻论证的方法比较,有荀子的学思关系与孔子的学思关系比较,有荀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关系的研究。比较的过程,是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在学程中求同归纳,求异探因,学生发现了大家思維的严密性、论述角度的新颖性,也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劝勉人们修身立德自我修养,如此的发现是有创新意义的。学生在训育演练的过程中开启了思维,积累了方法,为今后独立自主的学习准备了能力。
  上述训育,教师旨在帮助学生发现,故而不越俎代庖。学生在学程中学成,教师的教程服务于学程,“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于此可见。
  三、发现生成
  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自己轻学生”“重讲授轻训练”“重结论轻过程”,学生难以发现问题,也谈不上什么自我生成。“问题探讨”首先要发现问题,质疑探究。
  在学思的关系方面,课文的第二小节“学”——“善假于物”指的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与此相对,“思”则是直接经验地获取,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同,发现是在比较研究中生成的。学习的意义是在诵读中体悟的。
  关于“学习后的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吗?”问题,学生在探讨问时还形成了思想的交锋。学习了的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因为本性未变。但你不是你、我不是我。“青”相对于“蓝”纯度提高了,“冰”相对于“水”冰度提高了,学习后的我,是提升发展了的我,是优化了品格的我,是不复回复的我。
  总之,课堂生成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启发的,不引导无以生成。设计什么,生成什么;训育什么,自然也生成什么:教师有所作为,才当得起“平等中的首席”。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中学。
其他文献
按照“文言文序列化教学”课题的指导安排,文言文教学在高二年级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继续深化“文言文知识序列”的教学,注意词法句法的学习积累;二是展开“文言文阅读序列”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文学审美体验。  李慧娟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以践行“文言文序列化教学”为目标,从文本解读入手到鉴赏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思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定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似乎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本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课本上学的内容与考试题目并无多大的联系;甚至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认识,觉得课本内容除了文言文、诗歌外,其他现代文并不重要。于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做习题、讲解习题上。这种做法诚然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但离开了课本内容的学习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注重发掘教
一、什么是“审智教育”  “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  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呈现出思想百家争鸣,教法百花齐放的格局,这对于学术语文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和中学课程目标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褪尽繁华,沉淀精华。当语文人重新理性、冷静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目标后,我才发觉诸如赖瑞云教授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文本解读”,恰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命脉,使语文学科重拾“文脉”,回归“正道”,走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高中必修教材中共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三中的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必修五中的是“情节与语言”(小说二)。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概述中,编订者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规范  任何改革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新课标明确
写作即交流,作者总是以特定的角色,面对特定的对象,为达成特定目的,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交流-读者”式的要素模型可以建构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交际语境”有四个要素——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它们塑造并规约着语篇的具体形态。如果能进行基于“情境认知”下的真实写作,写作中诸如动机缺失、内容贫乏、语体不当等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那么,如何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宋·王安石《浪淘沙》  高中生写作绕不过的题材: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成不世之功。似乎,忍受了侮辱,便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书写的人物也必然在某个时期是胜利者。因此,韩信为世人所知,不在于其受胯下之辱,而在于他取得伟大功勋。而回头看,正如伤疤对
近期,教育部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和学科教育价值,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明了育人方向。其中,前三个层面主要是对以往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提出,既是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说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但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形式,内容灵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具体做法:每节语文课用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讲台前演说(提前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都要认真做笔记,并且听完之后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