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典诗歌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经典诗歌,可以增加人的文化底蕴,可以启迪心智,还可以提高人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记忆能力。
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无法通过朗读诗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要求。如何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使古诗教学更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吸收与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情景教学方法的探索。
巧设导语,创设情景——古诗中的情景,往往需要教师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导语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1)如在执教《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导入时谈话激趣:“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画中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传来猿猴声声啼叫。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深受感染,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在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的导语设计是:1.小朋友,你們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杨柳依依)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
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么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课堂由苏杭的风景如画到西湖的美丽动人导入设计,意在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铺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作者苏轼的简单介绍,意在学生心中漾起特殊的情感,感受独有的缘分,为教学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恰用媒体,引起共鸣——在经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遇到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学生对诗人写作的背景、情感等难于理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教唐代诗人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由于它是诗人“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通过收集诗人有关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蓟外”“蓟北”的地理位置;再展示安史之乱,杜甫因此事漂泊在剑门之外已第五个年头,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最后展示皇朝军队收复蓟北的情景。通过展示诗人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使学生对诗人抒发的情感容易产生共鸣。执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庐山风景图”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世界里,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向学生介绍。
感情诵读,体会诗景——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最能激发学生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和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在执教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第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朗读时注意停顿,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真正的意境,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可以给学生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每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出意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入境,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
古诗源于生活,学习时当然还原于生活。在古诗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设计,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简单、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启发学生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平山小学)
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无法通过朗读诗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要求。如何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使古诗教学更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吸收与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情景教学方法的探索。
巧设导语,创设情景——古诗中的情景,往往需要教师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导语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1)如在执教《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导入时谈话激趣:“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画中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传来猿猴声声啼叫。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深受感染,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在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的导语设计是:1.小朋友,你們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杨柳依依)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
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么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课堂由苏杭的风景如画到西湖的美丽动人导入设计,意在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铺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作者苏轼的简单介绍,意在学生心中漾起特殊的情感,感受独有的缘分,为教学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恰用媒体,引起共鸣——在经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遇到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学生对诗人写作的背景、情感等难于理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教唐代诗人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由于它是诗人“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通过收集诗人有关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蓟外”“蓟北”的地理位置;再展示安史之乱,杜甫因此事漂泊在剑门之外已第五个年头,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最后展示皇朝军队收复蓟北的情景。通过展示诗人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使学生对诗人抒发的情感容易产生共鸣。执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庐山风景图”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世界里,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向学生介绍。
感情诵读,体会诗景——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最能激发学生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和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在执教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第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朗读时注意停顿,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真正的意境,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可以给学生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每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出意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入境,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
古诗源于生活,学习时当然还原于生活。在古诗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设计,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简单、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启发学生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平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