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并行接口设计中DCM与IOB的研究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baobe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FPGA系统设计中,利用FPGA内部DCM和IOB资源设计高速并行接口,相比于利用SERDES和LVDS设计的并行接口,大大降低了系统设计的难度。该种方式通过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中的测试和使用,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FPGA;并行接口;DCM;IOB
  1.引言
  任何系统中接口唯一的交互手段,接口设计对系统有直接影响。随着处理带宽的与日俱增,特别是FPGA高速并行接口设计要求越高,难度越大。本文结合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需求,提出一种基于FPGA内部资源DCM和IOB的接口设计。 设计满足了高速率、高效率、高灵活性的特点。
  2.时钟源同步设计
  在系统设计中,通常采用数据与采样时钟同步进入FPGA的源同步设计方式。如果时钟与数据的相位保持不变,那么在FPGA内部将可以正确采样数据,但实际是时钟进入FPGA后经过了一系列路径后改变了原有相位關系,对采样造成危害。为了消除潜在危害,在设计中要保证数据与时钟的相位关系保持不变,即在FGPA中要用到DCM的内部反馈,其内部反馈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DCM反馈原理图
  在DCM中有一组延迟单元组成的可变延迟线,通过控制反馈MUX调整时钟延迟,从而达到调整A点与C点之间相位关系的目的。DCM有系统同步和时钟源同步两种反馈模式,系统同步反馈用于设置A点与C点之间的固定相位差;时钟源同步反馈用于调整A点与C点之间的相位,使其相位差为0。在本设计中用时钟源同步,使A点与C点同相位,从而保证C点与D点相位关系与原有A点与D点相位关系一致,即数据与时钟的相位关系不会因FPGA中的路径和逻辑而改变,保证了时钟对数据的精确采样。从图1可以看出A点
  之前路径延时不能用反馈方式抵消,因此FPGA设计中要求时钟从专用全局时钟引脚GC输入,否则时钟不能上FPGA时钟树而使A点之前路径布线延迟大,造成原有数据与时钟之间相位关系改变而导致采样风险,同时也会使EDA工具报告错误。
  因此接口设计中时钟处理注意两点:一是时钟要通过DCM做反馈;二是时钟从全局时钟引脚进FPGA。如果必须存在非全局时钟引脚时钟输入且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以下约束:NET “clock_name” CLOCK_DEDICATED_ROUTE = FALSE,使EDA工具忽略报告错误。
  3.数据同步设计
  数据同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本身同步的数据进入FPGA后造成了不同步;二是数据本身不同步需要在FPGA内部同步处理。本文讨论第一种情况。通常在FPGA设计中如果对接口不做任何约束,让EDA工具进行自动布局布线,其布局布线后的电路和时序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IOB约束前接口数据图
  数据从IOB中的PAD进入FPGA后经过一段不确定布线到达第一级寄存器,不确定布线导致不确定的路径延时,从而使本身同步的并行数据进入FPGA后bit与bit之间相位偏移,使图2中时钟采样时序容限F变小。如果时钟还是以原有相位关系采样数据,可能造成数据采样的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接口数据做IOB约束。IOB约束语法为:INST “Instance_name” IOB = {TRUE|FALSE},经过IOB约束后如图3所示:
  图3 IOB约束后接口数据图
  通过IOB约束后,EDA工具布局时用IOB中的寄存器替代原第一级寄存器,使PAD到第一级寄存器之间的距离相同,因而消除bit与bit之间相位偏移,保证了数据同步而提高了数据采样的时序容限F。因此在FPGA中IOB约束有两个好处:一是保证了数据同步;二是使用IOB内部寄存器,减少了对其它资源的占用。通过对接口IOB约束,然后在FPGA Editor中进行布局布线延迟分析,其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FPGA Editor 布局布线结果图
  结果分析了并行数据中一位的变化。从结果看,在IOB约束前数据从PAD到第一级寄存器路径延时为1.326ns,而约束后延时为0ns,从而消除了路径延时对数据同步和采样的影响。
  4.结论
  本文结合DCM与IOB的特点,提出FPGA并行接口设计:一是将接口并行数据设置IOB约束,保证数据同步;二是源同步时钟从全局时钟引脚进入FPGA且DCM做时钟反馈,保证数据与时钟相位关系。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设计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宋威,方穗明. 基于BUFGMUX与DCM的FPGA时钟电路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 于洋. 基于FPGA的高速传输接口的设计与实现[J]. 华中科技大学.
  [3] 孙航. Xilinx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高级应用与设计技巧[M]. 电子工业出版社.
  [4] Xilinx Virtex-5 User Guide [M]. Xilinx Inc., 2008.
  [5] Xilinx Inc.Constraints Guide.Release 10.1.
其他文献
【摘 要】从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的主要技术应用介绍,谈及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可以有效提高检修效果的措施,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110KV以下;变电检修;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的快速的发展,我国现在的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尤其体现在电力企业的供电稳定性上,供电稳定性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优化,供电企业也在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变电检修的
【摘 要】近年来,经过水管体制改革以后,工程的抗洪强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工程管理水平及工程整体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与近年来对河道工程进行了高标准的维修养护紧密相关。在养护及施工中分为:施工前准备、养护施工阶段、主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文明施工与安全生产等几个阶段。  【关键词】维修养护;工程施工  近年来,经过水管体制改革以后,工程维修经费短缺及“重建轻管”的现象基本得到解决,工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数字站的基本特点,详细分析数字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特点,讨论数字化变电站对变电运行带来的影响及措施。  【关键词】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运行  前言  变电运行人员对常规站的运行维护已经相当熟悉,对设备和技术的理解模式也根深蒂固,而数字站的投运对运行人员思维模式是一次大挑战,需要运行人员在运行维护中不断积累经验。结合数字站的运行情况,基于IEC61850标准,从数字站
【摘 要】文章介绍了无功功率及配电变压器低压无功补偿的实际应用和注意的问题,说明合理应用配电变压器低压无功补偿对电网质量、供电能力和节能降损的重要性。  【关键词】配电变压器;低压无功补偿;无功功率  0.引言  电网输出的功率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功功率;二是无功功率。直接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热能、化学能或声能,利用这些能作功,这部分功率称为有功功率;不消耗电能,只是把电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网事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我们对电网的自动化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实现电力调度中的自动化,实现整个系统的一体化,从其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从各个方面实现其一体化的发展。切实的探究了整个电力调度系统的自动化过程。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特点;应用,一体化  1. 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1)平台一体化的探究  电力调度在计算机硬件
【摘 要】电容性设备占电站设备台数的40~50%.它们在变电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电力系统中容性设备绝缘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变电站能否安全运行。本文提出了在线监测的2种测量方式:(1)绝对测量法,(2)比较法测量。并探讨了电容性设备在线监测的实现方式。最后进行了总结展望。  【关键词】电容性设备;在线监测;介质损耗;比较法测量  1.电容性设备在线检测意义  在变电站中,高压电容型電气设备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保证用电检查工作不但是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更是支撑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事实证明,通过用电检查工作的执行不但有力的保证了供电企业对整个电力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还强化了各个电力用户工作的安全性以及合理用电,最大限度的实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
【摘 要】文章主要是论述了高压电气试验基本理论概念,分析了高压电气试验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对策,为高压电气试验的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高压电气;试验;对策  1.高压电气试验的理论概述  1.1 高压电气试验。电气试验一般是指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的试验,它作为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是电气设备绝缘监督的重要
【摘 要】物联网技术是高科技下的产物,在当今的高校有较少的应用,而且形式单一。现今,从更加贴近学生课余生活的食堂信息,教学资源信息、校园软环境信息的发布加以分析,阐述物联网在我们高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为创建一个智慧型的校园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物联网;校园软环境信息;食堂信息;智慧型校园;RFID技术  一、物联网的定义及作用  物联网是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互联网的
【摘 要】本文将智能体( Agent)技术应用到入侵检测系统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Multi-Agent)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et detection system based Multi-Agent ,NDSMA)的新模型。系統采取Multi-Agent结构,充分利用Agent本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尽量降低各检测部件间的相关性,避免了单个中心分析器带来的单点失效问题。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