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是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
一、运用史料,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培养其多变的能力
1.运用史料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有了史料,才有可能描述和考证历史。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内容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影片,以这些资料来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强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补充史料,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材中的史料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危机”时,涉及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的问题。教材只提供了一则史料,这时,要全面了解他,教师可以补充其他能够反映左宗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从而形成对左宗棠完整的评价。
3.探究史料,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
发散性思维强调的是对未知信息假设,以突破原有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禁锢。在历史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外,应更深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史料,习得初步研究历史的能力,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
史料特别是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观点具有主观性。教师如何运用这些史料来培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需要有正确的方法。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阅读各种史料,接触各种文献,介绍各种观点和解释。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直接探究,思考分析这些史料的可靠性,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形成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深化。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
历史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优势更明显,它可以处理好以往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再说了,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比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良好的授课效果绝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收到的,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2.多媒体教学,设疑质难,创设合作的学习情境
合作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性,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教育心理学的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形成一种快乐、有趣的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在合作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普通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
(责 编 再 澜)
一、运用史料,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培养其多变的能力
1.运用史料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有了史料,才有可能描述和考证历史。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内容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影片,以这些资料来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强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补充史料,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材中的史料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危机”时,涉及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的问题。教材只提供了一则史料,这时,要全面了解他,教师可以补充其他能够反映左宗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从而形成对左宗棠完整的评价。
3.探究史料,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
发散性思维强调的是对未知信息假设,以突破原有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禁锢。在历史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外,应更深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史料,习得初步研究历史的能力,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
史料特别是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观点具有主观性。教师如何运用这些史料来培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需要有正确的方法。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阅读各种史料,接触各种文献,介绍各种观点和解释。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直接探究,思考分析这些史料的可靠性,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形成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深化。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
历史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优势更明显,它可以处理好以往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再说了,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比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良好的授课效果绝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收到的,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2.多媒体教学,设疑质难,创设合作的学习情境
合作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性,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教育心理学的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形成一种快乐、有趣的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在合作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普通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