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的趣味在生活里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b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北京话,人们往往会想到吞音和儿化音。比如前一段微信里疯传的吞音:“西红柿炒鸡蛋”北京人会说成“兄柿炒鸡蛋”、“中央电视台”北京人会说成“装电日台”、“方便面”说成“方面”,把有些字省略了,但这些带有吞音的话,北京人基本都听得懂。要说到“儿化音”也很有意思,前两年,我曾在龙潭庙会看到一位小伙子,戴着瓜皮帽,身穿小马褂,一水儿清末老北京的扮相。小伙子在卖糖葫芦的柜台前,高声叫卖:“北京糖葫芦——儿……北京糖葫芦——儿……”他把“芦”字说完,停顿了一下才说出“儿”字,一张嘴就露了馅儿。其实,北京话里“儿化音”的“儿”字,是不能分开说的,一定要快速地揉在前面的话音里。
  北京人说话,不单单是一些绕嘴的词和儿化音以及吞音,真正的精髓还是在语气和风趣上。



  我经常乘公交车出行,所以在车上,自然能听到很多地道且有趣的北京话。有一次,我和老伴走到车门准备下车时,听到一位父亲和儿子的对话,让我和老伴忍俊不禁。
  父亲对儿子说,“内(那)天我和你妈琢劲着(琢磨着)吃点啥,我俩嘚啵(商量)半天,反正咱就俩人吃,还是包馄饨吧。我和面,你妈调馅儿。结果包着包着,馅儿不够,面剩下了。你瞧怎么着?我又和了点儿馅儿,继续包,包着包着,得!这回面没了,又剩下馅儿了。你瞧这事儿闹的!我和你妈说,咱别再和面了,剩下的馅儿,加点儿水,做个汤吧!”听了这话,逗得我和老伴儿直笑:“您爷儿俩可以写段相声了。”
  早晨,在超市里,经常看到几位老人结伴来买菜,听话音,一准儿老北京人。他们互相交流各个超市的商品信息。今儿早,又看到这几位老人在一个冷藏柜前,看上超市优惠的烧鸡很便宜。一位高个儿的老人准备买烧鸡,另一位矮个儿老人说:“这烧鸡个儿忒小,我劝您甭买了。”高个儿老人开玩笑说:“没关系,在家搁两天先别吃,这烧鸡,个儿就长大了。 ”
  超市里的货品,大都是由各自厂家负责的,比如三元牛奶、蒙牛牛奶、伊利牛奶。这些牛奶厂家的促销员,为了相互称呼方便,往往都不叫对方的名字,而是叫厂家的名字。有一次,我在超市里听到:“三元、三元,把你的货,挪边上一点,我这里都快没地儿放了。”原来是卖“伊利牛奶”的促销员,在和卖“三元牛奶”的促销员说话。其实,超市里不仅仅是卖牛奶的促销员相互称呼对方厂家名字,卖其他商品的也是这样。我有时喜欢观察他们,心想,要是卖烧鸡的促销员,他们怎么称呼呢?
  某日逛超市,听到一声“老曹”!我以为谁在叫我,四周看看,原来是有人在召唤卖烧鸡柜台的促销员,我一看那烧鸡的厂家就是“老曹牌燒鸡”,还真不错,没叫他“烧鸡”。
  现在,随着胡同的拆改,老北京人的迁移,老北京话已经很难听到了,随之而来的是“打酱油”“吃瓜群众”“内卷”“平躺”等新的名词被年轻人传说,所以我们也要紧跟形势,在讲北京话的同时,也要普及一些新的词汇,才能不被时代“奥特”了。
  编辑 刘颖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变革,以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去获取市场潜在资源,正代替传统市场以经验去获取资源的方法,以求达到精准营销.该文基于精准营销领域200
血脉溯源  “汽修四厂”在右安门护城河北岸,坐拥京畿要冲,偏安一隅,纵览八荒,故事随手就是一大把。离开那里已经40多年,忘不了那一股股乙炔气的焦糊味;木榔头砸铁板的噼啪炸响;一堆吃苦耐劳、各有神通的饮食男女。  北京汽车修理公司一共下辖八个分厂,分散在北京四九城。二厂生产名冠一时的“北京130”;四厂是全国客车生产行业的老大哥。两位汽车大咖被一个小小的修理业收编,有点像十万禁军教头投奔了白衣秀士王
期刊
从3000多年历史中走来  北京话的历史是随着北京建城开始的,我考证出的最早的“北京话”,最晚不会晚于秦汉。西汉著名文学家学者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写过一本在历史第一部记录各地方言的著作,名字就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我国的“方言”一词由此而来。杨雄经过十分艰难的收集、梳理工作,完成此书,其中收录了“燕方言”多条。除了北燕方言以外,可以确认的燕方言有三条,弥足珍贵呀
期刊
克赛克赛,前来买菜;  茄子两毛,黄瓜一块;  格德米斯,坚决不卖;  阿尔塔夏,连踢带踹。  ——90年代初北京儿歌紫不紫,大茄子  爱拿茄子说事儿,应该算是老北京人的一种语言习惯。《恐龙特急》上映以前不到50年,北京人还保留着中秋节祭月的习俗。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家中大人在院儿里挂上月光码儿,排摆香案,上供磕头。小孩总要凑个热闹,站在旁边,拍着两只手,连唱带跳……  紫不紫,大海茄;  八月
期刊
今年的三伏天是从七月中下旬到八月上旬,北京的夏天,让人又爱又恨,恨得是酷热难耐,爱的是可以吃冰。  天热,就喜欢贪凉,我用冰盒在冰箱冻了不少冰块,熬了一锅绿豆汤,放上白糖,晾凉了盛一大碗,放进半盒冰块,美美地喝下去,那叫一个爽。  看着碗里的冰块,想起了已经消失几十年的老冰窖,还有童年吃过的天然冰。忆冰窖  小时候,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的四爷对我说过,明清那会儿,老北京城里有好多冰窖。早先,民营冰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