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食品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分析是一门集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它最大的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很强,其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联系紧密。《食品分析》教学改革,就是要重点解决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浓缩、提炼理论讲授的内容,同时加大实验比重,将实验内容系统化、完整化。通过实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食品分析》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实践性强,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能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外,还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基本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同学们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强化基本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对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食品分析的基础,是做好食品分析工作的前提,也是毕业生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来增加动感和形象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信息量,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1.1 紧扣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浓缩、提炼理论讲授的内容。
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谓重点是指在本课程中处于统帅地位,并在较大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易于混淆的内容,关键是指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一般性问题,一带而过,或留给学生自学,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课时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讲课过程中,除讲授理论知识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要反复推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贴近实际。
1.2 革新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讲授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如三大营养物质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时,充分结合历史背景,生产实际需要,提出一些食品的研发、生产、消费方面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理解。在涉及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案选择之类的问题时,我们先提出各种路径及可能采用的处理方案,再引导学生放开思路,自己解答并优选,从中总结出合理的方法和可行的方案,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教学的改革
食品分析是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理论讲授食品分析的原理,并通过一定数量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强化,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借助资料及已掌握的技能,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工作的目的。因此,食品分析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从事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上。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的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此,食品分析实验在食品分析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实验课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摸索,我们对该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2.1 增大实验课比重,加强实践性教学。
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其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实验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实验在食品分析课程总学时中占的比重应很大。就目前而言,食品分析理论和实验总共有80学时,若按通常的比例(即实验占总学时的1/3左右)分配学时,实验教学的量明显不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简称“三种能力”),关键在于实验教学,必须增大实验课的比重。为此,我们把实验学时增加到48学时。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的增加不仅没有影响理论教学,反而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综合实验比重。
过去实验教学偏重于“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学生在实验课上经过一番“验证性”实验后,交上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激励。实验课要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目的,就要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将过去为验证理论安排实验课,改为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而安排实验课,不断加大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重。特别是在综合训练中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项目、目的等要求来设计实验。允许失败,允许标新立异。对于仪器分析项目,如果改变操作条件,则需作充分论证并报告管理人员,在确认无危险无损害的前提下,也可作探索。让学生在结果讨论中充分论述并总结,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抓好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内容,弄清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着重考虑实验步骤,使学生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进入实验室,由教师检查预习报告并计入成绩评定之中;教师上课时,改变了过多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的做法,只须向学生提出重点、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检查学生原始数据记录而后签名、登记才能离开实验室。
2.4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我们尝试合并实验项目,利用某一实验项目的间歇穿插另一个项目。例如进行直接干燥法测定淀粉水分含量实验时,利用学生在进行干燥的空隙时段,我们又安排了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中的样品消化部分;利用测定豆饼灰分时置马福炉灰化的空隙测定味精中的铁含量;考虑到都要使用pH计,将鲜桔总酸度的测定和市售酱油氨基酸总量的测定两个实验组成一个项目安排在一起。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有限课时,又防止学生在实验间隙无所事事,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接触了更多的实验内容,掌握了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5 精选实验内容,独立开设食品分析检测综合训练,将实验内容系统化、完整化。
选择较好题材的实验内容,按教学规律进行组合,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我们依据实验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在实验中狠抓基本操作。既注重了基本操作训练,如索氏提取器、改良式微量定氮蒸馏装置的正确操作,旋光光度计、酸度计的使用;又独立开设食品分析检测综合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综合训练过程中边做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训练又全面、多次重复基本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操作的正确率。
3 强化理论和实验教学检查与考核
食品分析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为了完成食品分析工作,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采用的分析手段和掌握的实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该课程的考核时,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检查固然重要,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亦是不容忽视。为此,我们改革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评定。理论教学考核主要采用笔试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已学内容的灵活应用能力。期末的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过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实验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占60%,期末占40%。而期末考核部分笔试占50%。除考核基本知识外,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某一项目测定的实验方案设计等,现场考核占
5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通过口试考核基本实验知识。
4 结束语
在食品科学研究中,食品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食品分析起着“眼睛”的作用,对保证和监督食品质量意义重大。最终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质量更是需要食品分析的结果来加以确认。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社会对食品分析工作重视前所未有,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使学生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环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难得的大好机遇面前,我们因势利导,趁势而上,对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以上不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彭爱红.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3,4(3):10-102.
[2]葛兴,郑燕英,刘京平.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改革初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B12):58-60.
[3]刘杰,张添,徐宪菁.食品分析大型综合实验是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22(3):35-36.
[4]舒友琴,童岩.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4):301-302.
[5]彭姗姗,黄国清.实验教学中基础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之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6):78-79.
[6]王晓英.《食品分析》实验课教学探析[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3):32-33.
关键词: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食品分析》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实践性强,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能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外,还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基本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同学们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强化基本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对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础理论知识是学好食品分析的基础,是做好食品分析工作的前提,也是毕业生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教学信息量相对较大,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来增加动感和形象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信息量,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1.1 紧扣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浓缩、提炼理论讲授的内容。
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谓重点是指在本课程中处于统帅地位,并在较大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易于混淆的内容,关键是指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一般性问题,一带而过,或留给学生自学,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课时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讲课过程中,除讲授理论知识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要反复推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贴近实际。
1.2 革新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讲授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如三大营养物质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时,充分结合历史背景,生产实际需要,提出一些食品的研发、生产、消费方面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理解。在涉及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案选择之类的问题时,我们先提出各种路径及可能采用的处理方案,再引导学生放开思路,自己解答并优选,从中总结出合理的方法和可行的方案,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教学的改革
食品分析是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理论讲授食品分析的原理,并通过一定数量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强化,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借助资料及已掌握的技能,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工作的目的。因此,食品分析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从事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上。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的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此,食品分析实验在食品分析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实验课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摸索,我们对该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2.1 增大实验课比重,加强实践性教学。
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其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实验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实验在食品分析课程总学时中占的比重应很大。就目前而言,食品分析理论和实验总共有80学时,若按通常的比例(即实验占总学时的1/3左右)分配学时,实验教学的量明显不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简称“三种能力”),关键在于实验教学,必须增大实验课的比重。为此,我们把实验学时增加到48学时。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的增加不仅没有影响理论教学,反而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综合实验比重。
过去实验教学偏重于“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学生在实验课上经过一番“验证性”实验后,交上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激励。实验课要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目的,就要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将过去为验证理论安排实验课,改为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而安排实验课,不断加大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重。特别是在综合训练中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项目、目的等要求来设计实验。允许失败,允许标新立异。对于仪器分析项目,如果改变操作条件,则需作充分论证并报告管理人员,在确认无危险无损害的前提下,也可作探索。让学生在结果讨论中充分论述并总结,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抓好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内容,弄清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着重考虑实验步骤,使学生在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进入实验室,由教师检查预习报告并计入成绩评定之中;教师上课时,改变了过多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的做法,只须向学生提出重点、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检查学生原始数据记录而后签名、登记才能离开实验室。
2.4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我们尝试合并实验项目,利用某一实验项目的间歇穿插另一个项目。例如进行直接干燥法测定淀粉水分含量实验时,利用学生在进行干燥的空隙时段,我们又安排了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中的样品消化部分;利用测定豆饼灰分时置马福炉灰化的空隙测定味精中的铁含量;考虑到都要使用pH计,将鲜桔总酸度的测定和市售酱油氨基酸总量的测定两个实验组成一个项目安排在一起。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有限课时,又防止学生在实验间隙无所事事,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接触了更多的实验内容,掌握了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5 精选实验内容,独立开设食品分析检测综合训练,将实验内容系统化、完整化。
选择较好题材的实验内容,按教学规律进行组合,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我们依据实验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在实验中狠抓基本操作。既注重了基本操作训练,如索氏提取器、改良式微量定氮蒸馏装置的正确操作,旋光光度计、酸度计的使用;又独立开设食品分析检测综合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综合训练过程中边做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训练又全面、多次重复基本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操作的正确率。
3 强化理论和实验教学检查与考核
食品分析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为了完成食品分析工作,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采用的分析手段和掌握的实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该课程的考核时,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检查固然重要,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亦是不容忽视。为此,我们改革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评定。理论教学考核主要采用笔试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已学内容的灵活应用能力。期末的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过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实验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占60%,期末占40%。而期末考核部分笔试占50%。除考核基本知识外,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某一项目测定的实验方案设计等,现场考核占
5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通过口试考核基本实验知识。
4 结束语
在食品科学研究中,食品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食品分析起着“眼睛”的作用,对保证和监督食品质量意义重大。最终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质量更是需要食品分析的结果来加以确认。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社会对食品分析工作重视前所未有,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使学生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环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难得的大好机遇面前,我们因势利导,趁势而上,对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以上不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彭爱红.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3,4(3):10-102.
[2]葛兴,郑燕英,刘京平.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改革初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B12):58-60.
[3]刘杰,张添,徐宪菁.食品分析大型综合实验是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22(3):35-36.
[4]舒友琴,童岩.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4):301-302.
[5]彭姗姗,黄国清.实验教学中基础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之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6):78-79.
[6]王晓英.《食品分析》实验课教学探析[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