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创设美的氛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98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作为一种最集中最精炼的文学样式,其教法应该如何拓展,更受到广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这是众所周知的。白居易曾经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就是说诗歌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人的作用。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乎将情感美的一面尽量发挥,把丑的方面渐渐地压伏淘汰下去。而好的诗歌作品,都是想象丰富、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对于中小学的学生在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维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育人以美”、“育人以情”,是符合育人的规律的。“育人以德”、育人以智”是重要的,但如果离开了“育人以美”、“育人以情”,那么“德”和“智”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把美育融会于诗歌教学之中,在教学生学会求知的过程中学会感受美、欣赏美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美的事业,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正如美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美的缺失,后患是无穷的。
  在诗歌教学中极力营造审美氛围,就是说要在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是符合教育学原则的,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能使学生感受其情趣,引起情感的共鸣。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得到意味无穷的审美享受。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一首诗歌作品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一首诗歌作品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构成这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我们都能感受到美的温馨,寻觅到美的倩影。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就一向讲究美的意境,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既是诗人的创造,也可以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呈现出来,造成听觉和视觉形象的效果。
  例如我在介绍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会让学生首先联想到中国书画作品,在装裱之前,孤零零的一幅画,就像一篇文章既没有开头又没有结尾一样,令人感到十分乏味,破坏了欣赏的兴趣,而一经装裱,上有天头,下有地头,四周有边缘,心里才踏实,感到舒舒服服。画还是那么一幅画,字还是那么一些字,但它的美感效果却大大增强了。然后我会指出,白居易这首《忆江南》词,若说诗的主体,实际只有中间的两句,此前是叙述,其后是直白情感,这一前一后原本是无所谓诗意的,但中间的“画”却必须嵌在其中,不嵌在其中就丧失了这种美感了。主体画面“日出江花红胜火”写的是对朝阳照耀下江花的视觉感受,而“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对初春江水的视觉感受。它们都是由色彩构成的,是用鲜红和深绿构成的,没有任何浑浊的颜色,没有红与绿之间的中间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单纯而明丽,是一幅色彩鲜艳的春景图。“红胜火”的色彩辅以花,辅以朝阳,不但在朝阳下江花的色彩愈加艳丽,而且朝阳自身便是红光四射,红霞满天,给人以暖意、热力,加强了人对红胜火的感受。“绿如蓝”的色彩辅以江水,辅以“春来”,不但点明了初春的江水是描述的对象,而且“初春”、“江水”这两个意象的本身都会给人以清凉舒适的感觉,与“绿如蓝”的色彩感是协调一致的。我会强调,“红”到了给人灼热的感觉,可见其红之甚;“绿”的程度高到了接近“蓝”的程度,这是何等的绿呀!而视觉的感受同精神的感受总是融为一体的,“红胜火”唤起的是人的热情,它体现着在自然的强烈的生命力;“绿如蓝”则是一种宁静的色调,白居易用蓝伸展了绿,同时又补充了绿,升华了绿,把人带入了一个纯净空灵的境界之中。至此,这样的色彩配合才真正发掘了春天的美,才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春天美的特征。
  教学中借助于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的审美需求得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必然唤起其丰富的审美情感。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形象上,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创设审美的情境氛围,要以美、趣、智的特点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通常情况下,教学内容与学生既有时间距离,也有空间距离,加上教师枯燥无味的解释和灌输,更强化了这种距离感,致使学生感到陌生遥远,很难激起学习的情绪。而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情境的强化,使美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教师语言提示、描绘、诱导的调节支配下,学生在移情和想象的作用下,就会变课文中“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中,由“真”感到“美”,由“美”感到“亲”,随着美感体验的加深和弥散,并在认知活动中不断延伸、发展,其审美情感、道德情感也便随之受到良好的熏陶。
  又如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诗中出现了绿水、青山、白帆、红日等形象,我们把它们连结成一个整体,中心点是诗人乘坐在“孤帆”上,碧水东流,两岸青山的景色是从乘坐孤帆的诗人的视点来欣赏的,因此静态的自然景色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客观的自然美融汇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读这首诗,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鼓舞。“天门中断楚江开”,一“断”一“开”既写出水势的奔腾浩荡,又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回”字,既写出水势汹涌、漩涡湍急,又表现出诗人不怕险阻、勇往直前的气概;“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既写出青山挺拔的壮美,和孤帆从红日处驰来的优美,又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我们正是要使学生从这意蕴深刻的语言中感受到诗人的激情,从而获得美感的享受。
  这种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的内部世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诗文的讲解和教读中走出来,致力于学生审美志趣的培养,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配的境界,他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大自然美妙和谐的图画。伴随着联想和想象的展开,我们带领着学生不断深入地体验着自然与生命之奥秘,暂时忘却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那片和谐的美景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时,想象和情感相互作用,交错进行,不断丰富和深化。
  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通过艺术熏陶培养学生审美的敏感,使之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培养其欣赏美的能力,激发起学生高尚的情趣,从而成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情操和爱美、追求美的一代新人。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进,小学教学中的教学观、教学观和教师观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各位教育工作者也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一改过去的传统的灌输模式,如“满堂灌”、“满堂讲”的概念,逐步形成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语文观,小学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活泼和充满生机,但是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只是学习者能动接受知识,而且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在学习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反复观察实践,讨论搜集材料,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尤为必要,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
期刊
【摘要】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画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积极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情感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走一条立足吟诵、创设情境、添趣加新的教学之路,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情境创设 语感培养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发掘
【摘要】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的背景及个性的不同,致使其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阐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含义及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在分层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分层教学 中学语文 应用 理论 实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
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提高过程中,也小有所得。新一轮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堂上充满生机,焕发活力。我认为:  1、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展现给学
期刊
卵形鲳鳕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增殖放流种类,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标记和微卫星标记开展了卵形鲳鳇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研究,并对两种分子标记在卵形鲳鲮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优劣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选修课程,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既要关注学科教学又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此,语文教育的着眼点首先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其次,师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  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
期刊
【摘要】作文直接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教学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初中老师重视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事实上,对于作文教学语文老师常常感到困惑、棘手,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作文教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作文 教学  作文是思想和文字的综合性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围绕文体展开多重对话,交流了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化本能与感悟,话题能否触动头脑风暴、擦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多争辩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话题确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一、在文章开始处触发话题  语文课本中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情感浓烈,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