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很多,其中教师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应当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作为一名长期工作中小学第一线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与尝试。结合自身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引领教师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都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是学习者。而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来引导教师进行学习。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积极阅读书籍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阅读。教师理应养成不断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在阅读中 “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继而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
(二)组织课改沙龙
课改沙龙能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语文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交流,便于收集信息与资料,加深认识,形成新的教学策略,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浓厚教师学习氛围。
(三)亲近名师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名师的引导。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让语文教师走近名师课堂。通过对名师课堂的学习、观摩、研讨,如通过观看光盘光碟、课堂观摩、远程培训等让教师在目睹名家风采的过程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并得以提高自己。
二、打磨教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打磨教师课堂,主要包括常规公开课的打磨及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的打磨。打磨常规公开课的出发点在于有效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讲究课堂实效,旨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另外,精心雕琢的打磨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可以说,这种课的磨砺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进行教学反思,沉淀教育智慧
任何一个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能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一)写教后记
教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后记写作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或补充,对课时计划的安排,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对教学策略的抉择,对学生反映的思考,对教学效果的检评等等……这些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小结,或批注点评,或连缀成篇,从而形成经验,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二)群团反思
这是以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组织的教师的集体研讨。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能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就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四、开展学科研究、强化科研意识
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强调有关研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自身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和突破。
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开展学科研究主体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通过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或困惑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
(二)积极进行微课题研究
微课题又称为“问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批改作业中、与学生交流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这样一方面能促进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新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的研究切实符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能把我们的常规教育教学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机结合起来。
(三)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对自己教学中的特色、风格进行梳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能够促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简单做法。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不断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引领教师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都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是学习者。而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来引导教师进行学习。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积极阅读书籍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阅读。教师理应养成不断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在阅读中 “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继而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
(二)组织课改沙龙
课改沙龙能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语文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交流,便于收集信息与资料,加深认识,形成新的教学策略,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浓厚教师学习氛围。
(三)亲近名师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名师的引导。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让语文教师走近名师课堂。通过对名师课堂的学习、观摩、研讨,如通过观看光盘光碟、课堂观摩、远程培训等让教师在目睹名家风采的过程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并得以提高自己。
二、打磨教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打磨教师课堂,主要包括常规公开课的打磨及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的打磨。打磨常规公开课的出发点在于有效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讲究课堂实效,旨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另外,精心雕琢的打磨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可以说,这种课的磨砺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进行教学反思,沉淀教育智慧
任何一个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能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一)写教后记
教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后记写作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或补充,对课时计划的安排,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对教学策略的抉择,对学生反映的思考,对教学效果的检评等等……这些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小结,或批注点评,或连缀成篇,从而形成经验,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二)群团反思
这是以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组织的教师的集体研讨。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能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就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四、开展学科研究、强化科研意识
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强调有关研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自身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和突破。
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开展学科研究主体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通过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或困惑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
(二)积极进行微课题研究
微课题又称为“问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批改作业中、与学生交流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这样一方面能促进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新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的研究切实符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能把我们的常规教育教学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机结合起来。
(三)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对自己教学中的特色、风格进行梳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能够促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简单做法。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不断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