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广西 辐射东盟 走向世界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ngy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是中国西南地区出海的大通道。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医药文化氛围,为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和医药产业开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一、办学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34年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1941年,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的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更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公立中医学校。该校培养了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如班秀文、林沛湘、秦家泰、曾宜敬、李士桂、黄英儒等,成为建国后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于1956年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该校恢复本科教育,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学校于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联合培养博士后,积累了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文、理、工、管兼容,产学研特点突出,具有鲜明民族医药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
  二、学校创新发展
  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拥有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大学,是广西省第一所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校,也是国家中西部高校中拥有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的高校,走在了西部地区中医药院校的前列。
  学校占地1740亩,有仙葫、明秀、东葛、华东、北湖5个校区,其中仙葫校区占地1334亩,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学校有14个二级学院,1所独立学院,3个教学部,1所附属中医学校;有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开放病床3000多张,8所三级甲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开放病床4500多张;拥有百年乐制药厂、重阳城老年公寓、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影响较广的产学研基地和分布在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等省区共计129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有4个国家卫生部专科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广西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
  (一)人才培养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先后聘请张伯礼、肖培根、刘昌孝、石学敏、吴以岭等知名院士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医大师、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名老中医、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名老中医、广西名中医在内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教师313人,副高职称教师558人,博士学位教师209人,硕士学位教师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603 人。学校还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专家、“八桂学者”“特聘专家”、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和中药研究创新团队。
  学校现有25个普通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1605人,其中硕士生1200多人,联合培养博士生70人,外国留学生 200多人。
  (二)科学研究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产、学、研、医紧密结合,为广西中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促进了广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自治区金源单位、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
  学校的韦贵康、邓家刚教授率先提出了“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化学中药学说”等理论,刘力红教授的专著《思考中医》以及唐农教授提出的“中医阴阳本体学说”,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学校尚活跃有中医“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学校拥有国家“973”项目,2014年获得4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数量逐年提升。
  (三)传承创新
  学校以“弘毅自强传承创新”为校训,以《弘毅曲》为校歌,以寓意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的形象图案为校徽,具有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仙葫校区有国内大学独一无二的晨钟暮鼓楼校门,有世界上最高的张仲景雕像,有孔子讲学、岐黄论医等大型石刻浮雕。明秀校区医药会展中心是广西高校中唯一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展出中医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各类标本、图片13000余件,还有国医大师班秀文陈列室、古代名医墙、八桂名医苑、汤歌苑等,将专业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在壮瑶医药人才培养与传承上,学校从1985年开始招收壮医方向的研究生,创建了壮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及科研平台,壮医学已经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资格,是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2011年6月,学校“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批准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积极实施“广西老中医药壮医药专家宣传工程”,出版了《桂派名老中医》丛书共34卷,传播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   三、对外中医药交流合作
  1962年,越南东医考察团到我校访问,拉开了我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序幕。
  (一)对外中医药教育
  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定点高校。学校于1976年招收首批越南短期留学生,从1984年起开始招收外籍本科生,从1994年起招收外籍硕士研究生。目前,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000多名留学生和进修生,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药等专业,形成了以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主、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对外教育格局。
  我校对外中医药学生主要分学历生和短期进修生两种形式。本科阶段学历生主要来自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美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硕士研究生阶段学历生主要来自德国、越南、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短期进修生(含学生交换及临床实习项目)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合作院校,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药学、中医骨伤、中医美容等专业。学生学成回国后有不少人在当地开设诊所、药店、保健康复中心、中医培训学校等,组织了中医药学会、中医师同业公会等民间机构,促进了当地中医药的发展。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总会会长黄保国,德国传统中医研究院院长库莫尔、香港港九中医师公会秘书长何国伟都是我校校友。
  据教育部《2013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我校留学生规模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排名第11位,在广西高校排名第5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当地中医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我校以韦贵康教授为代表的“韦氏整脊手法”在东盟地区广为传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学生甚至形成了“整脊手法广西流派”,不仅促进了当地中医药的发展,也扩大了广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我校首次倡议在国外建设以医圣张仲景命名的“仲景学院”,助推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针对港澳台地区的医疗体制,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于2008年首次在学校开设了传统中医班。该班独立成班,采取小班教学模式,以学年制和传统师承学习制相结合,每一位学生都由一名高年资的老教授或老中医作为带教导师,通过朝夕临诊,口授心传,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由于传统特色明显,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学生和外国学生,至今已招收6届学生,共175人。2008年至今,我校历年在校港澳台学历生人数在广西的各高校中均排名第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
  1.来访出访和签订协议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派出赴外参观访问、讲学授课、参加会议、实习培训、执行合作项目等出访团组累计106个,共314人次,接待境外来访、进修、交流团组100余个,共917人次,开展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传统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我校先后与泰国孔敬大学、美国督优维尔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越南河内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慈济大学、香港博爱医院、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泰国中医总会、泰国卫生部替代医学发展司东南亚泰中医药研究所、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香港医院管理局等1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所高校、医疗机构、传统医药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50多项合作意向或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比较重要的有:与泰国孔敬大学开展的护理专业学生交换项目,与越南河内医科大学开展的中医专业学生交换项目,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开展的医药专业学生交换和教师交流项目,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开展的教师交流和师资培训项目,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开展的教师交流和科研合作项目,与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合作招收自费兼读制研究生班项目、短期实习项目,与香港博爱医院合作,派出我校医师赴香港医院中医教研基地从事专业医疗和教学工作;与香港医院管理局合作,派出我校骨伤专家赴港各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活动;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与东盟合作机构开展中医药海外传播、为东盟地区开展中医药专业培训等。
  2.举办或承办大型国际会议
  我校积极创建中国-东盟中医文化交流服务平台。1993年至今我校共主办或承办了20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第九届世界传统药物学大会”“国际四肢骨关节疾病诊疗与康复学术研讨会”“泛中医论坛”“中泰传统医学和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国际传统医学与手法疗法研讨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第二届亚洲护理会议”“2010年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高峰论坛”“201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暨联展”“国际扶阳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搭建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盟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3.国际科技项目合作
  2006年至今,我校共与东盟国家开展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中有6项为中泰政府间科技联委会确定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2项为中越政府科技联委会确定的国际合作项目。
  我校与泰国孔敬大学的合作关系可追溯至1990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两校在互派教师、交换学生、短期培训和科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针刺治疗肥胖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中泰抗病毒天然药物药效筛选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复方抗痴胶囊研究开发”等多个中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并5次合作举办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2013年,由两校发起的“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正式在我校挂牌成立,为我校及泰国孔敬大学医学院等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实质性科研活动提供了交流互助平台。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的“中-泰药用植物专业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建立了我国首个中泰高校间的传统医药数据库,收录了300 种中泰两国常用药用植物研究信息,现已成功并入到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实现了在网络地图中展示药用植物的地理分布情况。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于2008年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开展对外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并承担政府间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
  (三)引入国外教学资源
  在不断完善现有的学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校还不断摸索新的办学模式,积极筹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西部后发展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在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经费预算的困难,也面临教学资源的不足。鉴于内地省份的经验,学校不断通过自身努力与国外同等级高校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发展,加速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分别于2012、2013、2014年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签署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拟开展包括中医学、药学、护理学以及食品科学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了增强中美两校的互信合作,自2013年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两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互访活动。2013年4月、11月以及2014年5月,美方校领导3次来华访问,签署了3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协议;2014年5月,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前往美方进行中医药理论授课;6月,美方两名教师率6名学生来我校进行师生交换活动;7月,我校两名教师带领8名学生赴美参加了对方高校的夏令营活动;11月,我校又派出6人教师团组进行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的专题授课。
  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建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最初以护理专业立校,现开设有医学、药学、护理、商业、教育、保健、人文、数学和自然科学诸领域的45门专业,开设课程从学士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现有在校生3200名,来自美国26个州和25个国家,有留学生327人。该校师资优秀,设备精良,立足专业,屡获殊荣。其于2014年被美国军事时代杂志评选为退伍军人高等学校,并且以专业推荐前三名的成绩位列全美17所具有开办整脊学博士学位课程资格的高校推荐,其在专业领域的地位可见一斑。
  以上几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大大拓展了我校的国际发展空间,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在世界,特别是东盟地区赢得了一席之地。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广西、辐射东盟、走向世界,以中医药为主体,文、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鲜明,人文精神高贵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 朱婷婷 责任校对 潘雅
其他文献
编者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成立于1876年,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也是美国大学协会的14所创始校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连续33年将该校列为全美科研经费开支最高的大学。截至目前,学校共有36人获得诺贝尔奖。霍普金斯大学不仅拥有全球顶级的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其生物工程、空间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名
德国科学评议会在一份建议书中指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支撑德国创新能力的“两条腿”,要使德国经济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两条腿”必须协调向前迈进。  德国科学评议会认为,要处理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衔接。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咨询体系,详细介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能力的不同要求、就业前景,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正确
据日本产经新闻网(sankei.com)2015年10月5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5年10月5日发布了为地方政府任命信息通信技术顾问专员的通知,共派遣了37名顾问专员为日本公立小学、中学以及高中的电脑与电子黑板设备的配置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文部科学省还强调,都、道、府、县与政令市的教育委员会应灵活处理好地方交付税的分配与使用。  37名顾问专员团队由大学教授与地方政府负责人组成。该辅助项目的服
摘 要:开展国际化办学,可以提高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也会面临发展瓶颈。文章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阐述地方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期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广州医科大学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美国盖洛普公司2014年9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0%的美国民众支持运用联邦政府的资金普及免费学前教育。调查同时发现,是否支持普及免费学前教育在不同政党、种族以及经济背景的人群中也有差异。民主党的赞成率为87%,远远高于共和党人的53%;非白人比白人更加支持扩大学前教育,非白人的赞成率为85%,白人为63%;低收入家庭的赞成率为75%,高于中高收入家庭的65%。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周惠
编者按: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作为享誉全球的世界顶尖高等学府,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由约翰·洛克菲勒于1890年创办,至今已有89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工作或学习。肯尼斯·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加州学派”代表人物,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在清末和20世纪末国家、社会和经济之间的交互影响,劳动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如果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慕课)发展的开篇是在美国书写的,那么它的下一个重大进展很可能会发生在欧洲。文章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CTS)可能为在线学习与学历、学位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ECTS旨在为欧洲诸国的高等教育建立连接的桥梁,进而确保各国高等教育标准相当。在该体系下,学生可在已批准《里斯本认证公约》的53国中将已修得的学分转换成相应国家的同等
据英国世界大学新闻网2014年9月26日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超过香港科技大学,成为QS最新“建校时间不足50年的世界50强大学排名”(QS Top 50 Under 50)第一名。这两所高校都是1991年建立的。  此排名上的学校来自25个国家的10个地区。最年轻的大学位于澳大利亚。此外,还有西班牙的5所高校、中国香港的4所高校、英国的4所高校、德国的3所高校。  榜单前五名的高校都来自亚洲,
摘 要:外部质量保证是开放大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世界知名开放大学南非大学为例,分析其外部质量保证的机制与特点。研究发现,南非大学具有开放和完善的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其质量保证的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方式各异、标准适切、效果良好等特点,可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外部质量保证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机制;南非大学  成立于1873年的南非大学(University of So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5月1日报道,近期,由盖茨基金资助的一项调查发现,慕课的学习者在学习方面往往会变得较为被动,且不懂得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新知识。  专家们对400名参加了edX(慕课平台之一)哈佛大学“临床实验基础”课程的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学习者在课程初期对课程期待程度较高,对于获得新知识有着较强的动机。然而,随着课程的进行,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越来越低,到后期,大部分学习者仅仅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