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为广播点赞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盘点2016年,中国广播不忘初心,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履行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在融合创新中坚守声音的本质,在转型升级中探索广播新业态、新模式。
  以“互联网+”为指引,多翼齐飞,多角度、多平台融合新媒体,利用广播“直播流”、情景化优势,强力打通广播的移动传播入口,探索“中央厨房”平台式全媒体传播架构,写就了一个思变正兴、活力四射、创意纷呈的广播2016。
  在此,请允许广播人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点个赞!
  中央人民廣播电台台长阎晓明:中央电台以“中国广播云平台”为基础,以编务会制度为指挥雏形,探索建立中央电台的“中央厨房”。为以媒体融合为核心的新型广播建设作了资源、机制、思想和激情的集聚和准备,为突破性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在经济形势复杂、广告市场总体萎缩的条件下,经营收入实现了逆势增长。
  北京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王秋:北京广播完善跨部门联动和节目团队运营机制,厘革专业化布局,以年轻受众为目标群体调整了部分频率定位。广播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层次地融于地方经济社会生活。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台长杨晶:2016,对龙广来说,是战略发力年,内拆围墙活力释放,外拓疆土合作;是品牌整合年,品牌节目成风化人,推广活动深入人心,事件营销全国发酵,精品力作大奖夺魁;是深度融合年,广播电视融为一体、协同作战,轨道前移先声夺人,主持人叶文在蜻蜓.fm等新媒体平台上点击量突破14亿!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集团总经理黄信:在“微啵云”及“大蓝鲸”系统化平台的连接与催化下,传统广播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江苏广播各档节目与用户互动量均以数百万量计,活力斐然。融合传播、整合营销、协同创新、系统保障,2016,江苏广播人忙得不亦乐乎。
  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少华:2016年,我们继续在内容、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推进融合,释放广播在互联网时代的潜在能量,拓展广播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空间,致力打造并初步形成“处处听得见的广播、常常看得见的广播、时时有温度的广播、人人谋创新的广播”的广播发展新生态。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传统广播正在融入移动互联网,我们坚持“新传播、新广播——拥抱移动互联”的媒体融合战略,在巩固、优化传统广播节目质量和收听市场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互联网传播力的短音频内容产品和融媒体产品,构建以阿基米德FM为龙头的新媒体矩阵,谋求实现广播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张兴茂:无远弗届、无听弗达,无媒弗融。在辽阔的内蒙古,广播是最好的传播和娱乐工具。全媒体时代,广播是天然的融媒体先锋,补足了稍纵即逝、不便保存的先天之短,发挥了声音伴随、贴身、贴心、感染力强的特长,是传统媒体中“伟大的幸存者”。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范易:广西广播作为地方省级媒体,在对东盟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勇于责任担当,建立起了“五位一体”的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新格局。
  江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周俊杰:江西广播在变局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内容生产有深度、有品质、有力量,名栏目、名主播强化“用户生成内容”,在广播交互性中尽显温度与态度,收听市场逆势上扬;多平台助力立体传播、全媒体传播,凸显广播融合创新、融合变现。
  四川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魏鸣:四川广播秉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用户至上”理念,传统广播实现转型升级;广播微信矩阵建成使用;移动客户端“熊猫听听”成功上线;可视化广播实现突破;语音自动合成技术投入试运行。
  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张勤:融媒体时代,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当新闻的客观传播者,还应成为新闻的加工者、参与者、生产者。浙江之声推出的“万朵鲜花送雷锋”坚持六年,先后有20多家省市电台,近80家市县电台参与,有力地宏扬了社会正能量。每年上百场公益活动和新闻行动有力地提升了广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其他文献
从清末修律开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虽然中国法律在制度层面已全面与国际接轨,但传统法律思想本身并未立即随之更新,它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思想深处,影响他们的言行
【摘要】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笔者就围绕“清晰的教学思路、完善的教学设计、高超的点拨技巧、充满激情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创新 思路 技巧  一、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1.1 树立以课程为基础的思路  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它确定了教师对教与学的观点。教师教学的行为,对英语学习认知过程及学习心理的看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