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foo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河南 鹤壁 458000)
  【摘 要】为减轻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本文作者在小学高年级段进行“自改、互改作文评改方式”的课题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了指导学生评改习作的具体操作流程:(1)制定习作修改标准,小组内互改习作。(2)小组内评选、推荐优秀习作。(3)全班赏析优秀习作,发挥优秀习作的示范作用。(4)审视自己的习作,再作修改。(5)教师鼓励性评语,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该习作评改方法,经过一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改;互改;习作评改;探究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自改、互改式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立项编号:JCJY130206054 在语文教学中,最令教师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教师惧怕的不是上作文课,而是批改作文。每周五天时间,就有三天的时间在批改作文。有时白天改不完,晚上还要接着改。教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批改作文,可效果呢?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只看教师给的总评和等级,就翻过去了。至于教师是怎么帮他修改的,根本就不看,甚至连错别字都懒得理。教师的精批细改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微乎其微。学生怕作文,作文难的状况没有得到任何改观。
  为什么会这样?只要审视一下作文教学过程便可明白。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很明显,“教师评改”是作文教学的终结环节,是对学生作文的“终审判决”。学生们普遍认为,既然自己的作文优劣已定,再听“讲评”再看“批语”还有何用?更何况马上又开始下一次作文训练了,根本无暇弥补这次作文的不足。于是,教师的评改意见便被打入“冷宫”,学生在这次作文中所暴露出的不足仍会在以后的作文中再现。看到学生们对自己“呕心沥血”的评改并不领情,有的教师在评改时便马虎起来:批语没有针对性,书写潦草难辨,课堂上的讲评轻描淡写,作文评改逐渐被异化为应付领导检查的“鸡肋”。作文评改环节的低效甚至无效,已经成为制约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这一弊端,本文作者以变革“评改方式”和倡导“二次习作”为重点,以诱发学生作文内需和激发学生自改动机为目的展开研究,以期在小学作文评改领域有所突破,探索出易行高效的小学作文评改方式。
  刚开始是本文作者单枪匹马研究了一年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去年,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在小学高年级段进一步研究。经过将近一年的实验,已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作文评改模式,本文着重从指导习作修改流程方面论述如下:
  1. 制定习作修改标准,小组内互改习作
  1.1 制定习作修改标准。善于挑别人的毛病是孩子们最拿手的本领。每次习作写完后,学生很难发现自己习作的毛病。如果让他们给别人的习作挑刺儿,倒是挺心细的。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让他们先修改别人的习作。既然修改,就得有要求。首先统一常用的修改符号,如: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好词好句等分别用什么样的符号来标注。其次,让学生明白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应达到的一般要求:习作的内容要具体充实,语言要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写得生动。即先求其“通”,再求其“好”。再次,针对当前要改的习作应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再做规定,这个规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重新审视习作要求,经过讨论,共同制定出来的。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写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学生经过分析,认为写好这篇习作得具备这样几条要求:(1)习作范围是六年小学生活。(2)可以写人又可写事,写人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写事要将事件的经过交代具体,写清为什么难忘。(3)选材要新颖,能从平凡的小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写事要能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启示。(4)为了强调难忘,可以用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的写作方法。教师把这些要求一条一条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在修改的时候及时参照。
  1.2 四人小组修改习作。习作修改有了明确的标准后,我把全班学生按好、中、差的原则组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小组一般有优等生和后进生各一名,中等生两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换习作开始修改。习作最少要读上三遍:第一遍初读,弄清大概意思。第二遍逐句逐段地细读,圈出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画出好词好句,有什么建议可以在句、段旁边做批注。第三遍对照黑板上的习作要求,统观全文,分析习作中的优缺点,写出评语,打上分数,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学生修改习作时,教师在各组之间进行巡视,及时给学生以帮助。老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颇感新鲜和自豪。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努力当好“小老师”。我要求评改者签名,是因为作者拿到习作后,如果认为有批改不当的地方,可以去“论理”、“探讨”。所以,互改时大家都格外认真、投入。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自主性。
  2. 小组内评选、推荐优秀习作,培养学生对习作的鉴赏能力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和学生的精力有限,一个小组四人,每个学生只能集中精力修改一篇习作,为了让学生把小组内成员的习作都看一遍,没有改到的两篇习作可以大概浏览。然后,小组成员讨论、评议每个人的习作,从中推荐出大家认为写得好的、足以代表小组最高水平的习作,在全班做进一步的交流、评改。每当这时,原本比较安静的教室顿时像炸开的锅,各小组为评选优秀习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发现不少学生自觉地用黑板上的习作标准这把“尺子”来“量”习作,比较孰优孰劣。“水越流越清,理越辩越明”,在争论、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深化了对该篇习作的认识。
  3. 全班赏析优秀习作,发挥优秀习作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自改习作的愿望 评出来的优秀习作先由小组组长陈述推荐的理由,再由作者本人登台朗读,这无疑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些学生感到莫大的荣幸和自豪,他们表现得信心十足,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台下学生或端坐,或托腮,或侧耳,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每当这时,我感觉这是学生心情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候,仿佛刚才紧张的修改过程,就是厨师在灶前“烹、炸、煎、煮”做美食的忙碌阶段,而现在一道道美食端上桌来,大家在尽情享用。读完一篇习作,我就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评价:你认为习作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畅所欲言,多半是对习作的羡慕和赞美之情。欣赏优秀习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没有看出或想不到的地方做总结性发言,主要引导大家注意共同存在的毛病,纠正类似的失当写法,做到扬长避短。如:三段式问题,“对于初写作文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习作入门必要的。但到了高年级,仍只会三段式写法,势必束缚学生习作的思路,扼杀其习作创新能力。”② 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把文章的主要情节分几个层次来表达。
  4. 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再作修改 通过修改、评价、欣赏别人的习作,学生获取了有关这篇习作的多方面的信息,因而对如何写好这篇习作有了更清醒、更明确的认识,更能够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的习作。由于优秀习作的引领,大大激发了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不少学生主动提出修改习作或重写。学生有这种愿望实在是求之不得的。于是,我让学生静下心来,重读自己的习作,认真加工、修改。经过学生自己精心修改的习作,自然就会登上一个“新台阶”。
  所以,习作修改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习作水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互助互学、共同提高的过程。
  5. 教师鼓励性的评语,进一步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学生把修改过的习作交给老师,教师的任务就是检查习作修改的情况。努力发现习作修改中的闪光点,写鼓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如“这句话改得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结尾改后比原来好多了,你听讲评时真专心!”这些鼓励修改的评语费时少,效果好,教师乐此不疲。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肯定与赞赏,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修改习作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老师常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写在学生作文本上,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使学生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
  现在,习作评讲课上,一扫往日的死气沉沉、消极被动、只有老师一人表演的局面。学生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你看,他们一会儿紧锁眉头,凝神修改,一会儿严肃认真地给同学指点毛病,一会儿相互之间激烈地大声争论。求知的欲望在这里迸发,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生命的活力在这里舒展,自主的意识在这里展现。此时,我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这一切并游走于各组之间,随时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我切实地感受到作文教学原来可以这样的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河南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兴隆县蓝旗营小学 河北 兴隆 067300)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当前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只有在彼此尊重、互相信赖
期刊
(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31)  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的话题,在整个社会已成为一个热点,在技工学校,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和运作工程,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很好的实施这一工程,已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作为技工学校的一名专业课教
期刊
(乌鲁木齐市第118小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
期刊
(桂林市全州县凤凰乡水西小学 广西 全州 541500)  我们中国汉字的形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书写为载体的精湛艺术,千变万化的笔姿和结构态势,足以涵尽博大精深的人世万象。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写的字中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如果一个人的字写得工整、漂亮,那么这个人也一定端庄大方。我们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书写习惯呢?我们必须从小开始!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写字是小学
期刊
(永年县第二中学 河北 永年 05715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越来越束缚着教育本身的发展。在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改革进一步深人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而发生转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将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和教学实例,从教师导入新
期刊
(勐腊县勐满中学 云南 勐腊 666300)  【摘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的诱解与传授进行。本次就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认真探讨。  【关键词】直观;好奇心;激趣;诱趣;引趣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
期刊
(武宣县桐岭中学 广西 武宣 5459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教学不应只是“授人以鱼”,而应是“授人以渔”。数学学科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之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气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情景的问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整堂课的眼睛,也是每位教师
期刊
(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6)  【摘 要】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去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对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化学教师来说,在化学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这篇文章介绍了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上运用的优势,及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
期刊
(榆林市府谷县前石畔九年制学校 陕西 府谷 719400)  【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村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转变思想;主体地位;因村施教;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
期刊
(白银市平川区水泉教管中心 甘肃 白银 730900)  据专家调查测定,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大约有70%的时间用在阅读上。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提出:“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前苏联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书非同小可。读书是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通的教学形式,却又是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