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和月亮(小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th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和月亮(小班)
  
  目标:
  1.感受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
  2.体验“热闹”与“安静”对比形成的意境,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准备:
  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两幅不同意境的背景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小图片。
  过程:
  1.游戏:为太阳公公、月亮阿姨找朋友
  (1)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小花和小草是好朋友,太阳公公和月亮阿姨也想找好朋友。太阳公公说:“我喜欢热闹。”月亮阿姨说:“我喜欢安静。”谁是它们的好朋友呢?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
  (2)提供橙色背景纸和黑色背景纸,分别弹奏两段不同风格(欢快跳跃、舒缓轻柔)的音乐,教师随音乐提示幼儿“太阳公公出来了”“月亮阿姨出来了”,鼓励幼儿把小图片(与儿歌内容有关的玩耍中的小动物、睡梦中的小景物等)送到不同的背景纸上。
  (3)师幼一起观察两组图片,说说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说它们是太阳公公(月亮阿姨)的好朋友。(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公公出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醒过来了,都到外面来玩了;月亮阿姨出来了,天黑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
  2.利用图示学习诗歌
  (1)这些小图片中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诗歌里说到了谁,把他们从小图片中找出来,按顺序排排队。(教师用两种不同的音色、语调示范朗诵: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狗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2)教师随钢琴伴奏朗诵诗歌,请幼儿跟着朗诵,并检查小图片是否排对,除去多余的小图片。
  (3)提问:为什么说白天真热闹?(太阳出来了,小动物们都醒来了,大家在一起玩,白天真热闹。)夜晚是怎样的?(月亮出来了,小花小草都睡着了,到处都很安静,夜晚静悄悄。)
  (4)我们一起念念这首好听的诗歌。
  (5)有几张小图片藏起来了,你们还能把这首诗歌念出来吗?
  3.学习创编诗歌
  (1)(出示两幅不同的小图片)你们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请幼儿排列两幅小图片,然后根据图示念一念。)
  (2)请幼儿找找躲起来的其他小图片(与前面不同的图片),排一排,念一念。
  (3)幼儿一起念一念新编的儿歌,教师钢琴伴奏。
  4.游戏:和太阳公公、月亮阿姨一起玩
  (1)你们愿意和太阳公公、月亮阿姨一起玩吗?请你们听仔细:谁出来了?你们可以怎样玩?
  (2)交替播放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鼓励幼儿听音乐做动作,最后随表示“太阳出来“的音乐到外面玩。
  
  几点疑惑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秀敏
  这个活动包含了欣赏、理解、朗诵和创编诗歌几个环节,糅合了音乐、美术以及游戏等多种元素,初看似乎结构合理,幼儿也可能会“念”这首诗歌,但仔细读了几遍之后,我产生了几点疑惑,感受到设计者在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幼儿的经验、感受、体验)和传统的教育惯性(重视记忆)之间挣扎。
  疑惑一:以“为太阳公公、月亮阿姨找朋友”活动引导是否需要,是否适宜?
  关于“找朋友”部分,教师的意图是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幼儿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可是这个环节是否需要?目标是否达到?达到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我们首先要注意设计者的预期与幼儿的经验是否相符,即幼儿眼中的白天是否就是那么热闹,夜晚就是那么安静?教师不断地“引导”,从喜欢“热闹”“安静”的角度提问太阳公公与月亮阿姨的朋友是谁,尝试引出诗歌。但显然幼儿只有说出诗歌里所说的事物才是正确的,因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是教师准备好的。这样的一个导入过程与直接呈现诗歌相比,既费时又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并不合适。
  疑惑二:是感受体验还是记忆?
  活动目标中清楚地写着“感受”“体验”,而非“记忆”“背诵”,但事实上,原方案大多数环节都是为了让幼儿记忆、背诵这首诗歌,而“感受”“体验”这两个目标已被削弱、掩盖,进而流失。这是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的通病。
  疑惑三:有表情地朗诵是否应该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目标?
  原方案在目标中提到“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在过程中也有教师示范朗诵的环节。“示范”显示出教师强烈的“教”的意识,甚至连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教”。孩子如果真正能够“有表情”地朗读诗歌,那是因为孩子通过欣赏真切地体验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孩子的表情是真实自然、发之内心的,完全不需要教师“教”。
  
  要求更合理 过程更自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陈 莉
  原方案中,教师能够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形式导入学习内容,并通过出示不同风格的音乐和背景图,让幼儿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感受诗歌中“热闹”与“安静”这两种不同的意境,这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就该活动目标和环节设计来讲,还有可以改进之处。
  1.要求更合理
  原方案中“体验‘热闹’与‘安静’对比形成的意境,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的目标,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要求有点高。小班幼儿学习诗歌的目的在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喜欢欣赏诗歌。因此,建议教师适度降低要求,以情感体验为核心,让幼儿通过游戏、欣赏、创编以及自由表演,产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过程更自主
  原方案活动过程过于结构化,教师预设了详细的活动程序,幼儿完全在教师的高控制下进行活动,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特点与需求,提供更多有利于他们自主表达与表现的空间。例如在创编诗歌环节,教师可以不用小图片,而让幼儿自己选择当“太阳公公”的好朋友还是当“月亮阿姨”的好朋友。在他们作出决定后,教师弹奏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幼儿判断应该在哪种风格的音乐声中出来活动,怎么活动。此外,还可以让幼儿尝试将自己的名字编入诗歌,想必这种较为开放的活动形式对幼儿的吸引力更大。
  
  突出重点 细化过程
  
  江苏扬中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晓梅
  原方案设计比较新颖,能够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以游戏的形式,结合音乐、图示等手段引导幼儿学习诗歌,但如果能突出重难点,细化过程,效果会更好。
  一、突出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应该是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意境。难点应该是对“热闹”与“安静”意境的理解。原方案的第一个环节从诗歌中情节变化最突出的地方入手,通过“找朋友”的形式帮助幼儿体验“热闹”与“安静”的不同意境。但我认为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在幼儿对“白天”与“黑夜”特征的了解以及对“热闹”与“安静”意境的理解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情境、音乐衬托、动作表现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有关白天与黑夜、热闹与安静的印象,并进而理解白天与热闹、黑夜与安静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真正把握诗歌的意境。
  二、细化引导过程
  原方案的“目标2”为“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我们知道朗诵必须建立在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幼儿还在操作图示、熟悉诗歌内容时怎能有表情地朗诵?因此,建议教师将理解诗歌与朗诵诗歌分开组织,细化过程。在朗诵部分,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反复倾听诗歌(可以事先录制好,也可以教师现场朗诵),充分感知作品的意境(前段活泼、欢快,后段恬静、柔美)。接着,教师及时引导幼儿体验角色的情感,如:白天太阳公公出来很热闹,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念?脸上可以是什么表情?小兔醒来了,可以配上什么动作?然后请幼儿尝试朗诵,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提供图片有讲究
  
  安徽合肥市梁园镇中心幼儿园 汤玲霞
  在游戏“找朋友”环节中,教师提供了过多的与诗歌内容无关的图片,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对色彩鲜艳、形态可爱的动物形象产生兴趣,从而无法体验“热闹”与“安静”的意境。由此,我认为这个环节提供的图片应与儿歌内容完全匹配,为第二个环节利用图片理解儿歌打好基础。
  在“创编诗歌”这一环节,教师可提供较多的诗歌内容以外的图片,让每个幼儿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排一排、说一说,感受创编的乐趣。
  
  让幼儿亲身感受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中心幼儿园 王益红
  在第一环节第二部分中,教师提供橙色背景纸和黑色背景纸,随音乐提示幼儿“太阳公公出来了”“月亮阿姨出来了”,鼓励幼儿将小图片送到不同的背景纸上。在这里,教师的提示剥夺了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幼儿无需倾听音乐,只要根据教师的提示,将图片贴到相应的背景纸上即可。所以,我觉得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的价值,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并自主选择匹配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完整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关于活动准备
  
  江苏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 杨丽娟
  可以将诗歌内容制作成有背景音乐的动态的课件,这样更能吸引幼儿,更能帮助幼儿轻松表达。课件中一个画面可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为橙色,呈现白天太阳下小动物活动的场景;右边为黑色,上有月亮以及小花、小草睡觉的场景。播放白天“热闹”的场景时配以欢快明朗的音乐,播放夜晚“静悄悄”的场景时配以摇篮曲风格的音乐。
  原方案中让两种颜色的背景纸和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同时出现,看似给了幼儿多种感官的刺激,实则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小班幼儿对颜色的辨别以及对音乐风格的判断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多方面的刺激并不能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诗歌。建议将背景以及音乐隐藏于课件中,让幼儿在倾听、欣赏中感受诗歌中“热闹”与“安静”的不同。
  
  简洁与准确
  
  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富康分园 殷秀兰
  我觉得有些活动太复杂反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活动开始环节,教师设计了一大段引导语,这就不符合小班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另外将原诗句“太阳出来了,小狗醒来了”演变成“小狗是太阳的好朋友”,有点牵强,不太合适。不如直接抽出“太阳”“小狗”的图片,并提问:“谁出来了?谁醒来了……”这样直奔主题,既简洁明了,又能让幼儿充分表达。
  在活动前半部分,教师一直强调“太阳公公出来了”“月亮阿姨出来了”,而诗句是“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由于小班幼儿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应尽量用诗歌里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以给幼儿正确的第一印象。
  
  注重体验
  
  浙江湖州市第一幼儿园凤凰园区 张 立
  原方案虽利用游戏、音乐、图示来表现作品的热闹与安静,但各环节之间缺少连贯性与递进性。幼儿基本都处于静态的感受中,没有自身动态的参与和体验,所以对该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内容上,不可能产生意境体验上的共鸣。我觉得教师可创设简单场景,把用图片做游戏环节和跟随音乐进行动作表现的环节结合起来,利用多种手段让幼儿充分感受诗歌中热闹和安静对比所产生的意境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鼻底周围植骨术在唇腭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病人进行鼻底周围植骨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病人术后鼻底丰满,鼻翼基底上抬,降低了外鼻畸形矫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