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孙绍振思想解读古典诗歌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练,韵律优美和谐,意境含蓄丰富,情感丰富多样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在古诗词特点的基础上解析古诗词,则学生的阅读效果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尝试借鉴孙绍振文本解读法,指导学生品读古诗词,促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入细致。
  一、还原情感逻辑,指导诵读
  为了让学生深入解析古诗词,我首先鼓励学生展开诵读活动。古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在诵读时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调与和谐的肢体动作,加上音乐辅助,能更好地还原作品的情感逻辑,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倾向。我常常结合诗歌的风格选择背景音乐,鼓励学生思考该用怎样的节奏和语速来诵读,并鼓励学生在诵读后说说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展现美景,体现作者喜悦情感的作品。在指导学生赏读时,为了让学生能还原作品的情感,我便鼓励学生展开诵读活动。给学生播放了展现春天氛围的音乐,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诵读活动。学生提出:“我觉得应该读得欢快一点,体现出跳跃性,这样才能展现出游春的感觉。”还有学生认为:“我认为速度要稍微快一点,这样才能连续不断地展现不同的意象,让人觉得春天的美景应接不暇。”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能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感受到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展开春游活动。
  孙绍振认为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而客观的,追求的是事物的共同性,排斥个人情感,但是艺术却是要通过个人情感“歪曲”的,正是因为这种“歪曲”,才能让表层的感觉成为深层感情的索引。
  二、寻找内部矛盾,抓住诗眼
  古代诗歌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要想让学生深入感悟,则要鼓励学生从不多的词句中找出其中的关键点,也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文本中隐藏矛盾的地方,在文本分析中要尝试找到诗眼,探究作者想要运用该词句表达怎样的含义,是否和自己表面理解的内容有矛盾,什么才是作品真正的内涵。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更合理地分析古诗词作品。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的《望岳》一首的诗眼就是“望”字,在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诗眼,找出其中的矛盾点。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首诗歌虽然名字里有‘望’,但是全篇却没有一个‘望’字,也没有它的同义词。”我启发学生思考:“那么,作者到底有没有写出‘望’字呢?作者通过何种方法写‘望’呢?”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深挖下去,发现作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能感受到登览名山的所见,用气势澎湃的笔法展现出了“望”。我鼓励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说说从哪些细节能看出这一点。学生从“割、生、決眦”等字中体会到了“望”的意味。
  学者孙绍振提出文本细读的关键就是还原艺术感觉,而抓住诗眼则是一种能让学生快速展开想象,进入到诗歌内部的还原方法。孙绍振提出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都是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上。因此我鼓励学生在诵读中展开对比,通过寻找矛盾的方式来还原出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入的感知。
  三、展开合理想象,浸入意境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而古诗词作品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象,能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意境中。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尝试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充满画面感的作品,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作品时,就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尝试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入手,说说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来形容下雪,并尝试结合上下文,通过“梨花、狐裘、铁衣”等意象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说说该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作者通过这首诗歌展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认为:“本来应该是十分寒冷的地方,十分艰苦,但是作者却用‘梨花’来形容雪花,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似乎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朋友时内心真挚的情感。”
  孙绍振认为创作是从科学的真的价值向艺术的美的价值转化,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将科学理性从情感逻辑中释放还原出来。因此我鼓励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尝试结合诗歌的意象,在自己的头脑中铺展出相对应的画面,最后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提升审美感受。
  四、结合生平背景,填补空白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我常常组织学生通过扩展阅读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存情况,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样能更有效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内涵。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气势豪迈的作品,若能结合作者生平背景理解这首诗歌,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学生发现,作者创作这首诗歌时,已经四十岁左右,不再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了。同时,作者在密州当知州,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任。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想要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想法,依然用文字抒发着自己的满腔豪情。若学生能体会到这一点,则能填补作品中的空白,明白“老夫聊发少年狂”,到底抒发的是怎样的狂傲之气,感受其中的慷慨激愤之情。
  历史还原也是学者孙绍振所提倡的一种还原方法,孙绍振认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于艺术形式的表面,而应该用更高级的历史还原,进入到作品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的艺术倾向。因此我鼓励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样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梳理意脉发展,感悟波折
  不少作品都有隐藏的情绪,采用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方式,从表面所写的事物深入下去,就能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梳理作品的意脉,尝试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这样才能让文本细读更为有效。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的《登幽州台歌》时,请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学生发现,作者所写不仅仅是展现了幽州台上浩茫的特点,实际上是体现了自己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真正想表达的不是幽州台地处偏僻,没有人烟,而是体现俯仰古今,时间漫长;“念天地之悠悠”不仅写了空间的辽阔,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寂寞之情。最后的“独怆然而涕下”中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苦闷的情绪,让人感觉余音绕梁,似乎能听见作者孤独的呐喊声环绕在幽州台的上空。
  孙绍振认为还原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入到文本的深处,帮助读者找到隐性矛盾,提出问题,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大多数的诗人都将自身的情感隐藏在客观意象中,要体会就要梳理文章的意脉发展,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感,我鼓励学生找到作者主题情感的发展过程,并展开还原,深入理解诗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鼓励学生从还原情感、分析矛盾、感悟意境、填补空白、梳理意脉等方式入手,尝试采用还原的方式展开文本细读,进而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26000)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赏析并概括说书人的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分析和把握说书人的人物形象;难点在于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创意】  紧扣专题教学目标,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展开,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并归纳概括小说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
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除了正常开展的作文教学指导之外,指导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微写作”,将所见所闻、阅读所感以及作文写作中的一些难点作为多写多练的目标,通过大量的“微写作”夯实文学基础,提高写作能力,对农村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支撑功能。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发挥“微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开展“随手记”将所见所闻收录  初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们在平时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学生的“学”引发学生的“思”,整体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以此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以趣导学、少教多学以及以疑促学等三个方面入手,讨论在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创建高效阅读课堂的策略。  一、以趣导学,点燃思维
目的 利用后弹力层撕除术建立一种新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手术的组织反应.方法 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40只新西兰成年兔平均分为4组:角膜内皮刮除组、后弹力层撕除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组及DSEK供体组;右眼为手术眼.每组定期通过角膜内皮活体染色,眼前节照相和UBM至少观察2个月.结果 后弹力层撕除组角膜始终保持混浊,角膜内皮刮除组和DSEK组角膜逐渐透明,角膜厚度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