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活化幼儿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總是习惯性对活动进行过多的预设,甚至“预设”的太死。大家似乎对幼儿的绘画能力缺乏信任,不肯放手。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生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不受真实生活约束,无论在造型表现、色彩运用或画面空间表现方面,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认识去创作,从而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唯有在没有束缚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到“我手画我心”。下面就以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太阳宝宝”两次活动的调整对比为例,探讨如何有效活化美术教学,真正让孩子的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活动方案对比
  二、活动后的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该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上述活动的调整,教师从牵着孩子亦步亦趋地学习到大胆放手后的智慧重构,真正体现了教师鲜明的儿童立场,能在自己退后的同时把孩子推上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前台。具体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开放——注重幼儿的自由体验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在美术教育里释放幼儿的天性,促进幼儿自主建构审美表现能力。因此,在第二次活动重建中,教师首先深入地理解自主建构的内涵,重点对活动目标做了调整。在目标中,相对弱化了幼儿对美术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幼儿调动原有经验后的自主表达、自主创造、自由想象和体验,从而在多元的体验中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目标的开放,也确保了接下来的活动环节一定是以立足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中心,变教师主导下的学习为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在亲历多元的美术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值得强调的是,在制订开放性目标的时候,我们应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美术科学教学的规律,从而让美术教学真正地“活”起来,给予幼儿自由想象、自主体验的机会。
  (二)教学方法要开放——激发幼儿的多元表现
  开放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给幼儿提供自由思考的机会,在关键处引导与点拨。
  1.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趣味性和技能性是很关键的问题,但兴趣一定是幼儿运用旧经验,建构新经验,学习新技能的基本保证。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生硬的教学方法,在孩子自主发现太阳宝宝失去光芒后,创设了以下故事情境。
  教师出示太阳宝宝先后变化的两幅作品,说:“太阳宝宝怎么了?”幼:“光芒不见了,很不开心。”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太阳宝宝的光芒和表情都到哪儿去了?太阳宝宝身上本来有许多漂亮的光芒,就在刚才来幼儿园的路上,他遇见了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年纪大了,生病了,身上的光芒也没有了。于是,太阳宝宝就把自己的光芒全给了他,从此也就失去了笑脸。现在你知道光芒去哪了吗?”幼:“送给了太阳公公。”师:“那你们想不想来帮帮太阳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太阳宝宝添上光芒呢?幼:“用笔画、用剪刀剪、剪了再贴上去、问其他太阳宝宝借……”
  2. 提供创意作品,自主观察,发现方法
  美术技能和方法的习得,并不是教师直接告知的,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第二次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幼儿新的作画方法:线条和图形的组合。而是出示孩子的创意作品,引导他们自主观察。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新方法,教师再通过追问:“那谁能说说她的线条和图形是怎样巧妙组合的?”来帮助孩子认识到这种装饰方法在组合时候的自由和多元。
  3. 营造自由氛围,充分表达,放手作画
  我们还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每一个幼儿自由表达。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自由创作前,教师摒弃了范画教学,而是设计同伴自由交流分享活动:“你想怎么设计太阳宝宝的光芒?赶快和你的伙伴交流吧!”让孩子自主地思、大胆地说,这样的教学不仅加强了幼幼之间的合作交往,达到了思维互补、共同提高的目标,还给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呈现的作品也更为丰富与灵动。
  (三)教学过程要开放——推进幼儿的经验迁移
  1. 当幼儿自主学习时——支持激励,大胆表现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经验,虞永平教授指出:要让幼儿园的课程回归经验,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积累运用简单的线条、图案装饰的经验,所以在调动孩子学习经验来归类梳理线条和图形的时候,我们变“幼儿说,教师直接在纸上画”的教学策略为:“你知道哪些线条?你还知道哪些图形?请你来画一画?”看似简单的改变,凸显的是教师基于孩子的已有经验,把画线条、图形的机会还给孩子,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效率的包办代替。因此,孩子在这一环节不仅能大胆地说出各种线条和图形,在教师“你能画出三种不一样的线条,真了不起!还有谁补充”这样先跟后引的鼓励下,不断丰富线条和图形的经验。
  2. 当与前期经验保持关联时——唤醒提取,迁移运用
  任何表现方法的学习,总是在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认知迁移的规律,找准新旧经验的连接点和新经验的生长点,引导幼儿积极提取已有经验来进行学习。以“可爱的太阳宝宝”活动调整为例,当孩子只能调动原有经验想到用单一的线条或图形来装饰太阳宝宝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幼儿线条和图形组合这一新的装饰方法,而是基于幼儿欠缺经验进行了智慧设计:及时给出一幅线条和图形组合装饰的太阳宝宝作品,让幼儿充分观察、欣赏、发现。这不仅是经验不断丰富和拓展的过程,更是帮助孩子在新、旧经验的连接上能找到一个新的生长点,恰到好处地助推幼儿美术技能的学习。   3. 当幼兒能力发展不平衡时——优势互补,同生共长
  由于幼儿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接受早期教育的方式不同,因此会导致个体之间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经过教师的巧妙利用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在第二次活动的调整中,教师就能充分发掘这种生态资源的教育价值,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幼儿之间的同生共长。如教师邀请幼儿在集体面前画线条和图形,这种幼儿的示范就是让幼儿“教”幼儿;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分享交流“自己想怎么装饰太阳宝宝”,就是让幼儿“启发”幼儿;在互动评价中,发现同伴作品中值得学习的创意,就是让幼儿“欣赏”幼儿。
  (四)教学评价要开放——关注幼儿的创作感受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学评价的作用不可忽视。于是,第二次活动中的评价环节,教师独具匠心,将教师主导式的评价巧妙地调整成多元的评价。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太阳宝宝?”幼:“这是我画的太阳宝宝,我是用许多线条和图形来装饰光芒的。”师:“你们看,她装饰的线条和图形真的很丰富,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我们掌声送给她,知道的线条和图形真的很多,装饰得也很漂亮。”师:“你最喜欢哪个太阳宝宝,为什么?”幼:“我最喜欢这个太阳宝宝,因为她的光芒很漂亮,有直线和三角形,还有曲线和爱心。”师:“是的,她的装饰很有创意,给她奖励一个太阳宝宝贴。”师:“老师最喜欢这个太阳宝宝,你们猜猜为什么?”幼:“因为它画了笑脸,笑眯眯的。”师:“哦,你还注意到了太阳宝宝的表情,看来,太阳宝宝有了光芒后心情很开心。”幼:“因为她用到了锯齿线和五角星形来装饰,很特别。”师:“是的,老师也喜欢这一个太阳宝宝,除了你们刚才说的,我还觉得他装饰的线条和图形很丰富,整个画面就显得特别丰满。而且最了不起的是,他还加上了金色的光芒。等会把他的这幅太阳宝宝放到我们区角的作品展示区里,大家说好不好?”
  梯度的问题设计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表达,也在开放的评价中达到了引导幼儿从线条、图形组合、色彩、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精心组织,浸润的是教师对孩子作为一个美的创作者具备审美鉴赏力的一种信任,更渗透着教师作为幼儿评价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引导者的教育智慧。在调整后的活动中,评价的主体多元:不仅有自我评价,还有同伴互评,更有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的标准多维:有对线条、图形组合的评价,还有对表情、颜色的评价,更有对创造力和布局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丰富:有顺势而动的掌声,有孩子们喜欢的奖励贴,还有区域作品的展示特权。评价的语言具体化:教师更多的是把兴趣、情感和操作体验作为了评价的重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操作体验和审美感受。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毕业设计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关系,指出科学选题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
在陶艺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只会临摹教师的范例,导致制作出的作品形状相似,这显然违背了活动开展的初衷。通过日常的观察,我们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通过图标暗示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创作能力。  一、图标的设计阶段  3~6岁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主要依靠事物的表象以及具体的联系来进行思维。所以我们选择了内容简洁明了,构图直观形象的图标设计方案,让幼儿更容易根据图标指示
“分层支持”策略是教师根据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该策略摒弃了以往美术教学中材料单一、指导单一、作品单一的不足,通过建立良性的幼儿与材料互动、幼幼互动、师幼互动的学习氛围,采取材料分层、指导分层的方式达到幼儿作品的个性化呈现。  一、材料管理分层——货柜式投入  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常常主导着材料准备的过程,幼儿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面对相同、单一的创作材料,幼儿很难有个性化的创造与表现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 3~6岁是幼儿形成独特个性的关键期,区域活动作为自由的开放性体验式活动,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现以美术区域活动为例,来谈谈我园是如何助推幼儿创作出个性化作品。  一、助——投其所好,材料支持  1. 个性搜集,广而汇之。在美术区,幼儿若要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材料的搜集尤为重要。首先,要激发幼儿收集材料的欲望。教师可让幼儿经常欣赏一些造型丰富、创意独特的作品,通过欣赏、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本土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和认识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情趣。”我园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树叶是我们唾手可得的教育资源。教师如何运用树叶激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做法:  一、以叶为“纸”,提升绘画兴趣  美术活动并不仅限于让幼儿在纸上创作,也可以把树叶当成“画纸”。如在开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