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能变电站方兴未艾,它的出现在极大提高变电运行水平的同时,也给相关的设计特别是二次系统的设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从比较传统的二次系统和智能化二次系统的差异入手,对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的关键点进行论述和分析,以期找到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二次系统 智能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181-02
1 引言
当前,以“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为特点的智能变电站正蓬勃兴起。它的推广,一方面变革了传统的变电运行理念,使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得到飞速提升;另一方面,也给习惯常规站设计的相关人员带来了重重压力。
确实,常规站历经上百年的技术沉淀,在各方面均已趋于成熟。而智能化变电站是新生事物,在许多方面尚需不断磨合,尚存在可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为了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水平和技术经济性,必须在首道“工序”——设计上下功夫。和常规站一样,智能变电站的设计重心也在二次上,不过,是所谓的大二次,它包括了自动化、保护、调度和通信等多个专业。由此可见,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是一个难点。而要克服这个难点,首先必须找准关键点。
2 传统二次系统和智能化二次系统的差异
传统二次系统传递的是模拟量,而智能化二次系统传递的是数字量,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也是两者之间其他差异的根源。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2.1 二次回路不同
常规站的二次回路是一张电缆网:所有的信息传递和交互动作均通过二次电缆进行。缺点:需要大量接点,系统接线复杂。优点:设备间的互通关系明确,便于查找故障。
智能站的二次回路是一个通信网络:全站信息转化为虚拟数字的形式,并以IEC61850规约为基准进行交互。缺点:信号的输入输出关系与通信网络接线不对应,增加设计难度。优点:节省电缆,简化施工。
2.2 二次系统的逻辑结构不同
常规站采用“两层”结构,即“站控层”和“间隔层”。而智能站增加一个“过程层”,且对原先的“间隔层”的通信方式也有所改动。
缘由:智能站要采集整站的全景数据并实现交互共享,若按常规站配置,一则信息传输容量和速率达不到要求,另外也和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相冲突。
2.3 一次、二次的分界面不同
在常规站中,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划分非常明确,不同类别的设备运行于不同的电磁环境中。而在智能站中,为了传递数字量的需要,原本属于二次设备范畴的保护、测控、计量等单元渐渐和智能一次设备相结合,使得二次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安全因素。
2.4 设计内容的不同
和常规站相比,智能站没有繁杂的端子排图,但增加了以下内容:全站网络图、VLAN划分、IP配置、虚端子设计、虚端子二次接线图、同步系统图等。
以上列举常规变电站和智能变电站在二次系统方面的主要不同之处,这也是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产生根源。
3 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的关键所在
3.1 全站逻辑结构的确定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全站信息的高度交互,智能变电站的逻辑结构确定为三层(即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但三层之间怎么联系,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IEC61850要求: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采用总线型以太网(基于IEC61850-8标准),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采用分布式星形采样值网(基于IEC61850-9-1标准)和独立的GOOSE(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双网。
按照以上配置,虽然能很好地满足全站大流量数据的交互和传送,但也带来了交换机规模庞大和端口数量众多的缺陷,不利于降低建设成本,不利于日常维护。
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譬如220kV站和110kV站是完全不一样的),准确计算实时数据和非实时数据的流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通信协议对数据流向进行划分,以保证正常运行时数据只流向需要的交换机端口。这样,就可以适当简化全站逻辑结构。
2011年底投产的110kV 新生智能变就大胆尝试了“三层一网”的结构。
3.2 智能设备的选择
智能设备选择是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
(1)电子式互感器的选择;(2)智能开关的选择;(3)集成装置的选择。
关于电子互感器,分无源式和有源式两种,各有优缺点,需要在综合考虑成本承受力、技术可行性等因素后谨慎确定。
关于智能开关,目前也有两种:理想智能开关,智能终端与传统开关组合。理想智能开关具有在线监测、智能控制和自我诊断等功能,性能极其优良,只是造价不菲。而智能终端与传统开关组合的那种类型充其量只是半智能产品,随着技术的进步,必然被淘汰。
关于集成装置,可供选择的有:测控保护一体化、计量与保护(测控)一体化、故障录波和网络分析一体化等,需要根据现场场地情况,再结合交换机设备的冗余度等综合确定。
3.3 继电保护配置
虽然智能站的主要保护配置(如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母线保护等)和同等规模的常规站是一样的,但需要考虑到数据采集和保护跳闸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要求采用直采直跳方式。
另外,智能站由于能将全景数据集中至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能传输GOOSE报文,因此具备建立站域保护和网络备自投的条件。这些可以作为后备保护来使用。
3.4 二次安全防护的设计
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中所需要和所产生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的时效性和类别各不相同:有些是控制命令、有些是状态量、有些是视频流等等。而智能变电站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开放的、对等的通信模式(为了最大程度实现数据共享),这样,任何一个装置都有与其它网络节点交互的能力,其结果必然带来二次安全性的降低,因此,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就需要对二次安防进行设计:主要要合理确定各类信息所属安全区域(一般按重要程度分为安全Ⅰ区、安全Ⅱ区、安全Ⅲ区和安全Ⅳ区),并选用专用隔离装置进行单向或双向隔离。 3.5 二次系统防雷设计
前面已经提到:智能变电站中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界限逐渐趋于模糊,二次设备往往运行于一次设备所在的柜体或柜仓中,而这些地方显然比较容易产生过电压(特别是感应雷易进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原本对过电压就比较敏感的二次装置(如保护、计量、测控等),会因工作场合的不当而频发故障,进而影响系统稳定性。因此,做好智能二次系统的防过电压设计极为重要。
从过电压产生机理看,主要有两方面:(1)电子网的暂态过程;(2)感应雷击。
显然,对于智能二次设备来说,主要是防感应雷击(因为感应雷击的能量必然高于暂态过电压)。而由于感应雷击需要通过传输通道才能产生破坏作用,所以,预防的着眼点应落在传输通道上。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和加装SPD(电涌保护器)来实现。
3.6 一体化电源系统的设计
常规变电站内的交、直流系统、通信电源系统、逆变电源系统是相互孤立的,一般由不同厂商制造,其通信规约互不兼容,这样就实现不了运行信息的共享。而智能变电站的特点之一是要有高可靠性,这就要求它必须具备实时监控站内各路电源(直流、交流、通信电源、UPS等)的能力。所以,设计一体化电源系统,将各路电源的参数纳入统一网络平台来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光伏发电等分布式能源接入站用电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作为智能变电所的二次设计,应当具有这样的前瞻性。
3.7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考虑
进行智能站二次设计时,必须给建设智能辅助系统留有充分的裕度。智能辅助系统的具体功能至少包含:
(1)变电站的动力部分监控;(2)变电站的环境部分监控;(3)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智能辅助监控;(4)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状态评估。
4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建设智能变电站势所必然。而由于智能变电站的出现时间不长,在一些方面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特别是完成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的人员)把住关键点,不至于偏离智能化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葛立青,杨凡.智能变电站信息集成及二次安全防护方案[J].江苏电机工程,2012(7).
[2] 胡刚,夏勇军,蔡勇,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现状和展望[J].湖北电力,2010(12).
[3] 娄悦,秦华,孙纯军.220kV西泾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J].华东电力,2011(5).
关键词:二次系统 智能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181-02
1 引言
当前,以“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为特点的智能变电站正蓬勃兴起。它的推广,一方面变革了传统的变电运行理念,使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得到飞速提升;另一方面,也给习惯常规站设计的相关人员带来了重重压力。
确实,常规站历经上百年的技术沉淀,在各方面均已趋于成熟。而智能化变电站是新生事物,在许多方面尚需不断磨合,尚存在可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为了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水平和技术经济性,必须在首道“工序”——设计上下功夫。和常规站一样,智能变电站的设计重心也在二次上,不过,是所谓的大二次,它包括了自动化、保护、调度和通信等多个专业。由此可见,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是一个难点。而要克服这个难点,首先必须找准关键点。
2 传统二次系统和智能化二次系统的差异
传统二次系统传递的是模拟量,而智能化二次系统传递的是数字量,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也是两者之间其他差异的根源。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2.1 二次回路不同
常规站的二次回路是一张电缆网:所有的信息传递和交互动作均通过二次电缆进行。缺点:需要大量接点,系统接线复杂。优点:设备间的互通关系明确,便于查找故障。
智能站的二次回路是一个通信网络:全站信息转化为虚拟数字的形式,并以IEC61850规约为基准进行交互。缺点:信号的输入输出关系与通信网络接线不对应,增加设计难度。优点:节省电缆,简化施工。
2.2 二次系统的逻辑结构不同
常规站采用“两层”结构,即“站控层”和“间隔层”。而智能站增加一个“过程层”,且对原先的“间隔层”的通信方式也有所改动。
缘由:智能站要采集整站的全景数据并实现交互共享,若按常规站配置,一则信息传输容量和速率达不到要求,另外也和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相冲突。
2.3 一次、二次的分界面不同
在常规站中,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划分非常明确,不同类别的设备运行于不同的电磁环境中。而在智能站中,为了传递数字量的需要,原本属于二次设备范畴的保护、测控、计量等单元渐渐和智能一次设备相结合,使得二次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安全因素。
2.4 设计内容的不同
和常规站相比,智能站没有繁杂的端子排图,但增加了以下内容:全站网络图、VLAN划分、IP配置、虚端子设计、虚端子二次接线图、同步系统图等。
以上列举常规变电站和智能变电站在二次系统方面的主要不同之处,这也是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产生根源。
3 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的关键所在
3.1 全站逻辑结构的确定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全站信息的高度交互,智能变电站的逻辑结构确定为三层(即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但三层之间怎么联系,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IEC61850要求: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采用总线型以太网(基于IEC61850-8标准),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采用分布式星形采样值网(基于IEC61850-9-1标准)和独立的GOOSE(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双网。
按照以上配置,虽然能很好地满足全站大流量数据的交互和传送,但也带来了交换机规模庞大和端口数量众多的缺陷,不利于降低建设成本,不利于日常维护。
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譬如220kV站和110kV站是完全不一样的),准确计算实时数据和非实时数据的流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通信协议对数据流向进行划分,以保证正常运行时数据只流向需要的交换机端口。这样,就可以适当简化全站逻辑结构。
2011年底投产的110kV 新生智能变就大胆尝试了“三层一网”的结构。
3.2 智能设备的选择
智能设备选择是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
(1)电子式互感器的选择;(2)智能开关的选择;(3)集成装置的选择。
关于电子互感器,分无源式和有源式两种,各有优缺点,需要在综合考虑成本承受力、技术可行性等因素后谨慎确定。
关于智能开关,目前也有两种:理想智能开关,智能终端与传统开关组合。理想智能开关具有在线监测、智能控制和自我诊断等功能,性能极其优良,只是造价不菲。而智能终端与传统开关组合的那种类型充其量只是半智能产品,随着技术的进步,必然被淘汰。
关于集成装置,可供选择的有:测控保护一体化、计量与保护(测控)一体化、故障录波和网络分析一体化等,需要根据现场场地情况,再结合交换机设备的冗余度等综合确定。
3.3 继电保护配置
虽然智能站的主要保护配置(如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母线保护等)和同等规模的常规站是一样的,但需要考虑到数据采集和保护跳闸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要求采用直采直跳方式。
另外,智能站由于能将全景数据集中至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能传输GOOSE报文,因此具备建立站域保护和网络备自投的条件。这些可以作为后备保护来使用。
3.4 二次安全防护的设计
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中所需要和所产生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的时效性和类别各不相同:有些是控制命令、有些是状态量、有些是视频流等等。而智能变电站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开放的、对等的通信模式(为了最大程度实现数据共享),这样,任何一个装置都有与其它网络节点交互的能力,其结果必然带来二次安全性的降低,因此,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就需要对二次安防进行设计:主要要合理确定各类信息所属安全区域(一般按重要程度分为安全Ⅰ区、安全Ⅱ区、安全Ⅲ区和安全Ⅳ区),并选用专用隔离装置进行单向或双向隔离。 3.5 二次系统防雷设计
前面已经提到:智能变电站中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界限逐渐趋于模糊,二次设备往往运行于一次设备所在的柜体或柜仓中,而这些地方显然比较容易产生过电压(特别是感应雷易进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原本对过电压就比较敏感的二次装置(如保护、计量、测控等),会因工作场合的不当而频发故障,进而影响系统稳定性。因此,做好智能二次系统的防过电压设计极为重要。
从过电压产生机理看,主要有两方面:(1)电子网的暂态过程;(2)感应雷击。
显然,对于智能二次设备来说,主要是防感应雷击(因为感应雷击的能量必然高于暂态过电压)。而由于感应雷击需要通过传输通道才能产生破坏作用,所以,预防的着眼点应落在传输通道上。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和加装SPD(电涌保护器)来实现。
3.6 一体化电源系统的设计
常规变电站内的交、直流系统、通信电源系统、逆变电源系统是相互孤立的,一般由不同厂商制造,其通信规约互不兼容,这样就实现不了运行信息的共享。而智能变电站的特点之一是要有高可靠性,这就要求它必须具备实时监控站内各路电源(直流、交流、通信电源、UPS等)的能力。所以,设计一体化电源系统,将各路电源的参数纳入统一网络平台来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光伏发电等分布式能源接入站用电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作为智能变电所的二次设计,应当具有这样的前瞻性。
3.7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考虑
进行智能站二次设计时,必须给建设智能辅助系统留有充分的裕度。智能辅助系统的具体功能至少包含:
(1)变电站的动力部分监控;(2)变电站的环境部分监控;(3)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智能辅助监控;(4)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状态评估。
4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建设智能变电站势所必然。而由于智能变电站的出现时间不长,在一些方面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特别是完成二次系统智能化设计的人员)把住关键点,不至于偏离智能化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葛立青,杨凡.智能变电站信息集成及二次安全防护方案[J].江苏电机工程,2012(7).
[2] 胡刚,夏勇军,蔡勇,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现状和展望[J].湖北电力,2010(12).
[3] 娄悦,秦华,孙纯军.220kV西泾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J].华东电力,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