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思维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新课标深化改革后,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高效学习知识,已成为当前各个阶段教师探索和追求的新目标。而语文是小学生步入学习阶段之初最重要的学习课程,学好语文最基础、最关键的便是小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较强,能够通过书本内容提取和掌握关键信息,并将主旨反馈给大脑,从而做出有效的判断和理解,这便是学生高效的阅读思维。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思维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思维潜能
   我们知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其要素包括语言的构建与应用、思维的发
  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以及综合人文素养的思考与感悟等。所以,在语文核心素养下,想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潜能,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办法,不可急于求成,而是应当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多种角度缓慢而不失进度地、稳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阅读思维更上一层楼。
   一、培养阅读耐心,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尚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和枯燥、抽象的语言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持续阅读,一旦内容较深,或者与生活的距离较远,学生就会缺乏阅读的兴趣,这样不仅不能高效阅读,还会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使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最先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阅读下去。
   在新一轮教改后的统编语文教科书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在课本文章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髓,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学生也不例外,而且更应当从小抓起,像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千古名诗,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还让他们品味其中的优美意境和古文诗词的鉴赏评析,老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前以故事形式为学生普及历史背景和当时的风俗人情等,紧抓住学生对古人的好奇和古代繁荣传统文化的向往,再以现代化的语言讲述出诗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便不会被抽象难懂的文言词句所困扰,每次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时,都能如故事一般想起前因后果,那就从晦涩难懂的阅读变成了有趣的理解和记忆了。对于传统神话如《牛郎织女》等,课文中都是以白话文的形式讲出了经典故事,学生大多会被故事所吸引,从而阅读下去,这一阶段教师的压力相对较小,只需要將文章中的亮点放大,让学生学到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和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就好。再如,统编教科书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类涉及近代历史时政的屈辱史的文章,学生或许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或是对这一类文章不是特别感兴趣,为了培养他们将整篇文章都能够阅读下去的好习惯,教师应当尽可能讲述背景前后的前因后果,以形象的描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时中国情况的危机,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励他们继续阅读下去,并从文章中有所收获,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民族是非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着重注意的。在《四季之美》这类文章中,整篇文章偏散文形式,学生能够阅读,但未必能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应当引导他们关注重点内容,帮助他们理清各个段落的中心,着重紧扣主旨,当学生读起来阅读难度减小,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后,他们阅读潜能便能极大地激发出来。
   所以,教师在帮助他们培养整本书的思维时,首先要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让学生对学习语文、阅读书籍有抵触情绪。只有学生认可阅读书籍这件事后,才能开始耐下心来去看书中的文字,听取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和品味书中语言的奥妙之处。
   二、分清文章题材,思考整体布局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教学进度和效率,使其能够高效阅读整本书。我们所说的“高效”,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耐心把书读完,而是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文章的布局结构以及中心思想和表达的情感,并从中有所感悟,映射到现实生活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便是新课标深化改革下,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最终目标。
   所以对于整本书的把控阅读和文章的评析鉴赏,我们应当从题材开始。例如,在统编教科书六年级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二则》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古文写法的经典之处以及词句用法的妙处,这对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在说明文题材中,如第三单元的《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是以科普的形式向人们讲述的,学生在所讲内容方面大多属于知识空白区,所以教师此时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这类文章分为开头、中心和结尾,中心又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学生并不需要具体记住文章中所写的具体数据(年份、专业词汇、各个建筑物布局)等,只需要掌握文章的大体布局,知道文章讲述的是什么即可。如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这类偏散文性质的文章,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阅读全文,然后理清每段所述,接着最重要的便是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的强烈批判情感和惋惜之情,学生以此能够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所以在整本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框架,使学生尽可能减少阅读障碍,在每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自行掌握高效阅读的形式,分清文章的题材,掌握整体的布局,从而提高阅读潜能。
   三、丰富阅读方法,提出合理问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学生不再局限于纸质书,还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阅读途径。丰富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益处,但也存在着弊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鲁滨逊漂流记》《少年闰土》这两篇文章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存在这一个问题,学生阅读方式一成不变,使得阅读效果不高。然后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了不同的阅读方法,针对不同风格的文章。《鲁滨逊漂流记》采用的是经典著作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讲究阅读速度放慢,对文章中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体会主人公的意图,从而懂得一些荒野求生的妙招。《少年闰土》采用的是沉浸式阅读法,这种方法让学生沉浸于故事世界,与故事中的主人公闰土一起经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等,这种阅读方法营造了一种主人公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促进对故事情节的把握。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种习惯有利于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在阅读结束后可以组织交流会、读书报告等形式,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从中发现问题。通过读、写和想三者交融,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强化阅读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章节过多的书籍时,经历漫长的阅读过程,耗费了大量时间。由于受到阅读时间过长、学生阅读兴趣的不稳定等影响,会导致学生对该书籍产生厌恶感,从而很难落实整本书阅读。我在讲授《景阳冈》一课时,先让学生对全文预读,并谈谈此篇课文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观察学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学生手中都没有拿笔,眉头紧锁,翻完一页之后就开始出现抓头发等动作。大概过了二十分钟左右,我问学生有没有看完课文,结果只有一两个人回答了。然后我便让学生停止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我们可以运用手中的笔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一个部分,而不是手中无笔式阅读。可以进行粗读与精读交替的阅读方式,精彩段落精读,其他段落粗读。从你们这次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你们在平时缺乏阅读锻炼,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多读书强化自身阅读能力,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长篇文章。”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并拟订相关措施保障阅读计划正常进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参与到整本书阅读当中,在阅读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组织学生进行读后交流与分享,收获阅读的成果与乐趣,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雨后见彩虹的快感。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阅读能力,发现故事中的乐趣,培养阅读习惯,让自身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有所提升。
   總之,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而制订相应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认知,丰富体验,拓宽视野,培养习惯,这无论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其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让.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42.
   [2]夏冰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53.
   [3]周丽君.统编版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表现性评价实践与研究:以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例[J].教育观察,2020,9(39):96-97,110.
   [4]黄利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11-13.
   [5]马开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12):60-61.
   [6]陈晓英.整本书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2020,9(3):48-49.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也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新的教育背景,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考虑,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从小学语文入手,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再加上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受到启发、感染、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懂得自觉地在学习上、品格上、道德上来提升自己。   关键词:新教育背景;完美教室;提升;人文素养   素
摘 要:在小学阶段,从小给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但能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而且让学生学习的情怀和思想会更广阔一些,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在学习、成长中充满自豪感、荣誉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爱国思想;培养策略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们很多科目教学都只注重成绩,忽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爱国教育局限于道德与法治等与思想有关的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无形中被重智
语文要素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单元学习重点,更是教学的痛点.如何医治语文要素这个“痛点”呢?陈先云先生指出,“每个课后思考练习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
关于小学数学学科的练习课堂,是指将练习题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旨在鼓励学生加强合作探究,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练习课一般在复习阶段实施,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锻
新教育理念下,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作为积累语文知识底蕴的阅读环节成效低下.为此,需要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以期为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形成
摘 要:以课程融合理念的概念简介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详细论述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科学整合:借助认知状态实现整合、借助认知能力实现整合、借助认知过程实现整合。   关键词:课程融合理念;劳动教育;科学课程;整合;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发展,教师越来越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实用发展和创新构建。在此过程中,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慢慢引起了教师群体的普遍重视,并主动探究科学课程在劳动教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