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有成就的人总是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好了受益终身,习惯养不好则成就不了大的业绩。同样,对学语文来说,需要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要求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字音字意及相应用法字典都说得非常清楚。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另外。有了字词典,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生字词还要勤查字词典,教师要督促学生勤查字词典。有些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词喜欢问老师,老师成了学习中不可丢的拐杖,这种现象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如果学生一旦对生字词向老师发问,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拒绝作答,让学生自己在字词典中去寻找答案。
二、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或是汉语知识的练习,都渗透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如果是写作,那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你的语言、你的构思、结构安排,也许有借鉴别人作品的成分,一旦经过个人的脑子安排,用手写出来,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开动脑筋的同时,调动眼耳口鼻各种感觉器官,几种器官协调工作,加强练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诸多感觉器官。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三、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做练习,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过去,老师总是用铺天盖地的习题轰炸学生,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造成有些学生对学习的极端反感。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反对题海战术的呼声愈来愈强烈。结果导致有的老师盲目减负,连一些基本的练习也懒得给学生布置。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笔者不想在这里过多地探讨这一问题,但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对练习题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不同,设置相应难度却又可以完成的练习。学生在练习的同时,不仅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且在正确完成练习后,可以获得一种轻松和愉悦,增强自信心。因此,让学生每天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何况,古人说‘三天不练手生’呢!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走上街头,搞一次清除不规范字的活动。义务为群众代写书信,春联等。另外,还可多举办课内可外活动,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于生动的活动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品表演,讲故事比赛,舞蹈欣赏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宋词,其词中所体现的音乐美`意境美,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后人将其谱上曲,当成歌曲加以咏唱。我在教学该词时不是去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内含,以及独具的美感。因为老师讲得再多再好,学生没有兴趣听那也是无用的。我让学生自读查时代背景`作者`结合注释明白大意,然后让两个学生配合,一人以歌代诵,一人则以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舞蹈的形式诠释词的含义。结果,学生热情很高,对词加深了理解,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的想象和联想。不过,只要讓学生能期待有下一次就够了。当然,唱歌跳舞也许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但是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擅长,变换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多欣赏电影、电视剧等文学作品,让审美能力反作用于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激发`带动人。教师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辱感,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看《南京大屠杀》时,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落后则会挨打的道理,让学生有强烈的强国责任感,从而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看《钢铁是怎样连出来的》,让学生把保尔顽强的革命意志借鉴到学习中来。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让学生备好开展自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包括:1,过汉语拼音关,并学会查字典。2,过文字关,丰富词汇量。3,过语法关,熟悉标点符号的用法。4,掌握作笔记和写心得的要领。
四、要明确语文自学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自学的方向。
1.根据已有的设问来确定目标、方向。中学语文教材都配备有相应的课外自读教材。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的自读教材《欣赏生命》。在每一篇自读课文的后面都有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紧扣文章主题`内容。这就有助学生把握好从那些方面去分析理解文章,从而读懂读透文章。
2.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来读。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一个个体,因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触更多的时候不以教材的形式出现。比如在报纸上阅读一篇文章,因为它不以教材的形式出现,并不附设一定的问题在文后。这就要求学生从文题、新词、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中占有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顺藤摸瓜,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为文章层次。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对文章的内容的精练概括即为文章中心。然后是文章的现实社会意义。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其写作目的,或者要宣扬先进,批评落后;或者要揭示社会现象,引起我们深思;或者要介绍一对象,让我们把握其特性等等。其写作目的`意图背后的就是作者有意无意要求的现实意义。例如宣传好人好事,是要给我们树立榜样,要我们向先进人物学习。
一、要求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字音字意及相应用法字典都说得非常清楚。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另外。有了字词典,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生字词还要勤查字词典,教师要督促学生勤查字词典。有些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词喜欢问老师,老师成了学习中不可丢的拐杖,这种现象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如果学生一旦对生字词向老师发问,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拒绝作答,让学生自己在字词典中去寻找答案。
二、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或是汉语知识的练习,都渗透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如果是写作,那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你的语言、你的构思、结构安排,也许有借鉴别人作品的成分,一旦经过个人的脑子安排,用手写出来,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开动脑筋的同时,调动眼耳口鼻各种感觉器官,几种器官协调工作,加强练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诸多感觉器官。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三、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做练习,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过去,老师总是用铺天盖地的习题轰炸学生,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造成有些学生对学习的极端反感。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反对题海战术的呼声愈来愈强烈。结果导致有的老师盲目减负,连一些基本的练习也懒得给学生布置。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笔者不想在这里过多地探讨这一问题,但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对练习题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不同,设置相应难度却又可以完成的练习。学生在练习的同时,不仅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且在正确完成练习后,可以获得一种轻松和愉悦,增强自信心。因此,让学生每天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何况,古人说‘三天不练手生’呢!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走上街头,搞一次清除不规范字的活动。义务为群众代写书信,春联等。另外,还可多举办课内可外活动,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于生动的活动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品表演,讲故事比赛,舞蹈欣赏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宋词,其词中所体现的音乐美`意境美,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后人将其谱上曲,当成歌曲加以咏唱。我在教学该词时不是去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内含,以及独具的美感。因为老师讲得再多再好,学生没有兴趣听那也是无用的。我让学生自读查时代背景`作者`结合注释明白大意,然后让两个学生配合,一人以歌代诵,一人则以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舞蹈的形式诠释词的含义。结果,学生热情很高,对词加深了理解,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的想象和联想。不过,只要讓学生能期待有下一次就够了。当然,唱歌跳舞也许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但是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擅长,变换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多欣赏电影、电视剧等文学作品,让审美能力反作用于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激发`带动人。教师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辱感,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看《南京大屠杀》时,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落后则会挨打的道理,让学生有强烈的强国责任感,从而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看《钢铁是怎样连出来的》,让学生把保尔顽强的革命意志借鉴到学习中来。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让学生备好开展自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包括:1,过汉语拼音关,并学会查字典。2,过文字关,丰富词汇量。3,过语法关,熟悉标点符号的用法。4,掌握作笔记和写心得的要领。
四、要明确语文自学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自学的方向。
1.根据已有的设问来确定目标、方向。中学语文教材都配备有相应的课外自读教材。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的自读教材《欣赏生命》。在每一篇自读课文的后面都有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紧扣文章主题`内容。这就有助学生把握好从那些方面去分析理解文章,从而读懂读透文章。
2.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来读。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一个个体,因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触更多的时候不以教材的形式出现。比如在报纸上阅读一篇文章,因为它不以教材的形式出现,并不附设一定的问题在文后。这就要求学生从文题、新词、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中占有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顺藤摸瓜,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为文章层次。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对文章的内容的精练概括即为文章中心。然后是文章的现实社会意义。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其写作目的,或者要宣扬先进,批评落后;或者要揭示社会现象,引起我们深思;或者要介绍一对象,让我们把握其特性等等。其写作目的`意图背后的就是作者有意无意要求的现实意义。例如宣传好人好事,是要给我们树立榜样,要我们向先进人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