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至第五部分略。)
六、汉藏语研究几个值得讨论的热点问题
问题一:汉藏语的音节结构问题。原始汉藏语是单音节的、一个半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单音节的,另一种认为是一个半音节或多音节的。
问题二:汉藏语是否有复辅音。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有没有前置辅音、基本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形式。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是否需要区分前置辅音和前缀?有没有中缀?复辅音后置辅音和介音的关系。
问题三:声类问题。汉藏语有几套塞音,小舌部位的塞音是后起的还是原始的?与此相关的是塞擦音问题,现在汉藏语系语言里最多的语言有5套塞擦音,最少有1套。它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如何?
问题四:结尾辅音和元音格局问题。根据文献和现存汉藏语系语言的遗存,我们大体可以构拟原始汉藏语的结尾辅音为:[-p]、[-t]、[-k]、[-m]、[-n]、[-?耷]。可能还有复辅音尾。是否有清浊两套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元音尾的问题。现在看来它是后起的语音现象。元音格局是分歧最大的。四分、六分、七分都有。都有一定的根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问题五:声调的格局和起源问题。声调是后起的语音现象,它来源于音节结构的三种机制:第一,结尾辅音;第二,基本辅音的清浊;第三,复辅音前置辅音的消失。这三种机制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集团中所起的作用有先有后。因此,汉藏语系形成统一调类的格局是不可能的。
问题六:原始汉藏语音系构拟采用声韵母系统还是元辅音系统?利弊在哪里?我基本上赞同用元辅音系统来构拟原始汉藏语。但我不反对研究汉语史的学者采用声韵调的方法构拟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问题七:原始汉藏语的语法结构类型是什么样的?是孤立(分析)型,屈折型,还是黏着型?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释。为什么与藏缅语关系最接近的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差异最大?例如SOV与SVO的不同,介词系统的语序的不同。而同源词不多的侗台语、苗瑶语却在语法结构类型上如此接近?
问题八:几个值得注意的语法现象:动词的使动和互动形式问题。人称一致关系问题与人称领属词头问题。疑问语素问题。量词的产生、发展机制问题。
问题九:关于语法形式问题。
请看黏着型语法例证(羌语北部方言麻窝话):

意为“他们要打你的弟弟。”
其中1表示宾语为1、2人称代词或被1、2人称代词所领有。2表示主语为多数。3表示将来时。4表示宾语或宾语的定语的人称为第二人称。5表示主语为第三人称。(此例证动词5个后缀)
例证2(独龙语独龙江方言龙拉话):

意为“你要(我替你)把鸡捉下来吗?”
其中1表示疑问式。2表示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3是动词词缀。4表示宾语中隐含有第二人称代词。5表示行为动作从上往下进行。6表示主语或宾语为第一人称代词。7表示协商或祈使的词缀。(此例证动词3个前缀4个后缀)
藏缅语族有300来种语言,包括10个语支。像这样复杂的语法形式主要表现在古藏文、羌语支、景颇语支、喜马拉雅、那嘎-波多、库基-钦等诸多语支里。它们是原始形式还是通过语法化手段后起的?如果是原始的形式,那么演变到上古汉语的数千年时间里,汉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藏缅语族各种语法范畴的演变链问题:是黏着-屈折-分析吗?
藏缅语族语音演变链问题。两个演变链在藏缅语族里基本上是同步的。
重叠语法形式问题。各种词类广泛使用重叠是汉藏语系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汉藏语系语言主要的语法形式之一,重叠的语法意义基本上是数量的增加,后来引申许多其他语法意义来。
四音联绵词的产生与重叠有关,也是汉藏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问题十:历史类型学问题。我们设想原始母语的类型应该是一致的,经过长期的分化,类型开始改变,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类型上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历史实事。如果我们能够把类型历史演变的脉络搞清楚,对发生学是否也是一个补充,也是论证同源关系的一个证据?
问题十一:词汇、形态的原始形式构拟问题。
构拟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能够解释所构拟目的语言的主要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现象。
构拟的方法:排除干扰现象。不要将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当成原始现象。要求构拟者对构拟的对象语言的演变规律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问题十二:借助于数据库。包括词汇语音数据库和语法类编数据库,最好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现在前者已经有一个基础,后者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建立数据库要有团队精神,既要发挥个人的智慧,又要团结协作,避免重复劳动。
(通讯地址:100029 北京安定路26号楼1205室)
六、汉藏语研究几个值得讨论的热点问题
问题一:汉藏语的音节结构问题。原始汉藏语是单音节的、一个半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单音节的,另一种认为是一个半音节或多音节的。
问题二:汉藏语是否有复辅音。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有没有前置辅音、基本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形式。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是否需要区分前置辅音和前缀?有没有中缀?复辅音后置辅音和介音的关系。
问题三:声类问题。汉藏语有几套塞音,小舌部位的塞音是后起的还是原始的?与此相关的是塞擦音问题,现在汉藏语系语言里最多的语言有5套塞擦音,最少有1套。它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如何?
问题四:结尾辅音和元音格局问题。根据文献和现存汉藏语系语言的遗存,我们大体可以构拟原始汉藏语的结尾辅音为:[-p]、[-t]、[-k]、[-m]、[-n]、[-?耷]。可能还有复辅音尾。是否有清浊两套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元音尾的问题。现在看来它是后起的语音现象。元音格局是分歧最大的。四分、六分、七分都有。都有一定的根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问题五:声调的格局和起源问题。声调是后起的语音现象,它来源于音节结构的三种机制:第一,结尾辅音;第二,基本辅音的清浊;第三,复辅音前置辅音的消失。这三种机制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集团中所起的作用有先有后。因此,汉藏语系形成统一调类的格局是不可能的。
问题六:原始汉藏语音系构拟采用声韵母系统还是元辅音系统?利弊在哪里?我基本上赞同用元辅音系统来构拟原始汉藏语。但我不反对研究汉语史的学者采用声韵调的方法构拟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问题七:原始汉藏语的语法结构类型是什么样的?是孤立(分析)型,屈折型,还是黏着型?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释。为什么与藏缅语关系最接近的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差异最大?例如SOV与SVO的不同,介词系统的语序的不同。而同源词不多的侗台语、苗瑶语却在语法结构类型上如此接近?
问题八:几个值得注意的语法现象:动词的使动和互动形式问题。人称一致关系问题与人称领属词头问题。疑问语素问题。量词的产生、发展机制问题。
问题九:关于语法形式问题。
请看黏着型语法例证(羌语北部方言麻窝话):

意为“他们要打你的弟弟。”
其中1表示宾语为1、2人称代词或被1、2人称代词所领有。2表示主语为多数。3表示将来时。4表示宾语或宾语的定语的人称为第二人称。5表示主语为第三人称。(此例证动词5个后缀)
例证2(独龙语独龙江方言龙拉话):

意为“你要(我替你)把鸡捉下来吗?”
其中1表示疑问式。2表示主语为单数第二人称。3是动词词缀。4表示宾语中隐含有第二人称代词。5表示行为动作从上往下进行。6表示主语或宾语为第一人称代词。7表示协商或祈使的词缀。(此例证动词3个前缀4个后缀)
藏缅语族有300来种语言,包括10个语支。像这样复杂的语法形式主要表现在古藏文、羌语支、景颇语支、喜马拉雅、那嘎-波多、库基-钦等诸多语支里。它们是原始形式还是通过语法化手段后起的?如果是原始的形式,那么演变到上古汉语的数千年时间里,汉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藏缅语族各种语法范畴的演变链问题:是黏着-屈折-分析吗?
藏缅语族语音演变链问题。两个演变链在藏缅语族里基本上是同步的。
重叠语法形式问题。各种词类广泛使用重叠是汉藏语系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汉藏语系语言主要的语法形式之一,重叠的语法意义基本上是数量的增加,后来引申许多其他语法意义来。
四音联绵词的产生与重叠有关,也是汉藏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问题十:历史类型学问题。我们设想原始母语的类型应该是一致的,经过长期的分化,类型开始改变,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类型上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历史实事。如果我们能够把类型历史演变的脉络搞清楚,对发生学是否也是一个补充,也是论证同源关系的一个证据?
问题十一:词汇、形态的原始形式构拟问题。
构拟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能够解释所构拟目的语言的主要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现象。
构拟的方法:排除干扰现象。不要将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当成原始现象。要求构拟者对构拟的对象语言的演变规律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问题十二:借助于数据库。包括词汇语音数据库和语法类编数据库,最好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现在前者已经有一个基础,后者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建立数据库要有团队精神,既要发挥个人的智慧,又要团结协作,避免重复劳动。
(通讯地址:100029 北京安定路26号楼12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