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路:给他一双慧眼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汝果欲为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若要学生写出思想新颖、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把功夫更多地用在作文之外,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到书堆中去看、去听、去嗅、去感知、去领悟、去思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有了“眼中之竹”,才会有“心中之竹”,然后才可能有“手中之竹”,只有到生活和书本中汲取养料,酝酿思想,才能真正学会作文。所以,我們要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学会读书。
  所谓“慧眼”,就是能够从客观事物中把握和发掘艺术意象的能力——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思辨力的总和。这双慧眼的功能可以用一个“读”字概括,这种“读”是“读不懂你的眼睛,我读明月”的“读”。这个“读”是一种以积极主动的心态甚至充沛的激情去观察、去品味、去领悟、去思索、去酝酿、去评价的精神活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这样的“读”之中练就一双慧眼,用这双慧眼去读书本这个“小书”;更读生活这部“大书”——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许多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临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只好搜肠刮肚“挤牙膏”,挤得满纸“学生腔”,久而久之,便烦作文而怕作文了。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敏于体察,善于感知,勤于思考,就会给写作注入养分和生机。
  从心理学上讲,观察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的高级的知觉形式,观察力是从事学习、艺术、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就要教给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细致,要把握事物的概貌、层次、差异和细节,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等。还要教育学生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培养丰富的情感和高洁的品格。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思考、感情丰富的人,才更容易领略生活的情趣,才能积累丰富的生动的写作素材,才能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他可以一花知春,可以一叶知秋,因为一颗充满着爱的激情的心灵就像浩瀚的湖面,微风能够鼓浪,滴水可以兴波。
  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悟,犹如一把智慧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窗。在同学们的眼里,生活的精彩,情感的火花,生命的跃动,汇成一片湛蓝色的海洋。随着学生知识和阅历的不断丰厚,艺术想象的空间会越来越开阔,所谓“妙笔生花”便成为一种可能。智慧和才华汇成美丽的河流,所有的颜色都是情感,所有的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的空间都充满想象。
  月亮,只是一个客观物象,但在对它细致地观察和敏锐地感悟之下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迸发出充盈着观察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艺术创造力,从而产生一个个关于“月亮”的艺术意象,像镰刀、像镜子,像温柔的母亲、像美丽的嫦娥,是天庭的灯、是宇宙的眼,是无尽的相思、是永恒的祝福……
  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从事物中体悟生命精神,需要的是艺术的眼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有情有意的“慧眼”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里的“眼睛”,不仅指感官,更指心灵,指观察者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思索、体验、领悟、认识等。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帮助学生练就这样一双“发现”的慧眼的有效做法。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物,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特点。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各自的特征,写出其变化。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把身边发生的事写下来,既为写作积累素材,又达到练笔的效果。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细致入微地关注生活,养成用心灵去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好习惯。这也是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使作文教学走出死胡同的好办法。
  优秀的书籍,是生活的结晶。无数成功者的经验证明,若能“劳于读书”,终会“逸于作文”。读书,可以汲取知识,认识生活,陶冶性灵,开拓思维,为写作积累精粹的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体会到“骆驼祥子”在那个时代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读朱自清的《背影》,与其说是在欣赏作者灵动精彩、顺畅自然的文笔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那被“背影”激活了的深沉丰富、细腻柔婉的人情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精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写作技巧,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人家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满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涵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老作家李霁野先生曾说过:“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过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也就是说,读书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读书,还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过,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是学生模仿的最切近的直观形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推而广之,有选择地看电视,听广播,阅报刊,多进几次影剧院和体育场,对作文都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读书的能力,美国人甚至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布置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去做;为了将观察和读书的收获巩固下来,还必须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读书笔记,做卡片,集剪贴。开始时可能麻烦些,但形成习惯后就会事半功倍,受益终身。
  如果我们的学生为了应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只能成为孤陋寡闻、作茧自缚、才思枯萎、思想贫乏的应试机器,永远也不会真正学会作文。井底之蛙,永不及林中之莺、云中之雕那样拥有清丽的歌声、自由的天空。古人尚且懂得,求大学问、得真本领、成高素质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21世纪的素质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学生时代,必需要博览群书,才能丰富知识,提高素养;游览山川胜景,体察风土人情,才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由此,才能学会“读”,进而学会“写”;学会做人,自然而然地学会作文。
  有一首记不准歌词的流行歌曲也许正道出了我们学生的渴求:“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缤纷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其他文献
忆齐安郡  杜 牧  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  这首诗当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离黄州刺史任后,或作于其在池州任时。诗人回忆其在黄州(即诗题中的齐安郡)时的生活,并盼望能摆脱尘务,过上悠然闲适的隐逸生活,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首联写作者在黄州做刺史时睡足了大觉。颔联写黄州多风雨,整夜風吹竹响,大雨连江而
【总体呈现】  2018年全国中考全命题作文所占比例接近总数一半,这既是对传统作文命题形式的强势回归,也是因为命题作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避免宿构抄袭,评分标准便捷,评价易做到客观公正。减少了拟题时的煞费苦心与举棋不定,为考场写作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而“不定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又同样给了考生天马行空的自由,便于尽展个性与才情。命题作文是最基本的作文命题形式,在淡化文体、不设置审题障碍的
每个人的心中,总埋藏着一些幸福滋味,它们也许不是最美味的,却一定是最令人难忘的。它们是一段回忆,是一份亲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一种舌尖上最美妙的滋味。  在家乡的方桥,有这么一家店—周氏梅花糕。  黛瓦白墙,屋檐绯红,配上带着岁月印记的古朴的门,让每一个走进店中的人,都仿佛回到旧日的时光中。推动门“吱呀”的响声,都好似唤起昨天的故事,伴随弥漫开来的梅花糕的香味,洋溢在整个屋宇。  这里的梅花糕,
正如作家创作要有生活源泉,要体验现实生活,论文写作也需要源泉,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借用朱熹先生的诗句表达这个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论文应该从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中来,我的创作源泉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源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能成为教学论文写作的激发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下面是在教授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教师与学生的一段课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時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写得慷慨悲壮,下笔千钧,表情亦
西双版纳  莽莽苍苍的大森林  一望無垠的“地中海”  滚滚滔滔的澜沧江  环绕大地的金玉带  袅袅婷婷的小“依哨”1  擦亮眼球的俏美眉  灵灵巧巧的新竹楼  摄入镜头的都是爱  每一棵树木都豪爽热情  每一朵鲜花都流光溢彩  每一滴流水都引吭高歌  每一位“比侬”2都欢乐开怀  “糯乐多”3的天籁之音声声呼唤  “远方的客人,欢迎再来!”  1傣语:姑娘。  2傣语:朋友  3傣语:傣族神话中
【文题呈现】  请以“了不起的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中“了不起”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平凡,(优点)突出”;二是“重大,严重”。第一层含义指向多样,不平凡、优点突出的人、事、物都可成为写作对象。第二层含义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比如“压力没什么了不起”“失败没什么了不起”“对手没什么了不起”。在这道题目中,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是一首秀美的山水抒情诗,作于康定元年(1040),即诗人任襄城县知县期间。诗人通过对鲁山山中绮丽风光的赞美,表达出对大自然深深的迷恋和热爱。  首句便道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适与野情惬”,这种山野风光的情调,多么投合我的心意。但诗人满足的快意由何而升呢?“千山高复低”,
物理又小测验了。  不过,這一次批改的方式,老师却颇有些新意,他想“撒手”让同学们来改,阅卷之前,还给这次阅卷冠上了“小组合作”这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也就是说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换着改,这样也就避免了自己改自己的情形。  试卷发下来了,发给我的一份测验卷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的。我拿过试卷,便仔细地改起来。说实在的,他答得也真是有些像模像样的,但总是有那么三四个地方的三四个字,改变了整个句子原来的意思,按要
可能是我比较顽皮吧,从我记事起,大人们就说我是一个假小子。再加上父母也一直把我当男孩子养,所以我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个假小子啦。  平时,我喜欢跟男孩子玩,跟他们一起捉迷藏,一起郊游爬山,一起吹牛扯皮,以致常常忘记回家吃饭。每当此时,妈妈就会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假小子!”我把两手一摊,得意地回答道:“那要问你自己呀。”我的话把妈妈气得牙痒痒。  本以为我会像男孩子一样一直这么疯下去,可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