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抵御各式各样的致命疾病和寄生害虫,动物不得不各显神通,利用身边现成的自然条件来清洗身体,保持洁净。
清水浴
和人类一样,水是很多动物洗澡的首选,鸟类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羽毛防水,鸟类在洗浴时需要把外羽竖立起来,以便裸露出皮肤,而为了不影响飞翔,它们也会在清洗的同时,抖落飞羽外面的多余水分。一般来说,紧跟在清洗之后的步骤是用长喙梳理羽毛。
位于鸟类尾部的腺体会分泌出油脂,这种油脂除了可以保持羽毛的弹性和防水性外,还具有抗菌作用。鸟类在整理羽毛的时候,把这种油脂涂抹在羽毛上,以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害。
不过,对于水浴尤其在行的似乎还是灵长类动物。在日本的北海道,每到冬天,猕猴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天然火山温泉中大洗温泉浴,不仅以此来清除皮毛中的有害寄生虫,还可以抵御当地低达15%的严寒。
它们长时间泡在温水中,享受天然水疗。不仅如此,它们甚至把温泉浴场作为社交的场所——低等级的猕猴为高等级的同类梳理皮毛,幼猴为母亲捉虱子,这样大打交际牌的场面屡见不鲜。
泥浆浴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大象和犀牛都喜欢到水里冲凉,大象更是会用长鼻子往自己或同伴的身上喷水,因为这可以帮助它们在炎炎烈日下保持凉爽。
不过,它们离开水池以后,却又经常往自己的身上洒许多泥沙,或者干脆到淤泥里打滚,浑身涂上厚厚的一层泥浆。原本已经清洗干净的身体,为什么又要让它变脏呢?
原来,大象和犀牛的皮肤虽然看起来都非常厚实,但是在它们皮肤褶皱之间却有很多又嫩又薄的地方,这些地方容易受到伤害。热带地区吸血昆虫的数量众多,这些昆虫长着非常锐利的口。器,专门寻找大象和犀牛这样的大型动物,伺机钻入它们皮肤间的褶皱中饱餐一顿。
水浴之后,大象和犀牛皮肤上的血管会扩张得比平时更厉害,并且产生一种能招致吸血昆虫的气味,所以大象和犀牛出浴后,会吸引更多的吸血昆虫。要防止它们的叮咬,只好将泥浆涂在身上,借以封住皮肤褶皱,形成保护层。
湿的泥浆阻挡了蚊虫的攻击,泥层风干后则形成一道特殊的盔甲,不仅可以保护大象和犀牛不被太阳灼伤,还可免受蚊虫叮咬之苦。
口水浴
舔舐是另外一种动物洗浴的常用方式,使用这种方法的典型物种是猫科动物。它们粗糙的舌头不仅可以把猎物骨头上的肉丝剔除出来,还常常被用于整理和清洁皮毛。
猫的舌头就像砂纸,可以“擦”掉皮毛上的灰尘和害虫。美洲短尾猫总是先轻舔身上每一个能够触及的部位,然后再舔舐爪子,最后再用湿漉漉的爪子给自己清洗脸部以及耳后。
美洲豹常常用爪子在脸上蹭来蹭去,除去脸上的灰尘、树叶和昆虫,然后再用舌头把爪子清理干净。尚未成年的幼兽也常常需要通过口水浴保持清洁。不过,幼兽们是被动地接受清洗一由于自己不会洗澡,它们一般都通过母兽的舔舐来保持清洁。
蝙蝠每天至少花1个小时清洗自己,它们使用的方法和猫科动物相似。那些舌头够不着的部位,比如耳朵内部,蝙蝠会先把口水涂抹在翅膀顶端的指头上,然后用指头伸入耳朵里清理。
为了让自己保持柔软,它们尤其注意清洁翅膀,几乎每天,蝙蝠都会用又细又红的舌头为翅膀上的每一个关节按摩。
刺猬自我清洁的方式则显得颇为荒诞。它们最喜欢咀嚼带刺激性气味的物品(例如薄荷、烟草、蟾蜍或者正在发酵的水果),吃完这些东西后,就在全身所有的尖刺上都涂抹唾液,据说这样可以防止滋生寄生虫。
蚂蚁是最讲卫生的昆虫之一,每过几分钟,它们都会用唾液清洗一下自己的身体。由于唾液中富含油脂,它们的体表在清洗的同时也获得了滋润。它们的触角非常重要,因此,必须时刻保持清洁。
清洗触角的时候,蚂蚁把它的前腿搭在触角的上,然后慢慢抽动触角,使其通过生长在关节处的一簇像刷子的绒毛把触角刷净。
整个清洗工艺程完成以后,蚂蚁把“刷子”含在嘴里清理一遍,去掉上面的所有垃圾。它们重复地做相同的动作,直到触角的洁净程度达到满意为止。作为一种协作性极强的动物,相:互梳洗在蚂蚁中间相当常见。
看护蚁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照料后代上,一旦蚁后产下蚁卵,看护蚁就会马上把它衔到孵化区域,并让蚁卵接受其“人生”中的第一次洗礼一蚁卵在这里被舔来舔去,直到表面上沾满了唾液,之后看护蚁把它与其他蚁卵堆放在一起。
在蚁卵孵化期间,其表层会渗透出一种油性物质,这种美味的物质吸引着看护蚁不断地舔舐蚁卵,从而保持蚁卵的潮湿。
沙土浴
很多动物在清洁自己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干燥的沙土。如果你靠近斑马生活的领地,你常常可以观察到它们在土堆里翻滚磨蹭的场面。
斑马是一种颇为讲究秩序的动物,它们甚至懂得在洗澡地点前按顺序排队等待。
毛驴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在地上打滚——这样它们可以通过浮土消除身上的油污。
除此之外,一些鸟类也是沙土浴爱好者。有些鸟类喜欢在干燥松软的地上挖一个盆状的坑,然后置身于坑中,扑打双翅,让沙土遍及全身。鸡、鹌鹑、百灵等都是此中高手。兔子和松鼠也常常选择干燥的沙坑躺下,在里面打滚、踢腿、转圈,最后以飞身一跃或者抖擞身体结束清洗。
栗鼠洗澡的方式可谓是独树一帜。这些小家伙在南美洲5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这里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火山灰。栗鼠在火山灰里面打滚,以便让火山灰吸收自己身上的油脂和污垢,每个礼拜它们都会洗上几次这样的沙土浴。
栗鼠之所以要保持“清洁”,原因在于身上的每一个毛囊里都会生长50-60根毛发,全身覆盖着柔软而厚实的皮毛,经常会堆积一些油脂和尘土。
它们如果不保持周身清洁,就可能滋生皮肤病害,导致毛发脱落和其他疾病。
蚂蚁浴
另一种令人费解的洗浴行为是。人们在某些鸟类身上发现的所谓的“蚁浴”。
在进行这种清洁活动时,鸟类会飞临蚁穴,让蚂蚁直接爬上自己的身上,刺激蚂蚁释放出用于抵御外界侵害的蚁酸。看来,蚁酸可以帮助鸟类的皮肤和羽毛清除寄生虫,另外似乎也可以补充鸟类自己体表的油脂。
而鸟类对蚂蚁叮咬的忍耐,也从侧面印证了它们保持自身羽毛健康的重要性。据目前所知,世界上有超过250种鸟类进行蚁浴。
一些鸟类,包括八哥、画眉、唐纳雀、蓝松鸦和织布鸟,会主动进行蚁浴,也就是说,它们用喙叼起蚂蚁在自己的羽毛上摩擦。另一些鸟类则是被动性的蚁浴者,它们只是让自己伏卧在蚁穴上面,等待着蚂蚁爬到身体上。进行被动蚁浴的鸟类包括欧亚松鸦、乌鸦和梅花雀。
尽管人们都认为,蚁浴可以起到减少螨虫等寄生虫或者控制细菌数量的作用,但是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通过对蓝松鸦的观察,人们猜测。蚁浴可能具备另一个功能,那就是,鸟类通过把蚁酸释放在羽毛上,可以中和寄生虫体内的有害物质。
除了常用的几种洗浴方法,动物们还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清洁自己:
豪猪要整理皮毛,只需把身上的大刺竖起来,全身抖动抖动就可以了;白鹅在冬季冰冷的小河里游动,那是它们在做“冰水浴”;乌鸦和麻雀则会在大雪过后做“雪浴”,用雪来清洗身上的脏东西;野马迎风而立,双目紧闭,任凭狂风吹拂——它们是在“风浴”,让风刮去身上的草屑;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蛇在草丛里来回游动,让草叶把身上的油污抹去……
凡此种种,都是动物发明的“特色浴”。
清水浴
和人类一样,水是很多动物洗澡的首选,鸟类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羽毛防水,鸟类在洗浴时需要把外羽竖立起来,以便裸露出皮肤,而为了不影响飞翔,它们也会在清洗的同时,抖落飞羽外面的多余水分。一般来说,紧跟在清洗之后的步骤是用长喙梳理羽毛。
位于鸟类尾部的腺体会分泌出油脂,这种油脂除了可以保持羽毛的弹性和防水性外,还具有抗菌作用。鸟类在整理羽毛的时候,把这种油脂涂抹在羽毛上,以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害。
不过,对于水浴尤其在行的似乎还是灵长类动物。在日本的北海道,每到冬天,猕猴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天然火山温泉中大洗温泉浴,不仅以此来清除皮毛中的有害寄生虫,还可以抵御当地低达15%的严寒。
它们长时间泡在温水中,享受天然水疗。不仅如此,它们甚至把温泉浴场作为社交的场所——低等级的猕猴为高等级的同类梳理皮毛,幼猴为母亲捉虱子,这样大打交际牌的场面屡见不鲜。
泥浆浴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大象和犀牛都喜欢到水里冲凉,大象更是会用长鼻子往自己或同伴的身上喷水,因为这可以帮助它们在炎炎烈日下保持凉爽。
不过,它们离开水池以后,却又经常往自己的身上洒许多泥沙,或者干脆到淤泥里打滚,浑身涂上厚厚的一层泥浆。原本已经清洗干净的身体,为什么又要让它变脏呢?
原来,大象和犀牛的皮肤虽然看起来都非常厚实,但是在它们皮肤褶皱之间却有很多又嫩又薄的地方,这些地方容易受到伤害。热带地区吸血昆虫的数量众多,这些昆虫长着非常锐利的口。器,专门寻找大象和犀牛这样的大型动物,伺机钻入它们皮肤间的褶皱中饱餐一顿。
水浴之后,大象和犀牛皮肤上的血管会扩张得比平时更厉害,并且产生一种能招致吸血昆虫的气味,所以大象和犀牛出浴后,会吸引更多的吸血昆虫。要防止它们的叮咬,只好将泥浆涂在身上,借以封住皮肤褶皱,形成保护层。
湿的泥浆阻挡了蚊虫的攻击,泥层风干后则形成一道特殊的盔甲,不仅可以保护大象和犀牛不被太阳灼伤,还可免受蚊虫叮咬之苦。
口水浴
舔舐是另外一种动物洗浴的常用方式,使用这种方法的典型物种是猫科动物。它们粗糙的舌头不仅可以把猎物骨头上的肉丝剔除出来,还常常被用于整理和清洁皮毛。
猫的舌头就像砂纸,可以“擦”掉皮毛上的灰尘和害虫。美洲短尾猫总是先轻舔身上每一个能够触及的部位,然后再舔舐爪子,最后再用湿漉漉的爪子给自己清洗脸部以及耳后。
美洲豹常常用爪子在脸上蹭来蹭去,除去脸上的灰尘、树叶和昆虫,然后再用舌头把爪子清理干净。尚未成年的幼兽也常常需要通过口水浴保持清洁。不过,幼兽们是被动地接受清洗一由于自己不会洗澡,它们一般都通过母兽的舔舐来保持清洁。
蝙蝠每天至少花1个小时清洗自己,它们使用的方法和猫科动物相似。那些舌头够不着的部位,比如耳朵内部,蝙蝠会先把口水涂抹在翅膀顶端的指头上,然后用指头伸入耳朵里清理。
为了让自己保持柔软,它们尤其注意清洁翅膀,几乎每天,蝙蝠都会用又细又红的舌头为翅膀上的每一个关节按摩。
刺猬自我清洁的方式则显得颇为荒诞。它们最喜欢咀嚼带刺激性气味的物品(例如薄荷、烟草、蟾蜍或者正在发酵的水果),吃完这些东西后,就在全身所有的尖刺上都涂抹唾液,据说这样可以防止滋生寄生虫。
蚂蚁是最讲卫生的昆虫之一,每过几分钟,它们都会用唾液清洗一下自己的身体。由于唾液中富含油脂,它们的体表在清洗的同时也获得了滋润。它们的触角非常重要,因此,必须时刻保持清洁。
清洗触角的时候,蚂蚁把它的前腿搭在触角的上,然后慢慢抽动触角,使其通过生长在关节处的一簇像刷子的绒毛把触角刷净。
整个清洗工艺程完成以后,蚂蚁把“刷子”含在嘴里清理一遍,去掉上面的所有垃圾。它们重复地做相同的动作,直到触角的洁净程度达到满意为止。作为一种协作性极强的动物,相:互梳洗在蚂蚁中间相当常见。
看护蚁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照料后代上,一旦蚁后产下蚁卵,看护蚁就会马上把它衔到孵化区域,并让蚁卵接受其“人生”中的第一次洗礼一蚁卵在这里被舔来舔去,直到表面上沾满了唾液,之后看护蚁把它与其他蚁卵堆放在一起。
在蚁卵孵化期间,其表层会渗透出一种油性物质,这种美味的物质吸引着看护蚁不断地舔舐蚁卵,从而保持蚁卵的潮湿。
沙土浴
很多动物在清洁自己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干燥的沙土。如果你靠近斑马生活的领地,你常常可以观察到它们在土堆里翻滚磨蹭的场面。
斑马是一种颇为讲究秩序的动物,它们甚至懂得在洗澡地点前按顺序排队等待。
毛驴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在地上打滚——这样它们可以通过浮土消除身上的油污。
除此之外,一些鸟类也是沙土浴爱好者。有些鸟类喜欢在干燥松软的地上挖一个盆状的坑,然后置身于坑中,扑打双翅,让沙土遍及全身。鸡、鹌鹑、百灵等都是此中高手。兔子和松鼠也常常选择干燥的沙坑躺下,在里面打滚、踢腿、转圈,最后以飞身一跃或者抖擞身体结束清洗。
栗鼠洗澡的方式可谓是独树一帜。这些小家伙在南美洲5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这里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火山灰。栗鼠在火山灰里面打滚,以便让火山灰吸收自己身上的油脂和污垢,每个礼拜它们都会洗上几次这样的沙土浴。
栗鼠之所以要保持“清洁”,原因在于身上的每一个毛囊里都会生长50-60根毛发,全身覆盖着柔软而厚实的皮毛,经常会堆积一些油脂和尘土。
它们如果不保持周身清洁,就可能滋生皮肤病害,导致毛发脱落和其他疾病。
蚂蚁浴
另一种令人费解的洗浴行为是。人们在某些鸟类身上发现的所谓的“蚁浴”。
在进行这种清洁活动时,鸟类会飞临蚁穴,让蚂蚁直接爬上自己的身上,刺激蚂蚁释放出用于抵御外界侵害的蚁酸。看来,蚁酸可以帮助鸟类的皮肤和羽毛清除寄生虫,另外似乎也可以补充鸟类自己体表的油脂。
而鸟类对蚂蚁叮咬的忍耐,也从侧面印证了它们保持自身羽毛健康的重要性。据目前所知,世界上有超过250种鸟类进行蚁浴。
一些鸟类,包括八哥、画眉、唐纳雀、蓝松鸦和织布鸟,会主动进行蚁浴,也就是说,它们用喙叼起蚂蚁在自己的羽毛上摩擦。另一些鸟类则是被动性的蚁浴者,它们只是让自己伏卧在蚁穴上面,等待着蚂蚁爬到身体上。进行被动蚁浴的鸟类包括欧亚松鸦、乌鸦和梅花雀。
尽管人们都认为,蚁浴可以起到减少螨虫等寄生虫或者控制细菌数量的作用,但是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通过对蓝松鸦的观察,人们猜测。蚁浴可能具备另一个功能,那就是,鸟类通过把蚁酸释放在羽毛上,可以中和寄生虫体内的有害物质。
除了常用的几种洗浴方法,动物们还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清洁自己:
豪猪要整理皮毛,只需把身上的大刺竖起来,全身抖动抖动就可以了;白鹅在冬季冰冷的小河里游动,那是它们在做“冰水浴”;乌鸦和麻雀则会在大雪过后做“雪浴”,用雪来清洗身上的脏东西;野马迎风而立,双目紧闭,任凭狂风吹拂——它们是在“风浴”,让风刮去身上的草屑;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蛇在草丛里来回游动,让草叶把身上的油污抹去……
凡此种种,都是动物发明的“特色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