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流风遗韵与近代日本文人的汉学修养

来源 :日本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qs_T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三位日本明治末年和大正年间的著名作家与汉文学的渊源的叙述和分析,试图说明尽管明治时期以后欧风美雨差不多席卷了整个日本,日本的文人、即便以近代文学先进著称的这些作家,其在思想意识的深处依然积淀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或汉文化的底蕴.这种底蕴将会影响他们的整个世界观和人生情趣.由此可以透视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积淀之深.
其他文献
“王学”在明代影响至巨,“黔中王学”因其与王阳明谪居贵州和龙场悟道的特殊因缘,而成为“王学”的重要一支。但是,整个明代,与贵阳仅一水之隔的播州(今遵义)地区,却不见任何“王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农民及地主思想行为各异:共产党为了救中国必须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农民为了经济上翻身必须推翻地主的统治;地主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必定发起反攻。但基于
战后,日德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的不同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战争性质和侵略罪行的认识、历史教育、战后赔偿等问题上.如果包括部分政要在内的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的行径得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战前由<大日本帝国宪法>所标榜的神格天皇国体意识,随着日
<俘虏记>是日本战后文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反映日本侵略战争的作品之一.小说中,作家以主人公"我"没有向美国士兵开枪为主要情节,说明作为侵略士兵的"我"是"善良的"和"有人性的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表现力非常丰富的民族弹拨乐器,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席”。它的音域较宽,技法丰富,表现力极强。其中“弹挑”是其最基本、最常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