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架还要有文化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能征善战。但他在管理上很头疼:“怎么才能让将士齐心,对我忠心呢?”
  手下建议:“刚打了场大胜仗,不妨給将士们发红包。您还可以在红包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将士们收得开心,也能牢记大人的恩德。”多尔衮依计,连夜发红包。第二天。将士们散伙儿了。会打架,还要有文化。
其他文献
太平天国废除了沿袭近千年的妇女裹脚的陋习,又提出了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的口号,似乎妇女获得了解放,能顶半边天。事实并非如此。她们非但没有得到解放,还受到了虐待。  洪秀全的儿子被清军俘获后供称自己有88个“母后”,其中一个是虚拟的“天妻”,洪秀全的妃嫔有87人。而当时咸丰的后妃也不过二十多人。仅看这庞大的后宫规模就能知道洪秀全对待妇女的真实态度。  洪秀全曾鼓动一大批妇女参与到起义队伍中来,并在185
1842年12月23日,清朝首富伍秉鉴给他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如果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十分想移居美国。要知道,1842年的美国不是值得向往的乐土,而且要远走异乡,天涯漂泊。那么他为什么还会有这个想法呢?  伍秉鉴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其财富主要来自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容易发财,但经营的风险也不小。许多行商因为积欠官方税银或外国商人债务而倒闭、破产,被抄家、下狱、充军。  而且,当时
应了“仁者多寿”那句老话,漫画大师华君武活了95岁。在他长达75年的艺术生涯里,他成就大、地位高,待人接物卻充满了温情。建国初期,他在《人民日报》负责美术组,有一位陌生作者向他请教漫画创作之道,华君武用自己在中学时期连续向某报纸投了近两年、两百多幅画才获得发表的故事来鼓励他,告诫他搞创作要有毅力,多画多想、多看别人怎样画,那名作者从中受益匪浅。  华君武和一位学习雕塑的煤矿工人通了几十年的信,交流
到了唐代,武侠类文言小说的创作繁盛一时,其内容除了许多男性行侠仗义外,很多主角是女性,如裴铡的《昆仑奴》《聂隐娘》、袁郊的《红线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唐代传奇。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唐人尚武”。李氏贵族集团久居关陇,近于羌胡,有崇尚武艺的渊源,统一天下后,带来了尚武之风。为了抵御外患,唐朝还将军功与加官晋爵挂钩,以至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国家招募
2011年,我打算办一本杂志,那时我才刚升上大二,仍是一个毛头小子。  办杂志的初衷十分简单,而且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大一的时候,我在院团委编辑部做事,编辑院刊。我对院刊不太满意,其中的内容多是一些考研题型、学院活动,顺带刊载几篇学生习作,文学性及可读性不强,可说是一本工具书。大二的时候,院团委编辑部重组,我这个“异见”分子被剔除于新名单之外。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萌生了“为什么我不自己办一本
德国画家丢勒是自画像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没人像他这样,把自画像当作艺术品来画。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题材,造就了后来的许多“自恋狂”。  他也是第一个用全黑背景凸显人物的画家,如《四使徒》。这种画法后来被荷兰画家倫勃朗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丢勒还是第一个在自己的每幅作品上都签名的画家。丢勒的签名是他名字的首字母AD,看上去有点儿像中文“合”字。  丢勒更是欧洲艺术家中最稀有的一种—有的人活着的时候
香蕉一号:大家好!我是溪流森林的评作文机器人香蕉一号。只要把你的作文塞进我的香蕉嘴里,不出一分钟我就能给你的作文打分,并且指出其中优点和缺点哦!本期等待评分的作文是7篇有关秋天的作文,一起来看看它们的评分结果吧!  校园里,长着一棵又一棵桂花树,不管是金桂还是银桂,都开得雅致而绚烂,让人眼花缭乱。桂花总是一簇簇一团团地抱在一起,秋高气爽中,显出一派温暖,让人看了便生爱慕之情。  我想起了一篇课文里
明成祖初年,夏元吉被朱棣提拔为户部尚书,掌管明朝财政。彼时,由于连年战乱、自然灾荒此起彼伏,国库已是空空如也。夏元吉审时度势,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裁减供给。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决定派郑和下西洋,而这急需钱财。夏元吉以此为由,请旨裁减从朝廷到地方的闲散衙门,甚至打起了朝廷禁军的主意,准备淘汰大量的老弱残兵、组建少而精的禁卫军,从而节省开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衙门官员和军官害怕自己的铁饭
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出生后没两年,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尔后斯大林又被沙皇流放,这使得雅科夫的童年教育成了一个大问题,或许这也成了他与父亲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14岁后,雅科夫来到莫斯科,同父亲、继母和继母的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环境更使得雅科夫同斯大林之间的裂痕加深。  雅科夫大学毕业时,正值二战爆发。1941年5月,雅科夫作为第14坦克师的一名中尉随部队向西进发,抗击入侵的德国纳粹。在一次战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缔结《苏日中立条约》。随后,日本自东北调出六个师团至关内及东南亚,在中国各战场全面出击。该条约除了对中国抗战带来直接冲击外,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对中国军民抗战信心的打击,诚如驻苏联大使所感慨:“对于中国人民精神上之打击将甚于一千架敌机之轰炸。”  对于此番变故,国民党政府并非没有预判。早在1940年下半年,蘇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的在华军事行动就已锐减。鉴于此,1940年1